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至10日,閩浙木拱廊橋保護利用與申遺學術研討會在政和縣召開,這是去年底國家文物局更新《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閩浙木拱廊橋列入預備名單之后,閩浙兩省木拱廊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次重要推動活動。研討會上,閩浙七縣代表簽訂《傳承歷史文化,加快閩浙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步伐協議書》。
廊橋是一種“河上架橋,橋上建廊”的古老而獨特的橋梁樣式,木拱廊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類結構形式,在世界建筑發展史上惟中國獨有。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展現了中國古代橋梁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是中國古代工匠留給世界人民的珍貴物質和文化財富。閩北、閩東、浙南山區是我國木拱廊橋的主要集中地,據不完全統計,現共有保存完整的虹橋結構木拱廊橋100余座。
為了使木拱廊橋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2004年以來,閩北、閩東、浙南有關縣市聯合舉辦了推動木拱廊橋保護的一系列活動,2009年10月在屏南縣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閩浙兩省11個縣市共同簽署了《木拱廊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協議書》,2011年12月在浙江省慶元縣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成立了中國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縣市聯盟,福建、浙江8縣市簽署了《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采用聯合方式,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11月,在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福建省政和、屏南、壽寧、周寧和浙江省景寧、泰順、慶元7個縣的22座木拱廊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閩浙七縣聯合行動,推動閩浙木拱廊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動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南京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廊橋研究會會長趙辰,和來自美國、德國有關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泉州寶中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