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福建旅游資訊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之東北向,海拔550米,為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環抱,云霧縈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歷史上曾被譽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歷史文化名村”。
桂峰村加載典籍的就有“桂峰八景”,位于村中心“石印橋”,四周小巷交匯,商鋪、酒肆、作坊聚集。置身其間,仿佛看到桂峰那曾經的浮世繁華。
該橋始建于明萬歷32 年,因橋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橋周邊種有四株金桂、兩株紫荊,桂花樹頭的石墩砌成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方形狀,稱為日、月、書、印,象征著美景如日月一樣永恒,寓意財富、權力源自于知識。
桂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來,迄今已766多年了,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孫開基發展遍及各地。承祖訓以耕讀傳家,尤其崇文尚學,歷代儒風不衰。現存明清時期的書齋有“玉泉齋”、“泮月齋”和“后門山書齋”等。墻上張貼的許多科舉捷報,至今仍依稀可見。
在村子里30幾座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有一條則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對后世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十分巨大。據記載,明清兩代桂峰村中進士3名,中舉人12名,中秀才412名,這些為當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
從尤溪梯田下來,已經是過了正午,趕到桂峰村,天氣已經完全晴朗,云開霧散,久違了的太陽終于算是賞臉露了出來,這時還真想趕回云山村拍日落。
桂峰古村近年來政府也是頗費心思搞開發,目前正大興土木拓寬通向村子里的公路。雖然道路難行,但還是擋不住想要出門的游人,大巴、小車在村子前面停了一大堆。
桂峰村門票20元。
其實,在閩北、閩西的大山深處,不經意間都能看到從前中原名門大戶舉族南遷的歷史脈絡,眼前的桂峰村就又是一個活生生的寫照。這些遷徙的族群,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地處中原紛爭之地;家底殷實,或官或商,都非等閑之輩;都飽受戰爭之亂或殘酷的****;都再三考慮,迫不得已往南遷徙;都要崇文尚儒,是文化人,深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族群之中都具有超強的號召力和軟實力。
因此,他們背井離鄉來到異地,在短時期內重創輝煌,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整個村落的建筑物基本上保持完好,雖然中間還會夾雜一幢兩幢現代磚混結構的破小樓,顯得有些突兀和煞風景,但整體的格局還依然完整。古屋均依山就勢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層層迭迭,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旋踵即景,移步換天。
徜徉在村子的小巷深處,千回百轉。一宅一院一境界,一花一木一蔥蘢,處處都透著屋主人的良苦用心和大智大慧。
但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桂峰村曾經的輝煌已經過去,許多大屋已經開始顯現衰敗的跡象,無人打理,也無法居住,只能聽任其在漫長的歲月中,最終走向毀滅。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不知桂峰村的純粹,還能堅持多久?
如此完好保存下來整個古村落的建筑群體,在整個省內都很難找到,跟連城的“培田村”有的一拼。
培田村的建筑多是磚混結構,門樓上都是“四字提跡”,文化底蘊厚重,但地處平坦之地,少了錯落感,不能俯拍。
而桂峰村依山而建,層次分明,房屋多是夯土加木結構,建筑更為復雜,比較上鏡。
因此我感覺,福建省應該打造“南培田,北桂峰”的品牌,使之發揚光大,美名遠揚。
【尤溪 桂峰古村 紅嘴藍鵲】
【尤溪 桂峰古村】
【尤溪 桂峰古村】
【尤溪 桂峰古村】
【尤溪 桂峰古村 內廷】
【尤溪 桂峰古村 燕巢】
【尤溪 桂峰古村 后門山大宅】
【尤溪 桂峰古村】
【尤溪 桂峰古村 屋脊上的“望天吼”】
【尤溪 桂峰古村】
這次來尤溪,不知怎的那是“鳥運亨通”,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飛禽,更有甚者兩次在路上開車都有大鳥從前方掠過,翼展都掃到了擋風玻璃,差點就撞上,搞得驚出一身冷汗。關鍵是這次出門,為了拍攝梯田的局部細節,如勞動者等等,我們都配備了300MM、200M長焦,觀鳥時正好用上,還拍到幾張自己滿意的PP,非常的難得,足聊以**!
【桂峰古村 鳥運亨通 紅嘴藍鵲】
【桂峰古村 鳥運亨通 我是八哥】
全劇終謝謝觀賞!!!歡迎到福建來旅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