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小飛俠
摘要:文廟作為中國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筑,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有各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增至1800多所。保存至今的海內外孔廟、文廟,據不完全統計,總數仍有1300多座。按《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所錄,福建境內有府、縣、鄉域三級文廟建筑約35處,其中主體建筑大成殿保存完好的約有26處。
一、福州文廟
文廟是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圣廟路的一座孔子廟,又稱“先師廟”,俗稱“圣人殿,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觀察使李椅將州儒學移建于此,后梁龍德元年(公元921年)閩王王審知置四門學。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孔子廟。景祐四年(1037年)權州事謝微表請于廟立學。其后,郡守范亢、許宗壽踵其事,歷五載乃成。明洪武七年(1374年)構大成殿,建明倫堂。永樂四年(1406年)以學廳為鄉賢祠,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修廟學,鑿泮池,為橋其上。弘治初,改作欞星門,易木為石。嘉靖十一年(1532年)詔廟稱先師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修廟學、欞星門。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遭火災。現存廟宇建于咸豐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外門埕、欞星門,泮池,左右有廊對列,大成門的樓廳,東、西有殿廡對列,月臺、大成殿、后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后,曾作為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現存石構件屬明代所建。六柱三開間,對稱布局,每根柱腳用兩塊夾桿石前后對夾鎖固。東西兩翼墻上鑲嵌著“江漢秋陽”、“金聲玉振”聯句石刻,花崗巖,長2.62米、寬0.73米、楷書、陰文。
大成門古稱戟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中三間屋面高出兩邊間,青石抱鼓石3對,石檐柱八根。大成門左內側豎著《咸豐元年重建福州文廟碑記》石碑二方,郭柏蔭撰文并書寫190字碑文,劉永松篆書碑額,匠蔣學心。站立二碑前,靜心凝視陰刻的碑文會逐漸地凸現出來,呈現陽文碑刻的奇異效果。左右出檐殿廡各11間連接大成殿是辟作《孔子圣跡展》和《福州教育史展》的兩個展廳。
大成殿前建有突出式長32米,寬9米,高出埕面1.2l米,周邊飾以欄板欄桿的月臺。臺面鋪作大石板,內中空。每當太陽東升西降橫照月臺埕面上,人們可從欄桿下平視埕面,可見石埕面冉冉上升之瑞氣的奇異景觀。
殿中上部藻井頂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圖,星座金光熠熠,十分耀眼。
大殿內安放著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孔子坐像左前側分別安放顏回,子思青石雕刻坐像;右前側分別安放著曾參、孟子青石雕刻坐像,東、西、北三面繞孔子坐像立七十二賢人青石雕刻造像。殿內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備,雕刻精美洗練。展示了儒家現實生活氣息的境界。形象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如此雄偉壯觀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實屬宇內罕有。
殿內,懸掛重新復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書寫的六面大匾額。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金字熠熠,滿壁生輝。移身殿內,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肅穆之情。
二、漳州文廟
漳州文廟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筑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漳州府志》載,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復故址。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孫世代相傳住于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
漳州文廟坐北朝南,現有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倫堂、泮池、欞星門等已毀,現大門以內中軸線上依次為戟門、丹墀、月臺、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戟門面闊九間,進深二間。東西兩廡面闊各八間,進深各二間。
大成殿建筑結構特殊,梁架承襲舊制,較完整地保留了閩南古代木結構建筑特點,并融入北方建筑風格。屋面椽條上鋪望磚,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圍脊、餞脊為磚瓦混砌,石灰砂漿面層,各脊側面雕塑花鳥、卷草等裝飾,正脊兩端為燕尾狀。彩繪、油飾明間脊桁、天花板及額枋、木雕構件、露明椽條均有彩繪。其他木構架及斗拱、桁條、外檐裝修均為土朱色油飾。
