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鯉城中區錫國飲食店
1948年謝錫國的父親開設一個小吃店,主營面線糊,生意很不錯。首創的“金線面線”是泉州獨具特色的名點,更是成為一道家常菜。而“玉絲面線”的色澤潔白、不粘不糊、細膩鮮美、滑潤淡爽則成為泉州人必嘗的一道名菜。由于顧客用餐時,經常喊謝錫國為“國仔”,而店又位于水門,久而久之,小吃店有了自己的名字“水門國仔”。 “水門國仔”建立現代企業機制,大膽啟用有文化的年輕人充實到個分店的管理層:干部同樣競爭上崗,做到能上能下;員工實行合同制,做到能進能出;工資實行計時制,做到能高能低。飲食店堅持四條標準:便捷的服務、合理的價格、均衡的營養、新鮮衛生。
面線糊的主要原料是以蟹肉、蝦、蟶、淡菜、海蠣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與大骨湯,再與面線煮成糊,另加海鮮或大腸、小腸以及其他多種配料放入面線糊中即可,食用時配以香菜、胡椒粉、蒜泥和酒調味,香味撲鼻,味美香濃。煮時要掌握火候,達到糊而不亂。骨湯配合香料煮成,具有補血功能,其味爽口,回味悠遠。面線糊除以海鮮做配料外,還可以加鴨腸或豬血,使油脂融入其中,再配上油條、炸蔥花、胡椒末作為調味,味道更為濃烈可口。
1988年謝錫國接手了“水門國仔”,申請注冊了“泉州鯉城東區錫國飲食店”,招聘即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專業人才,同時引進連鎖配送中心。飲食店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將閩南小吃的飲食文化精髓結合科學的餐飲方式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搶灘泉州小吃市場。飲食店十分重視市場調研,找準目標市場和產品定位,聰明地“布點”。目前已建成投產配送中心一個,連鎖店三家,擁有員工100多人。
飲食店采取求真務實的態度,處理好借鑒和發展、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力求運用現代連鎖經營管理理論,探索新的營運機制、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生產方式,力爭與國際話管理接軌,逐步成為標準化運作、工業化生產、連鎖化經營、科學化管理的新型企業。目前,飲食店已實現“八統一”,即統一配方、統一標準、統一生產流程、統一配送、統一著裝、統一標志、統一培訓、統一裝修。為了提高員工素質、飲食店不僅自己對員工的培訓,而且邀請專家能手、衛生部門等給員工授課,經培訓考核方允許上崗。
2002年“水門國仔”飲食店成為泉州市早餐工程的承辦單位,泉州市領導親自上門授牌。而目前的水門國仔更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小吃店。
蘇記正泉成餅
晉江市青陽鎮個體戶蘇商貴的祖傳名牌產品——“蘇記正泉成餅”歷史悠久,風味獨特。今年二月,它作為縣四大名產品之一,參加了省商業廳與泉州市政府舉辦的“泉州首屆元宵節名優特產品、小商品展銷會”,深受與會者歡迎。
二百多年前,蘇氏的祖先為生活所逼,過海到臺灣謀生。在那里他學到了制作“綠豆餅”的精湛技術,返回故鄉——晉江陳埭西濱坊腳村,開設第一代“蘇記正泉成餅”鋪,子孫世代相傳,至蘇商貴已為第六代。
“蘇記正泉成餅”采用上等綠豆、豬油、冬瓜、精白面粉、結晶白糖、天然凈水,按照傳統加工工藝制作而成,色澤光潤,皮薄餡大,十層餅皮薄如紙帛,餡軟滋潤,松酥清甜。食后齒頰留香,舌有冰涼之感,故又有“冰餅”之稱。人們贊謂:“嘗來皆適口,咽去自清心。”許多海外僑胞常慕名前來品嘗,并攜往海外饋贈親友。
榮元齋養脾散
安溪湖頭鎮的榮元齋養脾散備受遠近群眾及海外僑胞的青睞,尤其東南亞各國的海外僑胞,常以此藥為居家旅行必備之良藥和饋贈親朋好友之珍品。
榮元齋系安溪尚卿鄉歐陽廖氏十二世祖廖供振于清朝乾隆期間在湖頭中山街所創建的藥局。廖拱辰一生行醫濟世,遐邇弛名,曾受乾隆皇帝賜“德邵可風”、“德心”匾額。
