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建
筑 | 1 | 一天門 | 風景建筑 | * 位于九華鄉橋庵村,建于清代。磚木結構,白墻黑瓦,兩落水一開間,長5米,寬3米,高4米,橫跨石板道,南北門洞開不封閉,為香客、游人歇息、避風雨的過路亭。南門書有楹聯:“到此并非門外漢,進來便是個中人”。 |
2 | 二天門 | 風景建筑 | * 位于甘露寺上、龍池庵下,建于清代。磚木結構,白墻黑瓦,兩落水開間,長5米,寬3米,脊高4米,石板道穿門而過,兩側置石凳供香客、游人休息。 | |
3 | 步云亭 | 風景建筑 | * 位于南陽鄉新村項家塘南。建于清嘉慶年間。建筑為磚木結構,民居式,兩落水一開間。亭長5米,寬3.2米,高4米,柱子已剝落。進出二門坊嵌有0.3平方米的青石,均鐫刻“步云亭”三字。 | |
4 | 碧云亭 | 風景建筑 | * 位于九華鄉橋庵村大古嶺西、方家沖東。建于清光緒年間。亭為全石結構,屋面石板鋪蓋,高5米,建筑面積20平方米,為一路亭。亭近大古嶺,約5公里,山勢險要,峻峰聳峙,怪石如林,嶺徑逶迤。 | |
5 | 吳文梓 門坊 | 民居宗祠 | * 坐落九華鄉老田吳村。始建于明末。其斗拱等處均以精致的花紋磚砌成,工藝精細,現保存完好。 | |
6 | 柯喬門坊 | 民居宗祠 | * 坐落九華鄉柯村(今九華鄉政府駐地東)。磚木結構,高7米,寬14米。內墻門坊上書“副憲”二字,內有“天井”,有刻于柱上楹聯3副,柯喬墓碑1塊。始建于明末,后多次重建,現保存完好。 *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建
筑 | 7 | 吳襄門坊 | 民居宗祠 | * 坐落九華鄉老田吳村。建于清康熙年間,為住宅門坊,長5米,寬1米多,均為精致花紋磚砌成。 |
8 | 太平山房 | 民居宗祠 | * 位于陵陽鎮所村。明代永樂年間陳孟賢建造。建筑座北朝南。通面闊五開間共16.5米,進深三大進共71.6米,建筑總面積1172平方米。房宅為磚木結構,每進以走廊、廂房、天井相屬,布局嚴謹。正面牌坊高達10米,四柱三樓式,正中匾額楷書陰刻“積善流芳”4個徑尺大字,枋額間磚塑雕飾古代戲劇故事,底座為大理石雕的單層須彌座,樓頂磨磚斗拱出挑,飛檐翹角,氣勢恢宏。內部為抬梁式結構,116根粗壯的圓柱,梁頂而立,月梁縱橫飛架。彩繪畫枋穿插其間,柱礎有鼓鏡式、素覆盆式、青腳式。石墻上有精雕細刻的異卉珍禽圖案,梁間有制作雅秀的軒蓬頂。 * 太平山房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9 | 李氏宗祠 | 民居宗祠 | * 位于沙濟鄉上章村,地處青陽縣與黃山接界的黃荊嶺下。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慶四年(1799)完工,歷時近20年。祠堂座北朝南,磚木結構共三進,面闊17.6米,進深50.4米;建筑面積887平方米。廳堂建筑設計精美,飛檐流角,雕梁畫棟,玉石欄桿,獅頭扶手。墻上嵌有多塊長條白玉石,雕飾有“云龍戲水”、“喜鵲登梅”、“魚樵耕讀”以及山水人物等題材的多種圖案,形神兼備。整座祠宇高墻雄立,氣勢宏偉;雕刻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祠堂四周環境清幽,風光秀美。 *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李氏宗祠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10 | 曹氏宗祠 | 民居宗祠 | * 曹氏宗祠位于青陽鎮濟陽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93),是保存較完整的五開間的磚木結構徽派建筑,由門樓、曲廊、享堂(明倫堂)和寢樓組成,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門樓建筑部分計有石柱8根、木柱6根,梁枋木構件上雕刻有《三國》、《西游記》等人物故事。