漳州文廟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歷史文物價值,是漳州文化發展史重要的實證物。今廟中尚存有元延碑、明洪武碑及正德碑、清康熙八年(1669)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寧道戴璣書丹的修建碑。1924年《重修漳州學宮碑》,青石刻成,刻工技藝高超。康有為撰并書,此乃康有為晚年作品,筆氣雄健。還有明崇禎年間郡守曹荃大書《游圣之門》石榜及1936年立的《重修文廟》碑等碑刻。大成殿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據專家考評均為宋代遺物,是研究宋代文廟建筑的珍貴實例,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刻技術和建筑技術水平。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跡之一。泉州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于此,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建為州學,后又遷他處,
1109年(北宋大觀三年)遷回,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重建。其建筑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建筑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東南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筑群;布局勻稱,建筑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筑藝術的有機結合。
文廟位于市區繁華的商業區中心地段,鯉城區中山中路泮宮內。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
府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3米,進深5間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臺,臺明嵌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石浮雕。臺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成殿前東西兩側筑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門外為露埕寬66米,深60米,可容數千人,左右為禮門、義路。西面臨中山街建有泮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36.8米,五進深21.4米,前有寬深36米的露庭,東西兩書齋,庭前有方池寬29米,長43.8米,中有4米寬的石橋,圍以石護欄。外為育英門,再往東原存有尊經閣和名宦、鄉賢祠等建筑。
府文廟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設在大成殿內,正中有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十二哲畫像。主要文物有傳世祭孔樂器、舞器、禮器等。其中六件青銅豆鑄有“乾隆十一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制”和鑄有“同治六年五月鑄,州同御即造,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及“臺灣北路淡水同知嚴金清謹制”的銘文編鐘。是研究泉州文廟與臺灣文廟的歷史淵源關系的實物資料。“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設在文廟西廡,陳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這些人物從各個歷史時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薈萃、人杰地靈,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以及海外交通、國家統一等領域為社會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貢獻。展品使用現代彩色蠟像工藝制作,配以精制各時代服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四、泉州安溪文廟
安溪文廟,文廟的前身為縣學,習稱“孔子學”,亦稱孔廟,位于福建省安溪縣城南隅(今大同路東側),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為清初重建之遺物。
自始建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近900年間,歷經重建、重修、增建達30多次。
安溪文廟是宮殿式建筑,傲立于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整座建筑群呈長方形,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5米,總建筑面積9495平方米,左右呈對稱排列。自南至北有泮池、照墻、欞星門、戟門、東西廡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諭廨,東有明倫堂,周圍繞以圍墻,布局合理,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工程宏大,藝術精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征,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反映了安溪當時物質文化的高度成就。
