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于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歷六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九百余年以來,先后修復十六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ll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 2米 。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 731.29米 、寬 4.5米 、高 7.3米 ,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于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于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測”,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時采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于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