享堂屋面下部為抬梁式結構,上部為穿枋式結構,廳內112根立柱碩大粗壯,寢樓底層前檐設置漢白玉雕欄桿。整個建筑氣勢恢宏,風格獨特,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石雕木刻樸實端莊,工藝精湛。 *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曹氏宗祠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11 | 東巖下院 | 商業服務建筑 | * 位于化城寺東,今東崖賓館東北隅老樓。清末釋定慧矢志建造,現存建筑為皖南民居式,磚木結構,5層樓宇,面積1350平方米。1980年改建為東崖賓館正庭,仍保持古色古香原貌。 * 該建筑圖片送北京參加全國城市建筑展覽,受到同行好評。 | |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建
筑 | 12 | 聚龍山莊 | 商業服務建筑 | * 坐落于百歲宮下院西、聚龍寺之南的山坳間,是別具一格的山莊賓館。1986年竣工,建筑面積2364平方米。由于山莊位于一狹長(215米)、高差大(26米)的山坳中,因而采取多層次的立向跌落式空間組合,前后四組,高低錯落,鱗次櫛比,既保持了民居格調,又有所創新,是一座結構玲瓏、風景優美的山莊別墅。 |
13 | 金地藏塔 | 宗教建筑 | * 位于神光嶺肉身寶殿大殿中央,俗稱肉身塔,又名地藏塔。始建于唐貞元十三年(797),為安奉地藏肉身而建的三級石塔。宋代建塔殿,以殿護塔。今存木塔為清代所建,矗立于石塔之上。塔共七級,呈八角形,為紅色木質方塔。塔基由漢白玉鋪砌,塔頂飾有金色華蓋,塔高17米。木塔內壁用赤金貼寫有《地藏本愿經》。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供奉地藏菩薩金色坐像一百多尊,木塔四周還供有地藏大像。一為肉身石塔,一為紀念木塔,雙塔相套,塔在殿中,殿塔合一,在中國塔寺建筑中實屬罕見。 | |
14 | 諦聽塔 | 宗教建筑 | * 位于九子巖九子寺山門東北側。建于南宋,相傳新羅僧金地藏初入九華山時曾臨此地,并在谷口巖上坐禪修行。金氏攜帶一條神奇的白犬,相伴而行,白犬名“善聽”,又稱“諦聽”。這條坐騎來九華后亦“悟道成佛”,后人特建此塔以紀念它。塔共七級,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塊石壘砌,呈樓閣式,實心方形,塔座高1.96米,為方形折角須彌座,塔基至頂端逐層向內迭減,每層檐角微翹。塔高9米,底邊長2.37米。石塔古樸雋秀,整體結構規矩嚴謹,比例自然和諧,與有古城堡之譽的九子巖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 |
15 | 凈居寺古塔 | 宗教建筑 | * 位于青峭灣,因唐代建有凈居寺而名。宋靖康丙午年(1126)所建。石塔由不規則的麻石板塊疊筑而成,又稱“疊石塔”。塔高約7米,底層邊長1.8米,頂層邊長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五級,自下而上逐層向內收縮。石塔歷經千余年保持斜而不倒的原貌,簡樸厚重,頗為壯觀。南宋詩人陳巖在《疊石塔》詩注中描述道:“無復晨鐘墓鼓聲,慧云猶護法燈明。佛乘大有支持力,舊塔雖欹不解傾。” | |
16 | 喇嘛塔 | 宗教建筑 | * 位于華嚴寺前,為典型的元代晚期喇嘛塔造型,通高3.88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剎組成。塔從八角基座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有裝飾性,塔身是一個變形的球體,再上去是一圈覆蓮座,座上為九層相輪,它的頂端承托著飾有云紋的華蓋,直徑0.58米,頂上豎有葫蘆形塔剎。 |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建