安溪文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同類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藝術群,素有“安溪文廟冠八閩”、“秀甲東南”之譽。它工程宏大,藝術精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征,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充分顯示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華,反映當時安溪物質文化的高度成就。
安溪文廟的整座廟宇裝飾題材以龍鳳為主體,襯以人物、鳥獸、花卉,飛金走彩,薈萃木、石、磚雕刻及剪瓷、堆貼之大成,工藝極其精湛,尤以戟門內外、大成殿前的四對石龍柱及月壇正中陛石的云龍戲珠石雕最負盛名。文廟殿堂的木雕藝術同樣令人贊不絕口,無論是欞星門、戟門內外或大成殿的荷花、花籃、吊筒,還是梁柱交接處的雀替,皆雕工精細、比例得體。安溪文廟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建筑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藝術群,它對研究孔子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其建筑法式,曾經傳播日本,是大和民族吸收中華文化的重要例證。現辟為安溪縣博物館。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班車:從泉州市區內乘坐"泉州-安溪"的班車,票價大約18元/人
公車:安溪縣城內乘坐3路公交車到鳳山茶葉大觀園下車即可,也可乘坐摩的前往,費用約3-5元。
五、同安孔廟
同安孔廟坐落在廈門市同安區城東溪西畔,始建于五代,后毀。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大成殿,面積1050平方米,1987年重修。同安孔廟當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周圍學子求學的課堂。現在為縣博物館,里面陳設著西漢以來同安當地鄉賢名宦的史跡和歷代文物。
主體建筑大成殿為重檐歇山式,前廊后軒,斗拱飛檐。殿南側是朱熹和宋代科學家蘇頌、理學名宦林希元的祠堂。北側有興賢育才坊、泮池、觀瀾亭和石雕陳列場,該場陳列著200多件當地收集的石雕碑刻,其中有唐代鎮墓獸、宋代石將軍、明代石馬、清代石翁仲等等。
同安博物館就設在孔廟內,占地6432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多平方米,1986年籌建,1990年元月對外開放,館藏文物及標本2000多件(套)。
同安博物館設置兩個展廳及一個露天陳列場。大成殿展廳有《同安重要史跡陳列》、《同安歷史名人陳列》、《館藏文物陳列》三個部分。史跡陳列,是通過圖片、文字及文物資料,反映古同安新石器時代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及重要的歷史人物的活動情況。
孔廟北側是石雕陳列場,展出的300多件同安從宋至今各種石雕、碑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真讓人大開眼界。
交通:
廈門公交67、75、76、79、92、93、106、615路可以到達。
六、建甌文廟
建甌文廟,即原建寧府學文廟,位于福建省建甌市倉長路163號。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甌市博物館所在地。
文廟布局依次為屏墻、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殿前有兩廡,組成封閉式院落。
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
文廟初建年代不詳,應追溯至北宋寶元年間建州立學時,當時學、廟分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毀于兵火,紹興二年(1132年)重建時,府學合一。紹興十四年(1144年)毀于水,之后屢毀屢修。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文廟又毀于火,永樂三年(1405年)重建時遷至今址。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光緒五年(1879年)建成。
圖源:蛋包飯的博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廟遭受極大破壞,西側的府學部分拆建醫院,東側的文廟也被占用。1985年,當地政府開始撥款重修大成殿、戟門及兩廡,并重建欞星門。1991年,文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中軸線上依次為屏墻、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殿前有兩廡,組成封閉式院落。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
廟內尚存明嘉靖年間浙江黃巖人符檢摹唐吳道子繪孔子像碑刻,以及清康熙帝御碑一方。
七、閩清文廟
圖源:福州新聞網
閩清文廟位于閩清縣梅城鎮。始建宋景德四年(1007年),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重建,近年修繕。由大門、兩廡、大成殿、明倫堂組成,占地面積6201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廊后殿,重檐歇山頂,內有藻井,天棚描金雕花。保存較好。198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現為閩清縣博物館,開放時間: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
周末閉館,節假日開放。
八、永泰文廟
永泰文廟,位于永泰縣樟城鎮西門街縣府路。清道光二年(1822年)知縣包干臣、邑紳陳元封倡捐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現存大成殿和后殿,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棟梁雕刻精美,殿前安一對石龍柱。左右廡殿、宮墻毀于1960年水災。198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992年重修。