廖拱辰根據民間秘方結合自己行醫臨床經驗研制而成著名中藥——養脾散。養脾散是以30多味地道中草藥材精心泡制而成的,具有養胃健脾,消積理酸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嘔酸吐水、腹部脹滿,食欲不振等癥。養脾散分為大養脾和小養脾兩種,小孩拌和麥芽糖常服,功效尤為顯著。
榮元齋養脾散因其養胃健脾療效顯著,故歷200多年而長盛不衰,銷量甚巨,在本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外地藥店爭相經銷,當時連獅城新加坡的大藥房“施必安”也來代理經銷,每次進貨量超千斤。
由于廖拱辰子孫蕃衍,現在有“老榮元”和“正榮元”之分,其實均為其一脈相傳。
靈源萬應茶餅
在泉州,提起“靈源萬應茶餅”,可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創制歷史已有五六百年了。它原為安海靈源寺僧釋大迦(號沐講禪師)所創制,如今成為大眾保健飲品,走進千家萬戶。許多海外華僑返鄉都喜歡攜帶它出國,作為居家良藥或饋贈親友的禮品。
據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社會矛盾尖銳,爆發鄱陽湖水戰。未出家之前,張定邊(釋大迦原名)曾竭盡全力支持陳友諒與朱元璋決一勝負。豈知激戰結果,陳友諒的軍艦被焚毀不少,最終中流矢喪命。釋大迦只好隱名埋姓,避難入閩,到靈源寺落發為僧。他發愿自己后半生要救苦濟世,為民解除病痛。于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采集了近10種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制成“菩提丸”,以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因此藥茶對中暑痢疾、感冒發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癥的療效顯著,求藥者絡繹不絕。數百年來,寺中和尚皆視其為“寺中一寶”,不讓失傳。如此年復一年,代代相傳,藥茶的草藥種類不斷增加,制作方法不斷改進。1951年,該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使之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的功效更為顯著。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靈源寺和尚被迫返俗,此藥茶秘方的制作技藝才傳授給曾林、靈水兩村的村民,分別創辦起了兩家茶餅廠。1982年,兩廠合并為一廠,廠址設在曾林村,名為“晉江靈源茶餅廠”,開始批量生產,行銷國內外。
1990年,該廠更名為“泉州市靈源制藥廠”,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成為一個擁有現代化檢測手段和先進生產流程的制藥廠,弛名中外的“靈源萬應茶餅”成了該廠的拳頭產品之一。經省衛生、醫藥部門批準,按原茶餅配方,采用半機械化生產出的萬應茶袋泡劑,只要開水一沖,即可飲用。產品一經投放市場,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老其蘇枳術末
閩南地區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湖頭有養脾散,后溪有枳術末。”由此可見,后溪“老其蘇”枳術末與湖頭養脾散一樣享有盛名。后溪“老其蘇”枳術末具有消積補脾健胃之功效,主治氣病脹風、膩油、腹瀉、嘔吐、厭食等癥,備受遠近鄉里群眾及旅外僑胞青睞。
“老其蘇”系清朝乾隆初年安溪縣湖頭鎮后溪陳鴻豁所創建的藥局。陳鴻豁醫術精湛,尤精通傷寒、月內等癥,一生行醫濟世,醫德甚高。一個游方和尚化緣來到湖頭后溪橫山,耳聞目睹陳鴻豁的為人處世,便將枳術末秘方傳授予陳鴻豁。枳術末是以10多味純中藥材精心研制而成,但必須根據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加減不同味中藥材。
“老其蘇”枳術末味道苦澀,每次約10克空腹同白湯服下,或將枳術末灌入豬小腸內,并系住豬小腸首尾煮熬后服其湯,若將含有枳術末的豬小腸一起吃下,效果更佳。
