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人民畫報
憑海而立、因海而興,福建與海上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在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舉行前,本刊記者來到福州和泉州,從這里看“海絲”的過去和現在。
攝影報道 秦斌/人民畫報
泉州古稱刺桐,唐代時便是中國四大名港之一,宋元時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泉州港帆檣林立,商賈云集,中外商品堆積如山,一度出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風帆貿易背景下,外國商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泉州,并在此居住、生活,因而泉州留下了許多異域風情的建筑。2017年2月,“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成為中國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泉州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風格的清真寺。早在宋元時期,許多阿拉伯人尤其是阿曼人來到泉州傳教、經商,甚至定居,使泉州成為伊斯蘭教最早進入中國傳播發展的地區之一。
清凈寺為石構建筑,石構建筑的特點是石頭的耐久性不易腐朽,因而保留了很多重要的原始信息。
清凈寺大門外的穹頂,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石構形式。
這座始建于公元1009年的寺廟,是如今中國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凈寺是中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流的重要史跡。
到刺桐港貿易的外國商人們,相信他們所信仰的神明會在漫長的航行中庇佑他們的旅程,因而隨著各自的宗教信仰建造本教教寺。清凈寺的東北方向有開元寺,北面有元妙觀、府文廟,西南方向有天后宮。方圓一公里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的寺廟多個宗教并存。
位于清凈寺東北方向的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 年) ,其主體格局形成于宋代,歷代屢有修繕。
為了以最好的面目呈現在申遺專家眼前,開元寺中的東西二塔目前正在修繕中。開元寺雙塔,自上而下布滿了佛菩薩、高僧、羅漢、天王、神將等浮雕160多幅,是國內最高也是僅有的孿偶石塔,曾經歷八級大地震而不倒。
開元寺大雄寶殿上方的兩條剪瓷雕龍。現存殿宇,是明未崇禎年間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出資修建的。
開元寺的建筑景觀里,有許多異域文化交流的痕跡,如印度風格的男性觀世音菩薩、獅身人面像、印度教石柱等。開元寺見證了“海絲”帶來的多元文化和平相處與交融的局面。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位于開元寺東面,館內展示著一艘宋代古船及其出土物。古船距今有700多年歷史,出土于1974年。古船整體造型優美,船底呈V字形,船身闊扁,首尾翹起,航行時像葉子一樣蕩漾在碧海中,是閩浙沿海一帶有名的“福船”,“福船”代表當時中國最高的造船水平,在同期世界范圍內也處于領先地位,其水密隔艙技藝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年古鎮閩安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公元893年,唐朝在閩安設巡檢司衙門,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曾駐泊閩安港補給、修造船只。如今的閩安古鎮正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以豐富的人文古跡,優美的景致和淳樸的民風吸引八方游客。
閩安古鎮迥龍橋。側看迥龍橋,4個船形橋墩氣勢恢宏,恢宏的外表下還蘊藏著它強大的抗洪功能。在古代,迥龍橋是通往閩江下游和閩東的唯一通道。隨著迥龍橋建成,貨物從閩安運到東南亞各國,福建運抵京城的糧食也經過這里,海上貿易盛況空前。
迥龍橋,橋欄上的36個石雕形態各異,有寶奩、蓮花、海獸、官印各種圖案,而每一座石雕都有獨特的象征,也展示著唐宋石刻的精湛工藝。
閩安古鎮建于清順治年間的“石頭城西門”遺址,曾是戚繼光抗倭基地和鄭成功抗清根據地。閩安是多元文化的古鎮,其中軍事文化、戍臺文化和海上貿易文化最為顯著。
閩安協臺衙門。宋代始建,為監鎮衛,元為巡檢司。清代重建 ,為協臺衙門,管理水師,又厘海關,是清代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繼續和鼎盛的標志。
蟳埔(xún fǔ),背靠鷓鴣山,南臨東海灣,“出則為海,退則為江”,歷史上就是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古老漁村。宋元時期,這里曾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遠洋航船載著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運往世界各地。
福建泉州蟳埔曾經是無數遠洋商船的出發地。全村90%以上的人口從事漁業有關的活動,婦女主要承擔灘涂養蚵和市場經營,以“蟳埔阿姨”聞名。男性則大多從事海洋漁業。
鮮艷漂亮的簪花圍是蟳蜅女特有的頭飾。將頭發梳好盤在腦后,綰成一個圓髻,再橫著插上發簪,用應季的鮮花扎成花環,將發簪裝飾起來,便是美麗的簪花圍了。
蟳蜅社區有別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古代,商人返航時為保證安全,將石塊、牡蠣殼作為壓艙物裝在船艙里,加重船身的重量。返回后,卸下的牡蠣殼被善于發現商品利用價值的居民們拾起,拌著海泥筑屋而居,無意間成了閩南沿海一道獨特的景觀。
海蠣殼不受海風侵蝕,蚵殼厝冬暖夏涼,墻體堅固,流傳有“千年磚,萬年蚵”的俗語。
盤頭插花髻,身著紅裾衫,腳踏雙木屐,作為蟳埔村的文化符號,蟳蜅女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
“蟳埔女”以獨特的漁家造型和勤勞持家的品質而聞名,與“惠安女”“湄洲女”并稱為福建三大漁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