仙游文廟
仙游文廟位于福建省鯉城內縣體育場北側(燕池埔)。文廟于北宋初年建于城西,宋咸平五年,縣尉段全遷建今址。原來文廟規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兩廡祀先賢。殿之后明倫堂,堂之東西是日新、時習兩所為師儒講道之處。原來堂前左右廊,繪畫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圖。明代于兩廊后建書齋十間。仙游文廟自遷建今址后,幾經興廢,歷有重修。現廟總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戟門、丹墀、拜臺、大成殿和兩邊廊廡,近年又依舊制復建綽楔門、大埕、泮池、集賢堂、明倫堂等建筑,恢復了昔日文廟的原貌。
殿前有4對輝綠巖透雕盤龍石柱,高4.5米,徑0.6米,雕刻的龍或飛云騰漢、或翻江倒海、氣勢磅礴,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殿前的月臺甬道,丹墀龍陛,均為青石精鐫。殿中由外而內,依次懸掛清代五朝天子的御書匾額復制品,即咸豐的“德齊禱載”,嘉慶的“斯文在茲”,乾隆的“與天地參”,康熙的“萬世師表”,順治的“生民未有”等御賜匾名的匾額,大成殿前面的月臺為祭孔“三獻”場所,臺下即丹墀,月臺前方以浮雕龍陛連接通道,并直通戟門。戰門的正背兩向亦各有一對龍柱,門前的一對抱鼓石據考證為宋代遺物。
文廟現為仙游縣博物館,館內花木掩映,兩廡已辟為碑廊,共陳列數十央,具有較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刻,供游人和研究人員參觀考察。
黃石文廟
黃石文廟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中心小學內,是莆田市僅存的二座文廟之一。歷今1200多年,初建于唐代憲宗元和年間,規模宏大,占地2376平方米,時稱紅泉宮,歷經宋明兩個朝代,后來毀于倭寇戰亂,于清朝康熙年間重建,仍然保存宋代建筑風格,重檐斗拱,雄偉壯觀。從古至今,黃石文廟一直是民眾景仰孔子的圣殿,解放前每年農歷9月28日都有祭孔活動,十分熱鬧。
據悉,全國縣一級以下的孔廟只有3處,黃石文廟是其中的一處,彌足珍貴。
黃石文廟,坐落于黃石舊街道中段,座東北,朝西南,現存建筑占地面積2376平方米。據了解,黃石文廟始建于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距今已有1196年歷史,兼具唐、宋、明、清的建筑風格,目前尚存石鋪大埕、下馬碑、泮橋、大殿、青龍盤柱、丹墀、殿前兩翼東西齋各10間,以及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盧廷撰寫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和明崇禎南京禮部尚書、抗清民族英雄朱繼祚書寫的"古紅泉"石碑等,是莆田市十分罕見的文物建筑珍品。
永春文廟
永春文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縣城中部),亦稱孔廟、學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是學子講讀及應考的地方。最初建在東渡(東岳)橋西,繼遷知政橋北和白馬山之南,歷經宋、元、明七次遷址,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后,才遷至城中部現址固定下來。
永春文廟經過三十二次的重建、增修和擴建,到了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經形成一片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倫堂、啟圣祠、鄉賢祠、名宦祠、尊經閣、敬一亭、儀門、試院等,是永春境內古建筑中工程較大、規模雄偉的群體。可惜的是,除大成殿、明倫堂基本保持原貌外,其它建筑有的毀壞,有的被移作他用。現存的大殿一組古建筑,是清代乾隆年間建成并經多次整修的。1986年福建省政府撥款及顏彬聲先生捐資重修,才使它煥然一新。
重修后的文廟坐北朝南,建筑結構與泉州府文廟大同小異。現有 大成殿、照墻、門亭、欞星門、泮池、戟門、甬道、拜臺,連同東西兩廡在內,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文廟前的照墻用花崗巖和大紅磚砌成,高達五米。照墻也稱照壁,是中國古代一些重要建筑(如宮殿、寺廟等)大門前的一道屏障,用以顯示該建筑的威嚴莊重。瓦當下是一列磚刻云龍,具有傳統文化的典型特點。用花崗巖條石構筑的"金聲"、"玉振"門亭分立照墻東西兩側,為文廟更添幾分莊嚴。廟前原有兩方下馬碑,現僅存其中一方,上刻"奉旨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照墻正對面是欞星門,是一座六柱三門構成的石牌坊,上面雕著各種鳥獸圖案,十分精美。東西二門又稱德道二腋門,分別刻著"德俟天地"、"道冠古今",頌揚孔子的品行和學識。半圓形的泮池上架著一座兩墩三孔的拱橋,在古代,只有秀才、舉人才有資格從這座橋上走過,進殿拜謁孔圣人。越過泮池往里走,我們來到大成門前。門外的三對抱鼓石以青花崗石為材料,刻工精細。走進大成門,是一方約二百六十平方米的天井。天井正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稱為甬道,直通拜臺。拜臺又名站臺、露臺,是古代舉行祭祀等活動的地方。拜臺正中有龍陛石盤龍為階。據說古代那些高中進士的讀書人才享有從盤龍頭上跨過的殊榮。
走過拜臺,就是主體建筑大成殿,也稱圣殿,是安放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神位供人朝拜的地方,也是講學之所。采用重檐歇山頂土木結構,造型古樸大方。兩對石龍柱,中間刻著兩條帶著小龍的母龍。有趣的是,左起第三條龍柱上雕刻的是一條"笑龍",不同于我們常見的龍的形象,可稱一絕。殿內有康熙、雍正所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指孔子的學問后人無人能及)兩塊牌匾,可見古代統治者對孔子思想的推崇。仰首往上瞧,大殿屋頂的雙梁,鳳在上,龍在下,是古今建筑中少見的風格。飛檐青瓦,雕梁畫棟,整座建筑顯得既肅穆莊嚴,又華麗壯觀。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和仰高樓,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仰高樓,取義于《論語?子罕》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樓內有永春歷代進士名錄。從永春文廟的悠久歷史可以看出永春人尊學重教的優良傳統。