筑 | 17 | 渡仙橋 | 工交建筑 | * 位于九華山天臺寺前。光緒二十三年(1891)金陵劉益卿捐建。塊石砌成,單孔古石板橋,長26米,寬1.5米。近有一線天、十王峰等景點。 |
18 | 迎仙橋 | 工交建筑 | * 位于九華街祗園寺西側,又稱祗園寺橋,建于清乾隆已卯年(1759),橋系實腹式石拱橋,單孔,跨徑7米,全長9.2米,寬5.4米,高5.5米,方柱欄桿,古樸、堅固,橋跨九華溪,為登山公路進九華街的首座石拱橋。 | |
19 | 三溪橋 | 工交建筑 | * 位于南陽鄉三溪口,又名“五洞橋”,原為進入神仙洞的門戶,清乾隆壬申(1752)陳圣撰倡建,鮑本賢領建。6墩5孔石拱橋,跨徑14米,全長100米,寬4.5米,高15米。此橋已倒塌2孔,不能通行而成為一古跡。 | |
20 | 龍溪橋 | 工交建筑 | * 位于青陽蓉城鎮金沖村山凹中。南宋寶慶二年(1226)建三垛兩孔平石橋,橋面為33×33厘米長條石拼架而成。橋長5.7米,引橋長4.5米。龍溪橋為我省最古老的橋,它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省橋梁建筑史上的一個空白。 | |
21 | 古石板道 | 工交建筑 | * 青陽至九華山古道——建于明代,路寬1.2-1.5米,用長方形花岡巖條石鋪成。經楊沖、西洪嶺、清溝、甲子嶺、柯村、二圣至九華街。古道依山就勢,迂回曲折,雖數百年無人養護,但少數路段仍保存完好,惠及今人。 * 南陽至九華山古道——建于南陽灣焦山止于九華街。全長20公里,路寬1.5米,途經南陽鄉、清阡、分水嶺、平田岡,為古石板大道。此路為進入九華的東南路登山道,行者多為徽歙、江浙方向的游人和香客。 * 九子嶺至九華街古道——約始建于明、清,歷經整修。全長4公里,路寬1米;此道位于九華街西,東西走向,自九子嶺盤旋而上,歷松樹庵、白云觀、香爐石,一路松竹夾道,溪喧鳥鳴;取此西南路進山者,多為江西、東至、貴池方向的香客、游人。 * 九華街至天臺古道——約始建于明、清,歷經整修。起于九華街,止于天臺正頂,全程7.5公里,路面1.2-1.5米寬。 * 九華街至肉身殿古道——始建于明、清,民國至今歷有整修。全長0.5公里,面寬1.5米。此段石板道石質堅,路面好,部分條石上還鑿有荷花和金錢的圖案,賦予了佛教色彩。 |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
勝
跡 | 22 | 劉沖石 刻群 | 摩崖題刻 | * 劉沖位于九華山北麓的少微峰下,因宋外士劉放曾在此結庵隱居而名,是個松竹滴翠怪石嶙峋懸崖飛瀑的幽靜山沖。宋明時期一些文人因慕其景致至此尋幽探勝,并于崖壁上留下眾多題詩石刻。現存北宋時期石刻七品、明代石刻四品。這些石刻,字體各成一體,刻工精致,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同時還保存一些地方史資料。 | |
23 | 天臺寺 石刻群 | 摩崖題刻 | * 天臺寺是九華山最高寺院,盤踞峰頂。閔園至天臺途中,“云封天際路,煙鎖梵宮樓”。隨著至天臺的山路漸高,危崖絕壁上留下了古人觸景生情的字刻。現存的有鐫天臺觀音峰下的“南無阿彌陀佛”,鐫天臺青龍背的“東方極樂”、“登峰造極”、“高哉九華與天接,我來目爽心胸擴”,鐫渡仙橋崖壁上的“非人間”、“中天世界”,鐫天臺正頂的“一覽眾山小”等等。 | ||
24 | 釋迦牟尼佛像(二級藏品) | 雕 塑 | * 釋迦牟尼銅佛:高198厘米,寬142厘米,重900公斤,由上身下身兩部分組合而成,造于宋代。現置化城寺藏經樓下,是九華山最大最古的銅佛像。 * 釋迦牟尼玉坐佛:共8尊,大小不同,分置于不同寺院,均造像于明末清初。 * 釋迦牟尼玉立佛:造于明末清初,高63厘米,寬12厘米,置旃檀林大雄寶殿。 | ||
