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首頁 >>游記攻略 >>福建泉州亂逛記

福建泉州亂逛記
  • 楓林

  • 2015年10月
  • 福州
  • 泉州

途經景點:

泉州開元寺洛陽橋弘一法師紀念館崇武古城

沒去過泉州前,印象里它的名字出現在歷史教科書,是古港。到了泉州,游覽一番,覺得它不僅是僑鄉,老城帶著南洋風格,市郊大搞房地產,鄉鎮到處是石雕,傳說中的古城歷史停留在那一塊塊的元代墓碑上。

泉州的老民居大多是**解放初期的,有大石條建的灰色民居,更多是磚石混建的紅厝。從朝京門(北門)到華僑村都是建國后的建筑,兩三層小樓為主,基本都是紅厝,鑲黑紅磚和紅瓦構成了泉州建筑。中山路的紅厝則混有太多現代商業,不過騎樓的習慣還保留著,以前在廣州、玉林等地看到短短的騎樓就有穿越到**的感覺,而在泉州老城區,整條街的騎樓到處可見。

(1)開元寺。西街沒有什么特色建筑,沒有騎樓,特色老房子不多。值得推薦的是開元寺十字路口往西,有家阿肥發扁食連鎖店,再往西經過菜市場和教堂,有網友推薦的升文小學扁食店,這條街兩邊都是小店,大部分賣食品,特別多肉店,不知是狗肉還是羊肉。

參觀開元寺的時候天王殿和甘露戒壇在封閉維修。兩塔適合遠看,石頭建的塔很堅固,塔基的浮雕據說有印度教風格,大雄寶殿的石柱浮雕也有印度風,梁上木刻據說還有景教風格(刺桐飛天),這些我都沒太看出來,不知是否近年維修動作過大導致。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供有五尊佛像,也沒聽導游介紹,鬧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回來baidu才知道是泉州特點,緣于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大殿內有五尊佛,正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兩旁是唐末的泉州刺史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五智如來)。

關于開元寺,《唐會要》記載,“開元廿六年,赦全國各州郡同時建立開元寺”,在這個時候原名蓮花寺才被改名開元寺。

開元寺前面有個影壁挺特色的,在對面街邊,叫“紫云屏”,過去它隔絕的是空門與塵世,現在隔的是公交站和小巷。

寺廟以照墻、天王殿、拜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為中軸,兩側建有檀越祠、準提禪林、功德堂、尊勝院、水陸寺等,另東西廣場上有兩座宋代石塔。

封閉維修的山門前應該是弘一法師所書的朱熹的“此地古稱佛國,滿地都是圣人。”,天王殿里是密宗的密跡金剛和梵王(哼哈二將??)。

天王殿后廊連接著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拜亭前是“凡草不生”的拜庭。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大榕樹,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小舍利塔、石經幢以及兩只贔屃,庭中有宋代的石雕焚帛爐和兩座南宋紹興年間的印度教窣堵波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

大雄寶殿,又叫紫云大殿,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大殿上方有巨匾“桑蓮法界”,應的是桑開白蓮之說。寺址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園,他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給匡護大師建寺。大雄寶殿現存建筑物是明崇禎年間遺物。大雄寶殿有“百柱殿”的雅稱,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

甘露戒壇,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此挖了一口甘露井。后來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現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 24尊菩薩神像。

藏經閣,原來是法堂,現存建筑是**十四年圓瑛和尚改建的水泥仿木結構二層樓閣。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其他建筑。

檀越祠,紀念最初的施主黃守恭,他的后人里狀元榜眼探花都有,所以祠堂內容豐富。

俗稱小開元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現在是本生院,辟為泉州佛教博物館。

尊勝院,現辟為弘一法師紀念館,紀念這位清末**時的律宗高僧。

海交博的舊館,即古船陳列廳,展出的是宋船原物,估計是不適合搬動才遺在開元寺。

東塔,又名“鎮國塔”,西塔又名“仁壽塔”,在一千二百多年間,它們經歷了從木塔到磚塔最后成為石塔的三次變身。兩塔塔身上下還有精湛的石雕,內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為主。

西塔附近有個“麒麟壁”照墻,用交趾琉璃陶鑲嵌一只大型神獸,1974年移自泉州府城隍廟(清乾隆年間修的)。

(2)如果要評價閩南的廟堂,只能說寺多廟更多,特別鄉鎮祠堂旁基本都建小廟,村民家里都有大大的神龕,但是那些小廟是村民宗族集資修建,供奉媽祖關公土地公等,而且都穿衣服,連天后宮里也有著衣,再加上大大的供桌,基本看不清供奉像的真貌,有些佛寺也如此。雖然惠安的石刻觀音像衣著飄逸,但是泉州供奉的佛像很多是金屬材質,很有意思。