惠安文廟
惠安文廟,即惠安孔廟(惠安縣學),坐落于惠安縣城中山北路西側,廟祀孔子,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安文廟是惠安宋至清代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宦先賢的地方。文廟建筑布局規整,氣勢宏大,建筑技藝精湛,石木磚雕工藝精美,集中體現了來自中國"建筑之鄉"、"雕藝之鄉"的惠安匠工們精湛的建筑、雕刻技藝,是研究宋元時期孔廟建筑規制和古代建筑雕刻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立于1987年的惠安縣博物館也設于文廟內,收藏有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石雕工藝品等。
廟前十里外有一座山峰,山巔原為三塊大石對拱,舊稱香爐山。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惠安知縣黎笏認為此山峰頂無首,又正對縣堂正中,有礙本縣運途。遂集資鳩工于山巔增筑尖頂,有如香爐中插上一炷香,預兆縣運興昌,人才鼎盛。因尖頂形狀如塔,高有二三丈,遠望正像"文筆朝天",所以后來改稱文筆峰。
廟后五里許有座蓮花山,峰巔有一花崗巖石形似含苞欲放的蓮花,而半山腰有塊巖石狀如蹲伏的三腳蟾蜍。傳說蟾蜍長年累月從不間斷地取山間清泉澆灌蓮花,終于使石蓮舒展開放,溢出無盡的芬芳。這陣陣香氣猶如翰墨飄香,散發到全縣各地。
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文廟重建時遂改變座宇,使其前后正好對著文筆峰和蓮花山。從此地靈人杰,文運興盛,全縣果然出了不少的人才,單就附近幾個村落就出有"六部"、"九卿"、"十八堂"等知名人物。
漳浦文廟
漳浦文廟(孔子廟)位于漳浦縣城內,始建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重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結構。大成殿內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維修時,把木柱換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廟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舊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閩粵邊特委和閩粵邊紅軍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主動向當局提出停止內戰、合作抗日主張。并于6月26達成政治協定,閩粵邊紅軍改編為“保安獨立大隊”。1937年7月13日,閩粵邊抗日紅軍下山接受點編,駐扎漳浦縣城孔子廟(即文廟)。7月16日,157師背信棄義,在體育場埋伏重兵,借操練為名,將在體育場集中的近千名閩粵邊紅軍強行繳械,后該處成為關押地點。當晚,百余名紅軍伺機脫離魔掌,在漳浦縣委接應下,聚集清泉巖重整紅軍抗日武裝,重建紅3團,盧勝任團長,該事件被稱作“漳浦事件”。在毛澤東同志的關注和黨中央的努力下,“漳浦事件”最終得到妥善解決,閩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才得以形成,重建后的紅3團編入新四軍,于1938年元月開赴抗日前線。閩粵邊抗日紅軍遭關押舊址漳浦綏安鎮文廟原規模較大,辛亥革命后逐漸荒廢。漳浦文廟于1979年8月被漳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漳浦縣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汀州府文廟
汀州文廟,又稱孔廟,汀州府學,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長汀縣(城關)兆征路20號,建于宋紹興三年(133年),是汀屬八縣推崇儒教的重要場所。汀州文廟歷史上曾經擁有龐大的建筑群,包括現在的長汀縣縣政府大院的大部,縣人大辦公樓的全部。目前由:欞星門、泮池、拱橋、儀門、門廡齋舍、文會堂、題名策,名宦鄉賢祠、大成殿、崇賢祠等建筑組成。
汀州文廟又稱孔廟,汀州府學,由欞星門、泮池、拱橋、儀門、門廡齋舍、文會堂、題名策,名宦鄉賢祠、大成殿、崇賢祠等建筑組成。門前立石碑,上刻“歷代官員下馬處”。
汀州文廟,建于宋紹興三年(133年),是汀屬八縣推崇儒教的重要場所。汀州文廟歷史上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除主殿之外還有講學堂、名宦祠、啟圣祠、宗圣祠等等。它的范圍包括現在的縣政府大院的大部,縣人大辦公樓全部。文廟許多附屬建筑由于歷史原因移作他用,目前保留了欞星門、泮池、拱橋、戳門、東廡西廡和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占地25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古樸壯觀。
歷史上的大成殿神上設有大成至圣先師神位,東配、西配分別是復圣顏子、宗圣曾子神位;大殿正上方懸掛一塊清朝康熙皇帝御筆巨型牌匾,上書“至圣先師”四個大字;東廡西廡列設十二先哲神牌;東廡西廡供奉七十二先賢神位。199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地址
地址:福建省長汀縣(城關)兆征路20號(長汀縣縣政府隔壁)
郵編:366300
門票信息:免門票
上杭文廟
