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伊芙
爬登了莆田的掛壁路,我還沉浸在興奮與膽顫之間久久難逝,熱心的市民陳再華打來電話,告知在仙游縣境內(nèi)有座懸空寺,建在懸崖峭壁上,值得一探。
掛壁路修在崖壁上,極目可遠眺一方興化大地,已是壯觀;寺廟乃人居活動的場所,空間占位肯定要比掛壁路大出不少,把寺建在崖壁上,想必要半倚半懸的,光想象就讓人心驚。我又聯(lián)想起國內(nèi)著名的山西大同恒山懸空寺——絕美震撼,而莆田家門口的懸空寺從來沒有聽說過,筆者欲一睹為快。
冬日里,尋得一個晴朗的日子,在導(dǎo)航的指引下,我往懸空寺較近的書峰鄉(xiāng)百松村進發(fā)。“村村通”寬敞平敞的水泥路,半個小時就能到達百松村村口。經(jīng)村民的指引以及簡單路牌的指示,我繼續(xù)驅(qū)車從村口右側(cè)一條水泥路環(huán)山上行,不消十分鐘,就在山路平坦地可仰望到近峰頂處有兩座白墻方形房子。“應(yīng)該就是那了!拐過幾個山坳就能到!”探尋者看到向往目標后的心情,自然是加快“腳步”,一刻也不愿耽擱。
從仙游縣城寬敞的雙向八車道柏油大路,到進山初段的雙向四車道水泥路,再到雙向雙車道水泥路,最后的路是雙向共一車道——就在懸空寺“座下”的山路,路一邊是突兀的山巖,另一邊則是懸崖,還好有水泥墻圍護著。我找了個山坳處,把車停在礪石泥土路上,好讓后來的或迎面來的車輛可以順利通行。
懸空寺就在停車的崖體正上方,攀崖路徑就在車后方二十來米處有條登山階。登山階的坡度較大,但在鋼管扶手護欄的協(xié)助下,我垂直攀爬并不費勁,粗略數(shù)下來,整個石階也就兩百來個,十分鐘就能到達懸空寺。短短的攀爬過程,積落階上的大松果最能吸引孩童的注意力,成年人則更注重回望環(huán)視、抬頭仰視,當然如果膽大的,多俯視走過的臺階以及一路行車上來的崖體山澗,這些景致心境并不是他人能體會得到的。
呼吸著清新的山風(fēng),我習(xí)慣性地邊爬邊拍,懸空寺自然是我的主角。
真心地說,從外看,懸空寺并不是想像中的那種“懸”,至少我感覺不到手腳發(fā)汗和酸軟。它的鋼筋水泥建筑材體,更是打消了我之前擔心寺廟會倒下來的“害怕”心理。而且,與其說這是寺,倒不如說是一處不起眼的現(xiàn)代民居,只不過它建在山崖上,這與常人定性地認為寺廟必須有的煙火、神像、琉璃檐瓦等宗教元素毫無關(guān)聯(lián)。
仙公樓
以“樓”為名:在“寺”口,我與兩位七十來歲的老人不期而遇。攀談中,我得知他們都是“寺”的管理人,其中,魏玉飛老人還是“寺”的重建發(fā)起人。也就是在攀談中,我漸漸知道這個懸空寺不能叫寺了,而是“仙公樓”——以“樓”為名,倒是與它的外在表像相符,但作為宗教之地,卻是很新奇。也就是在攀談中,我獲知了“懸空寺”最初建在懸崖上的原因和多次毀建興衰的歷史“懸”情,而這些,就算是本地的村民也未必全然知曉,更不用說慕名而來的各路探尋者。
步入仙公樓,憑欄眺望,仙風(fēng)暢懷,恍如世外桃源,又似得道成仙。極目東鄉(xiāng)藝都塔山情長一覽無遺,遠望西鄉(xiāng)平原蘭溪風(fēng)光盡收眼底,近觀南湖古寨錚骨遺韻傳奇色彩,俯視百米懸崖石梯攬腰不寒而栗。透過一層鋼化玻璃屋頂,酷似雄鷹頭的山巖就在頭頂,仿佛觸手可及。
魏玉飛老人告訴記者,雄鷹頭“仙公樓”分為兩棟三層,從1998年至2004年建成,“重建該樓發(fā)動了鄰近八鄉(xiāng)的村民、信眾,后來又有三位老板先后接力做功德主主持建造。如今的‘仙公樓’鑲嵌在懸崖上,寺下懸崖裸露,垂直高度近百米,成為‘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道家圣地和信眾朝圣祈夢的靈異之所。仙公樓主殿上供奉觀音大士,前排還位列八仙,以道教為主,道釋儒三教長期共存、和睦相處。樓內(nèi)有祈夢屋二十間上下,均可見巖崖體當屋墻,莆仙祈夢文化在這里歷久不衰。”
據(jù)魏玉飛老人提供的史料記載,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仙游部分地區(qū)瘟疫流行,信徒糾集西坑(百松村的原名)尖峰山峭壁隘口,討佛地建寺保平安。后發(fā)現(xiàn)鷹嘴洞,于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建成靈山寺。之后,靈山寺功德主白玉仁系當時五邱寨寨主,在宋軍清剿五邱寨賊寇中,寺因受其牽連一并焚毀。至此,遺址成了西鄉(xiāng)人攀崖尋夢的圣地。