(3)東塔斜對面(東)有一小巷,叫舊館驛巷,北端到西街,南端為古榕巷橫斷。南宋寶慶初年,巷西側為泉州行衙所在地。元代的清源驛站駐此,明代遷出,“舊館驛”遂演變成地名,泉人訛稱“牛仔驛”。巷長300米,有趙宋南外宗正司、元水陸寺、明染織局遺址,有汪宅、莊宅、龔宅、王宅、楊宅等多處官宦府第,以及董楊大宗祠、亦香吟館等等。

(4)開元寺十字路口往南,經開元寺停車場繼續南走,從叫新路埕的小巷口進去,有些無名的老房子,兩三進,圍墻是磚石,房子三面磚石,正面是傳統的木板,黑黑的木板述說著他們的歷史。下圓弧屋脊,雕花山墻,比南洋風格的小樓更有傳統風。這條路上遇到一個天主教堂。

(5)天主教堂,泉州的教堂很多,不過大多是這二十年新建的,中山路有個泉南堂,貌似很大,高高的十字架,我住在西街肅清門遺址廣場旁,在樓頂看古城,高的建筑就是泉州賓館、東西塔和十字架。在西街菜市場看到過一個西教堂,新路埕那有一個,在天后宮那邊的聚寶街也看到,去洛陽橋的時候,橋南端路上看到過,還有在崇武鎮看到一座。貌似泉州的教堂非常多,雖然沒有小廟祠堂多了。

(6)關帝廟是泉州老城香火最旺的廟,外部也最華麗,晚上輪廓上的彩燈亮起,更是輝煌。廟里香火繚繞,上香、磕頭、擲筊的,還有大大簽桶,廟里有專門解簽處。

(7)與關帝廟同街有清凈寺,往北走五分鐘就到了。海交博的穆斯林文化館有介紹到,歷史上的清凈寺址一直沒找到強力證據說明具體位置。目前這個清凈寺遺址據說是北宋的,里面有明朝碑、幾根殘柱等,門票3元,沒太大的參觀性,不過到了泉州不到它門外拍照是說不過去的。旁邊有新建的清真寺。

(8)清凈寺再往北就是文廟,與關帝廟的興盛相比,文廟就沒啥好說,傳統的結構:照壁、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尊經閣、明倫堂,門票也是3元。穿過景點檢票口西邊的巷子,就是華僑大廈和百川源,它有歷史,但現在就一死水湖,湖西北角有個銅佛寺,只有一個殿。寺后是9路公交車始站,這個路口向北,百源路北延就是南俊巷,路口往北200米有承天寺,對面就是老街承天巷。

(9)天后宮沒有太大的游覽性,名氣大,媽祖祖寺之一,現存媽祖廟里歷史最長,在城里香火少于關帝廟,沿著對面的古城墻遺址廣場旁邊小巷南走,有騎樓、聚寶街的天主教堂可以瀏覽。穿過這些老街,還有個美富宮,是紀念西漢名臣蕭太傅的,里面配祀不少,網上介紹所這廟是清代建筑,檐椽斗拱雕刻很精美,我是晚上路過啦,估計白天參觀更好。

(10)西街鐘樓,它是真的鐘表樓,和北門(朝京門)一比,很現代,其實它是**建筑,位于中山路和東、西街交匯。

(11)清源山,我沒有參觀,據說晚上可觀看泉州夜景,山頂雕塑不少,不過泉州最顯著的雕塑是大坪山山頂的鄭成功騎馬雕像,高38米,叫馬到成功,很遠就能看到。清源山比較大,貌似是幾座山連著的,然后在東南結束,一小段平地,然后就是靈山,再往平地,南邊就大坪山。

(12)靈山圣墓,我沒有參觀,附近有海交博,主要展出歷史海船模型和國內各地的船模,根據的是明清上河圖等畫作和遭遇在中國、從威尼斯道大阪等書籍,唯一的真貨宋船遺留在開元寺。一樓有個宗教館,介紹景教、印度教、明教等在刺桐時代的歷史,主要展品是墓碑。旁邊的一棟大建筑是穆斯林文化館,很多元代墓碑,刻著“xx完成神的使命……”。有意思的是這些景教回教的墓碑都是元代的,泉州是古代海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有 “光明之城”的美譽,不過這些榮譽出自馬可波羅游記,這個游記真偽在史學界還未定。根據游記,馬可波羅第二次遠航,從絲綢之路到達大都,然后從刺桐出發送闊闊真公主出嫁,然后返回歐洲。刺桐就是古代外國對泉州港的稱呼,興于唐朝,元代達到頂峰,然后在明初戛然而止。

