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繪萃,尤以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云稱“齊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中興于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
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
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于靈山,稱伊斯蘭圣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伊斯蘭圣墓】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于靈山,稱伊斯蘭圣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彌陀巖,位于左峰山腰“一嘯臺”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構石室,面寬5.6公尺,門額刻“阿彌陀佛”。 室后壁巖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高5公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外有“一線天”、“云臺”、“連心石”、“泉窟觀瀑”、“泓一法師舍利塔”等景觀。
碧霄巖,位于彌陀巖東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構建筑,已廢。巖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巖上方為上碧霄,有平臺,崖刻“壽”字,4公尺見方。從臺灣迎回的廣欽法師的靈骨也埋在碧霄巖邊,并建石塔,以供瞻仰。
瑞像巖,位于碧霄巖東側,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釋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構石室。該巖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態。
峭壁間有“忘歸”、“北門勝概”崖刻。巖室對面為羅漢峰,斷巖側立,形如羅漢,構成十八羅漢朝瑞像奇觀。
千手巖的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巖的白衣觀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右年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
彌陀巖側的“泉窟觀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涌還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則凝脂潛滴,須待上方水庫放閘,人工造瀑。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體侵人所形成的
巖體外部呈黑褐色,巖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年平均氣溫17度-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
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游。
來源: U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