“老其蘇”枳術末因其消積補助脾健胃功效顯著,故其在解放前銷售量甚巨,日銷售量平均在50斤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中藥材緊缺,使其配方難于齊全,加上深受“割資本主義尾巴”等諸因素影響,陳鴻豁后輩生產銷售枳術末甚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藥材市場日益繁榮,陳鴻豁的后輩進行家庭作坊式小批量生產,使這一古老的中成藥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彩。
衙口永興花生
花生,是一種男女老少都喜歡吃的副食品。正如泉州有句童謠說的:“上面開花,下面結籽,大人小孩愛吃半死。”而晉江名產衙口花生,更是膾灸人口,馳名海內外。
本世紀初,龍湖后港與南吳發生械斗,衙口至橋頭一帶田園荒蕪。衙口村民施性比為了生活,舉家遷至橋頭居住,并在那里開墾荒地,種下大片花生。花生收成后,他到溪岸兩旁割來茅草,蒸煮花生出賣,以度生涯。因為自割茅草不必花錢買,他在蒸煮花生時,不在乎燒去多少茅草。經過多次制作,反復比較,終于掌握了一套蒸煮花生的秘訣。即先選擇肥碩的濕花生,再三清洗,直到外殼半塵不染,再下適量的食鹽蒸煮,始終保持旺火,既要使果仁熟透,又不使果殼爆裂。爆曬花生時,必須曬至干而不冒油,然后收入罐中加蓋麻袋密封貯藏。這樣的花生才能久儲不壞,久雨不霉。
當年,有個名叫施能鉗的童工跟隨施性比學煮花生,學了三年掌握到技術,繼而又和施性計合煮花生出賣,不久就往菲律賓謀生去了。后來施性比去世后,其后裔因缺少資金沒有繼承其父這一行業,而由施性計接手獨家經營,并定名為“永興花生”。因這種花生產地在衙口,故稱之為“衙口花生“。
衙口花生具有殼薄色白,質地細嫩,果仁香脆,吃起來咸淡可口,不粘齒無渣滓的特點。中醫理論認為,凡食物“色白入肺,色紅入血”。花生正是仁白衣紅,營養豐富,恰具潤肺養血之功用。因此,一百多年來,衙口花生一直是旅外僑胞攜帶出境贈親送友的珍品。
解放前,衙口花生的制作技術為少數人所壟斷,產量很少。現在,政府已專門設立“衙口花生加工收購站”,并聘請富有經驗的人員指導群眾加工,遂使產量大大提高。
源和堂蜜餞
“源和堂”是家具有80年歷史的“老字號”,馳名海內外。盡管目前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蜜餞琳瑯滿目,各式攤點遍布大街小巷,但內行人仍要選購正宗的“源和堂”蜜餞,并視為佐茶待客佳品。閩南旅外僑胞都愛攜帶“源和堂”蜜餞返回僑居地,而鄉人也每以“源和堂”蜜餞為親人“送順風”。
這家“老字號”原是晉江莊杰茂、莊杰趕兄弟于1915年著手創辦的,廠址初設于青陽鎮。據說,莊氏兄弟原先以販賣水果為生,有時將賣不出去的水果腌制起來,逐漸摸索出一套加工蜜餞的經驗,后來就辦起蜜餞作坊。最初產品只有李咸餅和七珍梅兩種。漸漸地在青陽一帶小有名氣,便擴大經營,生產青果豉、咸金棗、香果、八珍梅等多種產品。后在龍海石碼設了分廠,取“源水成甘,和末配制”之意,命名“源和堂”。在當年,這招牌是“響當當”的,以至地方小戲《管甫送》唱詞里也提到“青陽李咸餅”。
十年前,筆者曾以“鹽和糖”諧音,杜撰了一篇關天“源和堂”的民間故事,意思是“源和堂”即“鹽和糖”蜜餞秘制方法也,刊登在《福州晚報》副刊上。當年純屬“戲說”,盡管文章題圖標明“福建民間故事”,不料卻惹了不小的麻煩,有人認真地寫了文章進行澄清,作廠史沿革考證。足證這家“老字號”的知名度及其影響。
這家屬中僑集團的蜜餞廠,已擁有機構化生產設備的龐大廠房車間,生產玫瑰楊梅、夾心應子、蜜李片、良友欖等優質產品70多種。
雙塔牌味精
以古城巍然雄峙的東西塔命名的“雙塔”牌味精,是泉州味精廠的拳手產品。它從粉狀發展到晶體,已有39年悠久的歷史。