(13)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在百源路坐9路公交到終點,投幣4.5元,兩個小時到官橋鎮然后坐摩托車去村子,10元,不到十分鐘就到了,需要和摩托師傅約定來接的時間。雖然泉州的市和鎮、鎮和村基本是連成一片的,但還是有段路難找交通公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清朝的一些民居,據說主體建筑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建筑物中有晚清文人的各種題詞。由于我是傍晚參觀的,沒看到旅行團,沒有售票,也沒導游,沒法進建筑里參觀。宅第外觀看就是泉州這邊的紅厝,山墻雕花和泉州老城區差不多,老民居布局非常整齊,幾乎就是田字形的,相鄰宅第有防火通道,兩排宅第之間有十多米的石坪,懷疑是旅**業新修。

(14)洛陽橋-崇武古城-大岞村,是一條旅游線路,從泉州客運中心站到崇武鎮的班車很多,10分鐘一輛,五十分鐘到崇武,分沿海和洛陽鎮兩條路,價格一樣、時間也差不多,一般返回時在洛陽三角牌公交站下車,然后穿過村子到洛陽石橋北端。過了石橋再穿村子到航天旅游局公交站。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書法四大家呀)主持修建,現在的橋是1993年修復的,橋長731米。江河入海口淤泥多河道變窄,現在橋下水域不大,多是灘涂,有片沙洲上有紅樹林。石橋的橋墩很有意思,迎著水的一面是船型,另一面是平的。橋頭有石像,中間有中亭,其實中間就是一島,目前到北岸都是灘了。現在東岸正在鋪一條堤到中亭,貌似要建公園。橋北端有很大的蔡襄石像,村里還有蔡祠。泉州還有一宋代石橋,叫五里橋,原來是在海灣上的,后來淤塞嚴重,政府就挖湖修建公園,這個公園比較離市區很遠,所以未參觀。有時間可以在村子里亂走走,看看閩南的強大的宗族祠堂文化。

(15)崇武鎮是惠安縣的鎮,雖然離泉州市很近,沿途能看到大量的石雕廠,還能看到的少量的惠安女。惠安石雕很出名,據導游介紹,南京中山陵的石雕都是惠安出產。

崇武古城外的海灘上就建有石雕公園。班車到崇武鎮后,沿著大道直走能到古城,下車回走到海灣沿著海邊也能到古城,從居民入口能ta票進去,然后傻傻沿城墻走,被狗嚇回去,亂走中看到一個惠安女打扮的老人,帶著銀腰帶。

總結了下經驗,要逃票就得爬到內城墻走。城墻是80年代修復的,和西安城墻那種大城墻不同,它只有對外那半邊城墻垛口。如果沿著海邊走到景區大門,沿著城墻左走就是居民入口,右走就是雕像公園票口,進到雕像公園可以看到惠安女裝扮的景區導游。

公園里有很多雕塑,第一個就是惠安女雕像,導游就要介紹惠安女裝扮,斗笠、花頭巾、梳子、短款上衣、銀腰帶、闊腿八分褲,其實就是生活環境需要了,男導游介紹銀腰帶的時候還慶幸的說他取的是客家女。

進城就是一個廟,雖小但華麗,古城雖大但多古民居不多了,這里民居多是灰色的石條建筑,看不出是否古民居,倒是小廟祠堂在建的不少。如果不從城門進城,繼續走,能走到燈塔處,海灘上有東海南海氣象分界線的紀念石球,海邊有座廟,不遠還有墳墓,本想在海邊的大巖石上躺躺曬太陽,躺下才看到墓碑,嚇得趕緊跑掉。

沿著古城外的海灘大概4公里就是大岞村,從鎮里可坐摩托車去,據說村里能看到海船和海淘的惠安女,可惜我未前往參觀,個人覺得天氣熱的時候沿著海灘走到村子應該很有趣。

崇武鎮現在大肆興建商品房,從古城到教堂這片都是新樓,中間夾著古裝的祠堂,也是一道風景。

崇武魚卷很出名,其實就是長條的魚丸,在景區買的,很好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