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湄洲島旅游
煙臺山,古稱藤山,元朝時期,福州府在這里設立煙墩以報警,因此又名“煙臺山”。煙臺山位于閩江南岸,海拔41.6米,素有“蒼山煙霞、高丘低江”的美譽,既是福州古城傳統中軸線的末端,又是現代福州城的地理區位中心。
有首歌,為風光秀麗的煙臺山量身定制,一字一詞間,唱出煙臺山的醉人風姿。
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總面積為:76.3公頃(1144.5畝),包含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53.22公頃,798.3畝)、公園路歷史建筑群(18.5公頃,277.5畝)及馬廠街歷史建筑群(4.58公頃,68.7畝)等3個片區,開發定位為:文化休閑、文化創意產業集中片區,閩江景觀游覽帶與城市商業軸上的重要節點,具有歷史底蘊的生活社區。
位于倉山區煙臺山樂群路22號的石厝教堂是福州的網紅打卡地,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而教堂大門邊的這棵銀杏樹據專家檢測年齡不小于150歲!
每年的元旦前后它的葉子便開始變黃,維多利亞哥特式建筑,暖暖的陽光,滿地的銀杏,真是每年福州冬日的小幸福了。
至20世紀初
煙臺山上共有17個國家
在此設立領事館、代辦處,建設教堂、
洋行、學校及醫院等建筑
并逐步成為福州的
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
至今,煙臺山還保留外國領事館、教堂、洋行、西式民居及中式園林古厝(多于清末、民國時期,由商賈、鄉紳、歸國華僑等建設)等各式保留建筑188處(省級文保10處、市級文保4處、區級文保4處、文物登記點73處、歷史建筑94處及優秀近現代建筑3處),被譽為“萬國建筑博物館”。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講話精神,根據省委“辦好世界遺產大會,實現兩個新提升”的部署,市、區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工作,秉持“尊重歷史與自然”的理念,堅持“立足減法,慎做加法,著重乘法”的原則,運用“拆、修、整、增、活”的手法,按照“項目工作法”,一年一個項目,穩穩地做、實實地干,持續推進煙臺山片區整治提升,切實保護了近現代形成的倉山地區街巷格局與歷史風貌,傳承、弘揚了煙臺山的歷史文化資源。
修復改造后的煙臺山歷史風貌區
集中呈現了福州地區
近代商埠風貌和歷史風貌
打造了一個
集文化、休閑、旅游和商貿于一體的
城市濱江景觀帶
成為福州市的一張新名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