25 | 99米金地藏銅像 | 雕 塑 | * 以仁德大師為首的600余名僧眾發下宏愿, 決心在九華山建造地藏菩薩銅像,樹立九華山的標志工程。 * 在銅像前擬建廟宇建筑群,為銅像護佑,主體部分設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配殿、藏經樓等建筑;附屬部分為僧人寮房、齋堂。 | ||
26 | 藻 井 | 其它勝跡 | * 位于化城寺內的“大藻井”建于光緒十五年(1889),在大雄寶殿正上方。直徑440厘米,深170厘米,底部四面八方,環繞小斗拱一圈。八角部共雕飾8條飛龍,加藻井頂端1條飛龍,組成“九龍戲珠”。藻井自底部向頂端分5層疊壘,第一層角部雕飾金花8朵,次下二層,雕飾祥云共16朵,余下二層,雕飾蝙蝠16只。 | ||
風
物 | 27 | 葷年、素年 | 宗教習俗 | * 九華山居民素有燒年香習慣,故提前兩天過大年(春節)。夏歷臘月二十八(月小二十七)日,許多人家貼春聯、放鞭炮、置辦酒菜,合家團聚,俗稱“過葷年”。 * 夏歷臘月三十日,九華山上多數人家只炒幾盤素菜或下碗素面,不吃葷腥食物,謂“過素年”。是日天黑后,人們打著燈籠、捧著香到寺廟里去拜佛、請佛,意指“凈身、凈心地敬菩薩”。今此俗仍流行。 | |
28 | 臘八節 | 宗教習俗 | * 夏歷臘月初八日,俗稱“臘八”,又名佛道日。相傳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祖)成道紀念日,故九華山各寺廟都要煮“臘八粥”廣行布施,此俗在民間演變為慶賀五谷豐登的活動。節日期間,山上僧俗同樂,兒童們凌晨便打著燈籠、提著鍋碗等到寺廟里去打粥。此俗自古流行至今。 | ||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
風
物 | 29 | 許愿還愿 | 宗教習俗 | * 民間宗教習俗。佛教信徒相信菩薩能幫助自己實現理想與愿望,便到寺廟里燒香拜佛、祈求保佑,并在心中默默承諾,一旦實現某個愿望將加倍報答,俗稱“許愿”。 * 許愿者有多種心理,如求婚、求子、求財、求名、求壽等。所求如愿,香客則須擇日到先期朝拜的寺廟兌現自己的承諾,俗稱“還愿”。 | |
30 | 蓋地藏印 | 宗教習俗 | * 佛教習俗。九華山自辟地藏道場以來即藏有“地藏利生寶利”。相傳,最早一枚印是唐至德二載(757)肅宗命人以金鑄成。今九華山歷史文物館藏歷代金、銅、玉印十多枚,被人們視為佛教圣物。蓋地藏印寓意吉祥如意,朝山者均以能蓋此印為幸事。 | ||
31 | 廟 會 | 宗教習俗 | * 九華山地藏道場有廟會傳統。每年或每隔幾年的佛誕節(夏歷四月初八日)、自恣日(夏歷七月十五日)、地藏誕日(夏歷七月三十日)都舉行“浴佛法會”、“盂蘭盆會”、“大愿法會”,民間和寺院還共同舉辦“陰騭大會”(夏歷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大凡這樣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貿易蔚然成風。1983年起,每年夏歷七月三十日前后,九華山管理處協同佛教協會有組織地舉行廟會活動,將大型佛事活動與大規模的集市貿易、文化娛樂等活動融于一地。 | ||
32 | 陰騭大會 | 宗教習俗 | * 亦稱“陰騭法會”。是超度亡靈、祈求眾生安樂的大型群眾性活動。十年一屆,首大會始于1927年,舉行陰騭大會歷來都在祗園寺和化城寺舉行,用紅綠綢緞扎焦面菩薩和三十六鬼王,懸掛幡旗,陳設陰騭文和水陸畫像,唱“目蓮救母”、“九更天”等戲文,幾日幾夜,熱鬧非凡。 * 叢林寺廟配合開展多種活動,如引廟、拜懺、放生、打水陸、放焰口等。 | ||
33 | 放荷燈 | 宗教習俗 | * 佛教習俗。舊時,每逢夏歷七月十五日夜,九華山僧俗均要共同舉行放荷燈儀式,將點燃的荷燈紅燭,或于河溪漂放,或在放生池內漂放,以祈禱救拔落水而死的亡靈。荷燈用蔑扎、紙糊而成,狀如荷花,內插紅燭。今此俗尚存。 | ||