上杭文廟又稱孔廟,學宮,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城區軸心,即解放路東段。據乾隆版《上杭縣志》記載,該廟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后因毀于水或壞于蟻,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分前、中、后三門,殿前建東、西兩廡和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泮池、欞星門、殿后建明倫堂、崇圣殿,左右還有尊經閣、教諭署、紫陽書院、周公書院、入圣第一門及四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門、廊、殿、閣,技藝精湛,宏偉壯觀,是我省保存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廟,成為杭邑歷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揚儒學、祈求功名、聚文會友的高雅圣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杭文廟又稱孔廟,學宮,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城區軸心,即解放路東段。據乾隆版《上杭縣志》記載,該廟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后因毀于水或壞于蟻,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分前、中、后三門,殿前建東、西兩廡和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泮池、欞星門、殿后建明倫堂、崇圣殿,左右還有尊經閣、教諭署、紫陽書院、周公書院、入圣第一門及四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門、廊、殿、閣,技藝精湛,宏偉壯觀,是我省保存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廟,成為杭邑歷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揚儒學、祈求功名、聚文會友的高雅圣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門前“下馬碑”,上面刻著“奉旨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意思是“奉皇帝命令,所有一切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了這里,一律下馬(朝拜孔子)”。在封建社會,所有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文廟見到此碑,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以表對孔子的尊崇之意。
由圣門進入廟內,有泮池和欞星門,構成一個前院,它標示著文廟的禮制。上杭文廟以大成殿為主體,分前、中、后三門。大成殿飛檐翹角,雕龍飾鳳,衛以石獅。天花板上那栩栩如生、精妙絕倫的兩幅麟麒畫像完好如初,兩邊墻壁上刻有花鳥、龍鳳、玉兔等紋案圖像。大成殿“萬世師表”匾額,是清康熙年間奉立的,正中供奉的孔子銅像高2.4米,重600余斤。
大成殿的東側,放置著始建學宮時燒制的青磚,磚上百花爭艷,百鳥呈祥。大成殿門前及門內,安放著宋、明兩代的石刻,碑上刻有書生們的心箴。
尤溪文廟
尤溪文廟,位于福建省尤溪縣城關,始建于宋慶歷四年(1044年),屢經遷移。今廟基本為清乾隆年間所建。文廟主殿——大成殿中設龍亭祀孔子。兩旁設東西配殿,殿堂下為露臺,旁為東西廡,正南為戟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戟門外為泮池,跨以石橋,外為欞星門,前為屏墻,上刻“萬仞宮墻”4字。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門前添建華表,擴展門路。整個殿宇為木結構,雕梁畫棟,斗拱飛檐,紅墻青瓦,建筑堂皇,現僅存大成殿,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螺洲孔廟
螺洲孔廟,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是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非府非縣治理的鄉鎮一級孔廟,也是福州地區目前僅存的兩座孔廟之一。
螺洲孔廟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年(1482年)吳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隆慶二年(1568年)兩重修,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并塑孔子像及顏淵、曾參、孔*、孟軻四像,清道光辛巳(1810年)由刑部尚書陳若霖再次倡修。
螺洲孔廟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孔廟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廂房、門樓、水池、欞星門等,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大殿為土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7間,穿斗式加抬梁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殿內塑有孔子像。廟前的欞星門,由6根圓形石柱,11條石梁,12塊石坊組成3個石門。高7米,面寬13.45米,厚0.74米。門上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青龍盤繞、鯉魚跳龍門等精美浮雕。
屏南文廟
屏南文廟,又稱雙溪文廟。位于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雙溪村(舊縣城),乾隆元年(1736)由知縣沈鐘創建,此后,經歷任知縣十多次重修、擴建,漸使布局嚴整齊全,呼應對稱。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建于文廟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三楹兩廡,重檐翹角歇山頂,雕梁畫棟,裝飾精美,雄偉壯麗,內塑孔子與四配、十哲像,并繪從祀諸賢像于兩廡。殿前為露臺,臺周環以石欄桿,正前方與左右均有臺階,前方臺階中建丹墀,雕刻精致。臺前為欞星門,上懸乾隆元年御書"與天地參"匾額。
