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文旅之聲
行走在古城的街巷之中,你可能會留意到不少街道旁分布著一些溝渠,縱橫交錯,流水潺潺。城與水,水與人,泮水而居,泉州與“水”有著天然的緣分。
位處丘陵地帶北高南低的泉州城,受地形影響,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等城壕,經長期匯流而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排水系統——“八卦溝”。
“八卦溝”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何喬遠的《閩書》里:“子城之內,又有支溝五,舊名‘八卦溝’,相沿以為鑿溝如八卦之象。弘治中,御史張敏有開溝之役,于惠民局東掘得大瓷瓶,上鑄‘巽’字,地在西南,始知舊以八卦之瓶置于先天卦地,非鑿溝如八卦象也。”
1946晉江疏浚八卦溝計劃圖,圖源《泉州古城勘探》
古時,泉州城有七個城門,仁風門(東門)、義成門(西門)、德濟門(南門)、朝天門(北門)、通淮門(涂門)、臨漳門(新門)、通津門(水門),各城門都有水關與護城河通連。從新門街的盒子社區走出,便來到了曾是泉州“護城河”的筍浯溪。
泉州文史學者吳健康在《續破腹溝紀事》中考證,破腹溝古稱巽水,位于泉州古城西南,俗稱五堡溪,現稱筍浯溪。
明清時期,從清源山上向下眺望,泉州古城形似鯉魚,由此得名“鯉城”,筍浯溪便是泉州城“鯉魚”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上接筍江,下通浯江,東側與八卦溝相接,西側與晉江相貫通,總長約為2.5公里。
據悉,筍浯溪不僅發揮著漕運的作用,也見證了泉州海絲貿易的繁榮。宋朝至明代,溪上貨物往來頻繁,人們乘小船順著潮水從后渚港駛入晉江,經蟳埔、法石等地抵達順濟橋下停泊,在聚寶街、富美碼頭附近交易。
滿載奇珍異寶的遠洋商船歸來,沿晉江駛入筍浯溪,在此處報關卸貨,再轉運城中,方圓幾里之內,皆是一片繁忙之景。
它在海絲貿易繁榮時期,同時充當著遠洋商船貨運進城的重要河道的角色。作為泉州內溝河中最寬的水系,在它身上,流淌著泉州的重要的水脈。
漫步于河道邊,有一種真正融入當地居民生活的奇妙感覺。幾個聚集一起話仙泡茶的老人,身著運動裝悠然散步的居民,一旁白墻上的各式的涂鴉彰顯著年輕人們的活力與創意,緊連著筍浯溪的便是芳草園、梨園廣場和南音劇院。
另一邊的橋頭,則有一座位溪靈宮。據悉,溪靈宮有一處四王府,供奉四位王爺,門前有清末舉人曾遒撰寫的“溪靈”藏頭聯:溪水匯雙江峰瞻紫帽,靈威昭百世源溯古坑。
泉州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古城水系是城市格局、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厚重的文史資源。守護古城千年,筍浯溪活力依舊。這條身邊的古溪,你有好好留意過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