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陳埭丁氏宗祠:回漢文化融合的象征

來源: 121921 更新: 人氣:1652 關鍵詞:

 核心提示 

  在僑鄉泉州,有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座的宗祠,這是泉州人重視“根”的體現。在廠房林立、街巷縱橫、車水馬龍的陳埭岸兜村,有一處安靜而獨特的建筑,它將伊斯蘭風格與傳統閩南風格相融合。這便是陳埭丁氏宗祠,2006年5月被國務院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祥鳥”棲居“回”型屋 

  從偏門步入陳埭丁氏祠堂,可見泮池在最前方,然后是條石鋪就的大埕,后方便是宗祠的主體建筑。前廳三開間,中間較大,設正門,門上懸掛著明代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的“丁氏宗祠”額匾。 

  研究陳埭丁氏宗祠20多年的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景輝說,丁氏宗祠的最大特點是既有漢族文化內涵,又不缺乏回族文化痕跡,是回漢文化融合的象征,成為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和阿拉伯人入籍中華的重要實物依據。 

  漫步在宗祠內,記者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回漢文化融合的痕跡。宗祠始建于明永樂年間,不僅宏偉壯觀,而且蘊含豐富深邃的內涵。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體布局呈“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東北角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與漢字書法轉角頓筆象形,這正是丁氏回族把民族意識融入宗祠建筑形式的體現。祠堂的裝飾有很多精美的木雕、石雕,雖然基本上是中國式的傳統工藝,但正廳門楣上方木雕以及廊心石墻雕刻著阿拉伯文“清真言”的組字圖案及信仰伊斯蘭教字畫的“吉祥鳥”。“獨特的風格讓整座宗祠散發出一種包容而寬廣的氣息。”陳埭丁氏宗祠管委會主任丁維果說。 

  史館見證回漢文化融合 

  進入正門,便可看到左側懸掛著“陳埭回族史館”的匾額,這是丁氏宗祠與其他祠堂不同的地方。“陳埭回族史館”設于1984年,沿著展館布置的線路參觀,你會發現“走進了一段外來移民與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歷史,一篇回漢人民團結奮進、共同發展的動人故事”。 

  這里展出的100余件珍貴文物、近200幅的圖片告訴我們,陳埭丁氏族人的祖先是阿拉伯人。700多年前,他們踏著“海上絲綢之路”自阿拉伯國家而來,帶著善于經商的能力和伊斯蘭文化,與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握手與對話,從最初的數人繁衍至數萬人,形成了丁氏回族。這些在宗祠收藏的祖譜中也有記載。 

  匾額訴說“萬人丁”傳說 

  在丁氏宗祠的正廳大門上,懸掛著一方“陳埭萬人丁”匾額。關于這個匾額,也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 

  傳說,陳埭丁氏家族的一世祖到三世祖都是單傳,人丁單薄。元末泉州發生了“亦思巴奚”戰亂,丁氏三世祖丁夔(碩德)于是率子丁善遷居到陳埭。多年后,丁善見父母老邁,還未置辦壽域,就想替父母找一塊風水寶地。一位風水先生對他說:如果墓碑豎于墓前,子孫里會出三個宰相;如果豎于墓后,就會繁衍萬人。也就是所謂的“進前三宰相,退后萬人丁”之說。高官與丁口,兩者擇其一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極為難的,但丁善果斷地選擇了后者。后來,丁氏的墓葬都把墓碑豎在墓后,而那一句“進前三宰相,退后萬人丁”的說法也跟著流傳開了。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