度尾文廟
度尾文廟,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度尾鎮。度尾鎮古稱萬善里,歷史悠久,人文積淀豐厚,名臣英才輩出,如宋代兵部侍郎陳讜、工部侍郎余崇龜、“蒞官之范”姚宗之,明代戶部尚書鄭紀,現代國畫大師李耕等。而宋代度尾鼓吹樂系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埔尾宋瓷窯址、龍井宮、鄭祠、南潮宮、楊泗宮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東山寺又是仙游最早創辦的東山書院所在地,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在此講學,遠近聞名
度尾文廟俗稱中岳朝天文廟,位處度尾鎮中岳村古街。中岳村舊屬朝天鄉,系現代國畫大師李耕故里。據史載,明代三朝元老、戶部尚書鄭紀,少時亦在當地九座寺旁私塾攻讀。相傳此廟建于明正德年間前期(1506—1513年),創建者就是鄭紀,迄今已有600年歷史,哺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士人。
據介紹,為搶救保護人文古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度尾鎮有識之士和鄉親民眾積極捐款集資,2010年啟動中岳朝天文廟修復工程。經過近一年施工,2011年春完成修繕,重新開放。十月,孔子諸圣雕像又相繼告竣。至此,這座素有“仙游第二文廟”之譽的古建勝跡,跨入第二個春天。
重新修復的度尾文廟保留原來面貌,為明代建筑風格。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由孔子大殿、功德堂、書院、傳統文化活動室等組成,古樸典雅。大殿正中矗立孔子銅雕塑像,高達2.3米;兩側分立六尊歷代儒家大師雕像,高1.8米。其中,按照古代文廟規制,孟子、曾參、顏回、子思為傳統“四配”:孟子系戰國時期儒家宗師,為僅次孔子的“亞圣”;曾參、顏回均系孔子嫡傳弟子,孔子學說主要繼承傳播者;子思名孔伋,系孔子之孫,孟子是其再傳弟子。而有若是孔子晚年弟子,后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朱熹則是南宋儒家理學集大成者,其思想學說整整影響元、明、清三代。
海澄文廟
海澄文廟又稱孔子廟,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位于海澄鎮豆巷村龍海二中校園內,于明隆慶元年(1567)由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禎(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民國時期及及建國后1990年重修。廟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依次為泮池、戟門、天井、月臺、東西廡、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鄉賢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頂,鼓形柱礎,斗拱之間有弓梁相連。臺基用條石壘砌。月臺正面飾青石浮雕盤龍陛石,四周環圍白石雕刻,有雙龍戲珠、如意牡丹纏枝、古瓶梅菊等圖案,雕刻工藝極為精細。大成殿殿內最上方懸掛著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御書:“萬世師表”匾。整座廟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在大成殿門前的月臺樹立著一尊二米多高的孔子石像,泮池上還建有兩座拱橋,橋西有一座夫子亭。校園與文廟渾然一體,相應成趣,令人流連忘返。
海澄文廟,位于福建省龍海縣海澄鎮龍海二中內,始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歷代均有修葺,1990年再次維修。現存文廟范圍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有泮池、大成門、兩廡、月臺、大成殿、崇圣祠,東南還有名宦祠,西北有鄉賢祠。大成門面闊5間,進深2間。左右兩廡各為5間。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殿前陛石為青石蟠龍浮雕,雕刻技藝高超。整座文廟石雕構件眾多,均系始建原物。在大成殿前面有1尊花崗巖雕琢的孔子像,高約7米。
平和文廟
平和文廟位于福建省平和縣歷史文化名鎮——九峰鎮西街的平和縣第二中學校園內。志書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時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王守仁(王陽明)奉旨在閩粵邊境征剿賊寇后,奏疏朝廷,請求在南靖縣轄區內的河頭大洋陂地方(今平和縣九峰鎮內)添設縣治,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易風俗。這道奏疏很快就得到朝廷的特批,同意添設縣治——平和縣,并同意在新建的平和縣治中,以府級規格的建筑標準,建立縣堂、文廟、武廟、文昌廟和城隍廟等建筑群體。平和文廟是王巡撫親自規劃、設計,并命南靖知縣施洋督建。后于明嘉靖、萬歷、清康熙年間多次重修,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時最為完整。難怪有“廟宇輪奐,甲于他邑”之譽。1985年,平和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和縣文廟的建筑布局與全國各地的建筑模式大體相同:中軸線之中心為大成殿,坐北朝南,東為教諭齋,西為訓導齋、明倫堂,(文昌祠),前有欞星門及泮池、牌坊,后為啟圣公祠等。整個文廟內共有大小石柱99支、雕刻的大小蟠龍、蛟龍、云龍、青龍和蒼龍90對。尤以大成殿“梁架結構及斗拱均保存完好,至今未見漏雨”。
