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清風習習,風景醉人
連日來
廈門海濱、筼筜湖畔
擠滿了上千名慕名而來
“藍眼淚”的“觀光客”
現場熒光點點的海水如同星辰墜入
人們仿佛置身于潘多拉星球
繼3月29日晚上首度光顧后
連續三天
廈門海域頻繁出現“藍眼淚”的身影
大規模的“藍眼淚”如藍色絲帶
扮靚黑夜下的海
如夢如幻的光景成為市民和游客們
紛紛觀賞的奇觀
許多國內的“藍迷”們
看到消息后追逐藍眼淚而來
前天晚上在黃厝觀賞的涂小姐
來自湖南長沙
看到網絡上的圖片后
她當即買了機票前來廈門
從多位攝影愛好者拍的
照片和視頻中看到
當有魚躍出湖面
或樹枝劃過水面時
湖面就會泛起藍光
猶如藍紫色的煙火一般
海面上的藍光是什么?
多位攝影愛好者推測是“藍眼淚”。“我之前在平潭見過藍眼淚,和這場景很相似。”攝影師廈門老胡說。
平潭的“藍眼淚”
什么是“藍眼淚”?
A萌君了解到,“藍眼淚”是對某些海洋生物發光現象的形象描述。一些生活在海里的浮游生物,體內有發光腺構造,受到海浪拍打等刺激,會發出不同顏色的亮光。此前平潭海域聚集了大量發淺藍色光的浮游生物,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藍眼淚”。
那么
市民游客在筼筜湖拍到的藍光
是“藍眼淚”嗎?
廈門市筼筜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表示
從視頻中看很像是“藍眼淚”
“藍眼淚”為何會在筼筜湖出現?
“藍眼淚”多出現在夏季。可能是由于氣候原因,今年平潭、臺灣海峽等海域已經出現了“藍眼淚”現象。此前,筼筜湖沒有監測到類似的情況。
初步判斷,這些浮游生物應該是從外海輸入,在風力、潮水等作用下,在筼筜湖內小范圍聚集。因其規模較小,不會對湖區水質產生太大的影響。接下來,廈門市筼筜湖保護中心將繼續對此情況進行跟蹤。
前天上午,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一瓶29日晚隨機采集于黃厝沙灘附近海域的海水被送來檢測。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科研人員周茜茜博士確定,引起發光現象的是一種名為“夜光藻”的赤潮生物。“它是海洋赤潮的主要原因種,不過從海水樣本看,目前密度不算高。如果密度足夠高,白天在海面可以看到紅色的藻群。”周茜茜說。
光學顯微鏡下的夜光藻。
大家知道嗎
其實這并不是“藍眼淚”
第一次出現在廈門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生態學系主任、海洋生態專家黃凌風表示,最近廈門升溫,溫度正好適宜夜光藻及其喜食的浮游生物生長。他分析,食物多,競爭少,夜光藻生長加快,隨潮水沖到海邊,這也許是廈門多處海域出現“藍眼淚”的原因。“‘藍眼淚’在廈門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就在白城沙灘看到過,幾年前在嵩嶼等處也有出現。”黃凌風說。
由于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
因此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危害
也不會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小伙伴們趕緊來
和神奇“藍眼淚”偶遇吧~
來源:廈門日報、海西晨報、海峽導報
來源: 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