迨至光緒廿五年(1899年),西坑有信徒夢奉卓晚春真人(傳說中卓晚春與林龍江為摯友,談經(jīng)論道,人稱“卓狂林顛”,卓真人于杭州凈慈寺蛻化成仙)批示,重修鷹嘴洞寺廟。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仙溪慧云師父奠基改建仙公樓,后因僧家衣食不滿而與信徒結(jié)怨,寺廟衰落。
民國八年(1919年)九月十五日再奠基,鷹嘴洞仙公樓舊貌換新顏。公元1959年11月,仙頭四坑蘇某金,家道貧寒開荒燒山,引起大火,仙公樓被燒成廢墟,整個雄鷹頭蓬萊寺毀于一旦。八百余年的雄鷹洞仙公樓就這樣迭經(jīng)興廢,直至1998年-2004年的這次重建。
由史得知仙公樓的“懸”來,但仙公樓既然是卓晚春真人顯化而來,為何現(xiàn)今要供奉觀音大士和八仙,卻不見卓真人神像?原來,觀音菩薩是佛教對其的尊稱,在道教中,觀音為慈航真人、慈航大士或觀音大士,是道教的一位神仙,救苦救難。八仙入仙公樓,源于卓真人受呂洞賓傳道,為感念師父,感恩八仙而入邀。
神幻的傳說,為仙公樓這座“懸空寺”增添了迷人的色彩,這也注定了下山后,回望鷹嘴洞仙公樓的我對最初不“懸”的印像有了新變——尖峰山奇崛險要,崖壁高聳,重巖疊嶂,危峰兀立。雄鷹頭,削崖霹洞似鷹嘴,仙樓依洞而立,凌空欲飛,氣勢恢宏,令人生畏,能不“懸”不“空”嗎?
全國懸空寺集錦
01
山西大同恒山懸空寺
位于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fā)展了我國的建筑傳統(tǒng)和建筑風(fēng)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02
河北蒼巖山懸空寺
蒼巖山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據(jù)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筑,略早于趙州安濟橋。橋上的樓殿為唐代建筑。它坐西向東,長15米,寬8米。從力學(xué)角度看,此殿重量及游客滿載時,總重量約在35噸左右,按此推算,橋的拱記應(yīng)在3.5到4米之間,而該橋卻拱高2.8米。
03
云南西山懸空寺
三清閣,位于太華山南面的羅漢山。由北向南眺望,山形外廓酷似大肚彌勒,故名羅漢山。羅漢山懸崖峭壁,與南面掛榜山千仞削壁相連,山麓下即浩渺滇池。三清閣九層云南西山懸空寺十一閣道觀建筑群,層疊嵌綴于懸崖絕壁之上,成“懸空寺”險境。
04
青海西寧懸空寺
始建與北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我國第二大懸空寺,也叫土樓觀。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硬巖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shè),可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懸空寺。
05
浙江建德大慈巖懸空寺
大慈巖坐落在建德市南面24公里,懸崖高位洞穴建筑是大慈巖的一大特色。在大慈巖,寺廟、棧道、香廊、索道都處處體現(xiàn)出一個“懸”字。主殿寺廟地藏王大殿一半嵌入巖腹,一半凌駕懸空,頗為奇險壯觀,它與山西恒山懸空寺有異曲同工之妙,故稱之為“江南懸空寺”。
06
山西寧武小懸空寺
寧武古棧道與懸棺是寧武地區(qū)與蘆芽山相媲美的人文景觀。上古石門棧道要攀登一段艱險的棧道,還要通過一座長達數(shù)十米懸于兩座山崖之間的鐵索橋。棧道中間建有一座兩層的懸空寺,氣勢雄險。
07
山西廣靈小懸空寺(圣泉寺)
圣泉寺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登寺而望一覽眾山小,沿途峰嶺溝谷間松柏成林,灌木蔥翠。絕塵世喧囂,空氣清新,適宜漫步觀景。核心景觀區(qū),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尤其人文遺跡中,存在許多無從破解的神異古怪的謎團。
08
河北省南宮市懸空寺
懸空寺 坐落于河北省南宮市東南39公里董家廟鄉(xiāng)懸空村西,與清河縣城隔清涼江相望,該寺廟始建于唐朝初,歷年多有修繕。該寺廟是全國眾多懸空寺的寺廟中別具一格的“懸空”建筑,也是整個華北平原乃至全國獨特的在平原地帶修建的號稱懸空寺的唯一寺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