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時代列車
地處東海之濱的寧德,并不是沃野萬頃的一馬平川,相反,其陸域大多是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溪流交錯。因此,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便成為這里的先民們必須掌握的生存本領和生活技能。千百年來,一座座橋梁應運而生,構成山間路網的關鍵節點。尤其是一座座造型獨特、工藝超凡、功能多樣的木拱廊橋,更是架起了山水相間的路程,讓行人既無如履薄冰之恐,又平添了“人在畫中游”的美感。如今,在閩東大地上還保留著五十多座存世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木拱廊橋,其中的十一座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古老的橋梁營造技藝還在閩東完好地傳承沿襲,榮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佳譽。
今天的小旅就帶您去拜訪廊橋技藝的傳承者們。
壽寧:鄭多金、鄭多雄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營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說起廊橋的建造技術,就不能不提鄭多雄的父親鄭惠福和哥哥鄭多金。鄭惠福是壽寧縣坑底鄉一帶有名的木匠師傅,鄭多金是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現年92歲高齡。壽寧縣的紅軍橋、鸞峰橋,浙江泰順的柿洋橋等廊橋都留下了鄭家父子的墨跡。當年,鄭家父子憑著一手絕活,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造橋巧匠。
然而,隨著閩浙山區紛紛建造石頭橋,木拱廊橋悄悄退出了歷史舞臺。鄭多金雖然不時被人雇請參加修繕廊橋,但這位身懷絕技的造橋巧匠,卻再也找不到主持建造廊橋的機會,一度封墨30多年。2006年初,鄭多金帶著弟弟鄭多雄主持張坑、長瀨溪兩座橋的遷建,老人終于再圓造橋夢,并借此機會將造橋技術完整地傳授給鄭多雄。
對造橋來說,更多需要的是扎實的真功夫。跟哥哥鄭多金學造橋之前,鄭多雄是一名石匠,對木拱廊橋并不在行。受哥哥的影響,他立志轉行傳承造橋技藝。每天他都花上八九個小時練習砍、劈、彈等基本功,熟記哥哥傳授的建橋工藝口訣。在多年的實踐中,鄭多雄的建造技藝日臻成熟。這些年來,他帶領七八名老木匠先后在浙江景寧、福安潭溪等地主墨建造了8座廊橋,成為了能獨當一面的廊橋巧匠。
為了將造橋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2015年春節過后,鄭多雄的兒子鄭輝民也加入木拱廊橋建造隊伍。一代代廊橋建造師們,都有一個當主繩(“主繩”又稱“主墨”,相當于現在的建筑總工程師)的夢想,鄭輝民也不例外,他想像前輩們那樣造福桑梓和傳承絕技。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和壽寧的鄭多雄父子一樣,在屏南也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廊橋家族,其領銜者就是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財。
現年85歲的黃春財老人是當地出名的好木匠,有著熟練老道的身手和氣定神閑的儀態,他也掌握著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這門古老“絕活”。黃春財的祖父黃金書,在清末就是閩東北著名的造橋能匠,父親黃象顏一生造橋31座,手藝傳到大兒子黃春財時,已是第三代。
黃春財15歲便跟隨父親跋山涉水,到建甌、順昌、古田等鄰縣造橋建屋。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他不但會造橋,還會造水車及各種家具。1956年,年僅20歲的他就“主繩”建造了上墘橋,成為廊橋工匠的后起之秀。
與自己的父親和祖父相比,黃春財顯得毫不遜色,甚至更有天賦,這充分體現在他擁有繪制設計圖紙的能力。這項能力不只是他的祖輩沒有,連現存的民間建橋名匠也無人能及。
黃春財的這個本領對于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提升來說,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他超越了傳統技藝全憑師傅個人經驗的俗套,為木拱廊橋的設計、建造插上了科學的翅膀,也更有利于這項技藝的傳承和傳播、發展。如今的黃春財已聲名遠播,許多省內外媒體、特別是中央電視臺都請他去講解、演示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同時,當地政府大力發展廊橋文化和生態旅游的舉措也讓他有了用武之地。為此,他成立黃氏家族木拱橋技世傳習所,組成20多人建橋團隊,將全部建橋技藝傳授給兩個兒子,把廊橋文化發揚光大,讓這抹木彩虹長存閩東山水間。現在大兒子黃閩屏、小兒子黃閩輝都能獨立建橋,兩兄弟也分別被評為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
正是因為擁有像鄭多雄、黃春財這樣
執著堅守的造橋世家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
才得以在閩東生生不息、日益光大
閩東地區也才得以保有
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木拱廊橋
從而享有“木拱廊橋之鄉”的美名
木拱廊橋是我們中國傳統木構橋梁
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
也是世界橋梁史上僅有的品類
這些造橋的工匠更是廖若星辰了
對此技藝及技藝傳承人
我們應當珍惜、呵護!
來源: 清新福建 文旅之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