34 | 九華毛峰 | 地方物產 | * 傳統名茶。因生長在海拔600米左右山坡,多有云霧繚繞,飽吸蘭花香氣而品質純美。現代,此茶在加工制作上改唐、宋時期的蒸煮為炒青,色、香、味均具上乘。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1977年以來出口香港等地。九華毛峰的最佳產地在九華山的下閔園、中閔園、白云、燈塔、鳳形村等地。其品質特點是:外形細嫩,旗槍緊裹,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條索緊結勻整,香氣清醇,湯色黃綠明澈,滋味鮮醇甘甜,葉底鮮嫩厚實,沖泡茶杯中,宛若蘭花綻開,別有風韻。 | ||
中類 | 序號 | 景 源 名 稱 | 小 類 | 內 容 與 特 色 | |
風
物 | 35 | 九華佛茶 | 地方物產 | * 名茶新品種。此茶是近年在傳統工藝上開發出的優質佳茗。其研制與開發曾被列為安徽省重點科研課題,“九華佛茶”一經問世,即得到了國內茶葉專家和佛教界知名人士的肯定和贊賞,也受到國外消費者的歡迎。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等6個國家和地區。 * 九華山佛茶獲1992年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銀獎。1993年10月該成果被評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該產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列為禮品茶。 | |
36 | 黃 精 | 地方物產 | * 俗名“仙人飯”、“野生姜”,是多年生的百合科草本植物。根莖有藥用功效,具滋養強壯、補氣、潤肺、生津作用;適用于氣虛衰弱、頭暈、腰酸、慢性咳嗽、喉干等癥,對癬菌、結核菌有一定抵抗力。 * 舊版《九華山志》載:相傳金地藏在九華山修煉期間,常以黃精為食,因而長壽,死后真身不腐。 | ||
37 | 石 耳 | 地方物產 | * 俗稱石皮,為地衣類低等植物。性“甘平無毒”,“能明目益精”。九華山天臺及九子巖懸巖上有寄生。 | ||
38 | 竹 筍 | 地方物產 | * 九華山盛產毛竹和元竹,冬春筍芽出土,山農將部分不易成竹的筍芽采回,加工成筍干、筍衣或筍片。竹筍味鮮可口,歷來為九華山名產。 | ||
39 | 現存文物 | 其他風物 | * 九華山現存文物200余件,貝葉真經、明《藏經》、血經、清康乾二、皇帝御書、真跡等甚稱稀世之寶。 * 其中明神宗圣旨、明代高僧血經為一級藏品。 | ||
40 | 民間工藝品 | 地方物產 | * 九華佛像:傳統工藝品。九華山及周邊地區民間自古就有匠人雕塑地藏、羅漢、觀音等佛 像。雕塑分為泥塑、石膏塑、木雕、玉雕、石雕等,工藝精湛。 * 佛折扇:傳統工藝品。扇面由高檔皮紙做成,遇水不化,經久耐用,扇骨為水磨玉骨,光彩照人,別具風格。目前的產品已達30余種,其中黑面扇、黑面描金九華山全圖扇、印花扇、水磨玉骨宣紙面扇等頗為暢銷,大型宣紙面扇(直徑15米)遠銷日本。 * 佛光傘:工藝品。1996年由青陽縣雨具廠開發研制。佛光傘品種有30余種,其中佛色傘、觀音佛光傘獲國家專利。 * 工藝竹編:九華竹編篾絲細如絲,篾片薄如紙,編織考究,造型精巧,圖案優美,形象生動。九華山竹編主要有日用工藝品和陳設工藝品兩大類。產品計有8大類,200多個品種,暢銷海內外。 |
¥1770起1泉州到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高鐵3日游
¥1970起2泉州九華山單飛單動3日游(去飛機 回高鐵)
¥1550起5蓮花佛國九華山地藏菩薩祈福雙動三日游20.8
¥3280起6九華山、普陀山單飛單動5日游(九華山進)
¥1580起7大愿九華山地藏圣象祈福飛機團三日游20.8
¥2780起8九華山、大愿文化園、大黃山、西遞、徽韻夜秀雙高鐵五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