大成殿的前面有祭祀的平臺,大成殿前左右兩側為廊廡廂房,祀孔子門生七十二賢。兩列廊廡中間地面全是用花崗巖板石鋪砌的露天大天井,周邊均有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的石雕。廂房盡頭的正中為大成門,其左面為名宦祠,右面為鄉賢祠。大成門前的正中有一口半月形的泮池。泮池前面為寬闊的場地、牌坊。前面有用大條石砌成的多級臺階,名為“三及第”,與欞星門相對而至的是紅色圍墻內的寬大照壁,正中嵌一石碑,上刻“萬仞宮墻”四個大字。在東西兩側各有一個橫門叫“義路”和“禮門”。通向圍墻之外豎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雕。
1985年,平和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汀文廟
長汀縣文廟位于中國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東后巷,是明清時期長汀縣的文廟,1997年被列為長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八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長汀縣文廟現僅存大成殿,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抗日戰爭時期,廈門大學遷至長汀,歷時八年,校本部設于縣文廟大成殿。
永定文廟
在置縣的第二年,即明朝成化十五年(1479年)便在如今的縣政府辦公樓前興建了孔廟。以前,這里既是永定的“城市地標”,更是永定儒學發展的見證,地位顯赫。永定孔廟在歷史上曾多次維修、擴建,形成三大進三重門,從外到內依次是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地方政府又多次進行修繕,維修時都保持原來格局。上世紀30年代,孔廟內設立溪南小學。抗戰期間,大成殿被國民黨地方政府當做禮堂來使用。新中國成立之初,孔廟作為縣政府辦公場所。“文革”期間孔廟遭到局部破壞,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傳承歷史文脈,以文興城,以文惠民,2007年當地再次對孔廟進行重修,以此構筑一個獨具稟賦的文化符號。如今,永定孔廟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是永定縣城難得多見的古建筑。
漳平文廟
漳平文廟位于漳平菁城八一路北面,始建于漳平置縣之年明成化七年(1417年),有著539年悠久的文化歷史,其間歷經明正德(1512年)、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但屢毀屢修,后僅存大成殿。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物,漳平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2月9日動工修建文廟,工程分三期建設,一期大成殿、上廂房;二期月臺、上廂房、戟門;三期欞星門。目前,一、二期主體工程已完工,大成殿內設孔子銅像、四配、十二哲; 上下廂房內設龍江墨苑(政協書畫室)、陳培光牡丹藝術館、孔子圣跡館、漳平教育成果展館四個展室等,展館內涵豐富,特色也十分鮮明,凸顯古樸、簡潔、大方、壯觀的特色,基本達到修復古建筑“修舊如舊”的要求,珍貴歷史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寧洋文廟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寧洋縣雙洋鎮,在雙洋鎮小學內。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創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2002年重修。現有大成殿,坐東朝西,面闊17.7米,進深14米,重檐歇山頂,招梁、穿斗式構架。文廟是研究寧洋縣歷史的實物。1989年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洋文廟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雙洋鎮,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創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2002年重修。原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存大成殿坐東朝西,建筑面積400平方米,面闊17.7米,進深14米。重檐歇山頂,招梁、穿斗式土木結構,彩繪一新,頗為壯觀。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供奉孔子上輩先人,兩廂稱東、西廡,設諸先圣哲牌位等。文廟是研究寧洋縣歷史的實物。1989年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雙洋人民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明清兩朝寧洋縣獲科舉進士6人,舉人28人。
永安文廟
永安文廟位于永安市中心,是永安市內僅存的明代木建筑。文廟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建,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全面修葺。
現僅存主體建筑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面積307平方米。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土木結構,梁架簡潔,重檐之間木飾件為如意斗拱和象鼻昂。明間開間跨度為8米,較合理地采用榫卯連接。殿內有多種石質柱礎,如鼓鏡式、履盆式等,上面雕有蓮花紋、龍紋及如意云紋等。殿前有臺基,雙踏步之間有一石雕大盤龍,造型生動,鱗爪分明。1985年,省、市兩級撥專款對永安文廟大成殿進行了維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