泉州味精廠,初創于1958年大躍進期間,廠址設在西街。幾排磚瓦棚,一些木桶缸甕,數十名以老師傅為主的工人,生產設備極其簡陋,制作工藝十分原始,主要原料采用棉蔗與淀粉。當時,由艱辛的手工操作生產出的“雙塔”牌味精是粉狀體,叫味素粉。年產不上10噸,每斤高達10幾元,價格昂貴。由于我國味精業興起較晚,這種甘鮮的新穎調味品的出現,頗受人們的青睞,在泉州地區供不應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粉狀的味精已遠遠落后于形勢,而且工廠每天蒸發出的騰騰的酸氣,直接腐蝕到臨近的歷史古塔,也有損周圍居民的身心健康。味精廠于1965年遷往臨海的法石東郊,開始它拼搏開拓的艱辛歷程。它不斷地引進外來技術和現代化機械設備,現已有5幢生產樓房,設立制糖、發酵、提取、精制及包裝5個主要生產車間,擁有600多名工人,年產3000多噸味精。它生產的含用99%谷氨酸鈉鹽的結晶味精,質量上乘,價格便宜,深受廣大用戶的信賴與歡迎。自1982年以來,泉州“雙塔”牌味精,連年蟬聯省優產品稱號。1986年,又被全國輕工業部評為部優產品,載譽京華。
元和堂養脾散
位于永春五里街的永春制藥廠,精選優質地道的中藥材,根據百年祖傳秘方,經過科學研制,精心制作出“永春參桂養脾散”,暢銷省內外及東南亞各地,馳名國內外。
這種藥散原名為“元和堂”養脾散,是永春達埔著名中醫師李齊軒于清代咸豐年間研制成功的,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了。李齊軒祖上七代行醫,積有豐富的醫療經驗,他從小認真學習繼承祖傳醫術,并且在長期的行醫中,積極搜尋民間驗方,對消化系統的疾病,諸如脾胃虛弱、積滯、食欲不振、胃部脹滿等病癥素有研究,均有獨到療法。中年時期便研制出養脾散、疳積散、胃苓散等。養脾散的主要成份有黨參、肉桂、金錢蓮、蓮子、淮山、白術等。具有養脾健胃、消積止嘔、去濕利尿、開郁消食、增進納食等功效。對四肢水腫、脾胃虛弱、黃疸癥、食欲不振等都有獨到療效。多年來蜚聲八閩、飲譽東南亞,極受海外華僑歡迎,成為海外僑胞居家旅行必備的良藥。
解放以前,永春“元和堂”藥房單門獨戶制藥,秘方不外傳,因而數量有限。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支持下,永春醫藥公司專門成立了永春制藥廠,按照傳統配方,大量生產養脾散,以滿足各地病人的需要。
1968年,永春制藥廠把“元和堂養脾散”改為“永春參桂養脾散”,注冊“鷺江牌”商標。
順德堂老醋
公元959年的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山東境內的一位農民顏仁貴正在自己家中忙著做醋。他沿用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把燒得通紅通紅的鐵秤砣猛地浸放到蒸“糖果”的余湯中。在那“滋”的一聲之后,即密封任其發酵。幾個月后,即有一壇酸味撲鼻的醋了。
他已經做好了一壇,正準備做第二壇。這時,5歲的兒子顏必敬端著一碗自家釀的糯米酒,顛著小步走了過來,口里還叫著“爹爹”。他想把酒遞給爹爹,沒想到一個踉蹌,把一碗酒都倒進裝滿湯的壇子里去了。他小嘴一扁,“哇”地哭出聲來。顏仁貴急忙把他抱起,哄了他幾句,爾后把燒得通紅通紅的秤砣浸到壇中,“滋”,大功告成。幾個月后,當顏仁貴打開兩個壇子查看醋是否做成時,一個壇子透出了一股他從未聞過的香味。他使勁伸著鼻子嗅了嗅,沒錯,那股撲鼻的酸味中雜著一股淡香。他嘗了一口,雖酸而不再如以往那般生澀了。咦?他驚奇地抱起壇子四處查看。他沒有發現什么特別的東西。他想呀想,想起了兒子曾失手把家釀的酒倒入壇中。莫非是酒在起作用?他于是又特意做了兩壇醋:一壇加酒,一壇沒加。幾個月后,他驚奇地發現,沒加酒的那醋依然是酸而無味;而加酒的那壇醋卻味道特別,有淡香溢出。
相傳,這就是顏氏順德堂老醋的最早釀造,此后又幾經工藝流程的改造。“顏氏老醋特好!”聲名日漸遠播,從此,顏氏以釀醋售醋為業。
到第十一世顏仁應手中時,已是南宋末年,顏氏為避戰亂,從山東老家遷居到福建安海,沒過多久,他們又遷入永春,從此定居在這個桃源勝地,繁衍生息。
到明成化年間,顏氏老醋的規模已經相當大了。方圓百里之內,沒有一家可與之相比。這時,顏家已傳到第十九世顏清公之手了。他不滿足于顏氏醋的就近銷售了。他精心準備好兩瓶香醋,作為貢品上獻。憲宗皇帝一品,龍顏大悅,當即賜封“順德堂”老字號,并御筆親題,刻匾褒獎。從此,“順德堂”老醋聲名鵲起,與四川特醋、山西陳醋、鎮江香醋并稱天下四大名醋,而香飄萬里馳譽海內外。
此后,“順德堂”在永春流傳不斷。1953年公私合營時,“順德堂”老醋曾并入永春縣釀造廠,不再單獨生產。到80年代末期,顏氏第三十四世顏士燦時,他又重整爐灶,以祖傳老醋和手藝再亮“順德堂”名號,使這一老字號重煥當年光彩。
如今的“順德堂”老醋,不僅風味不減當年,并且推陳出新,研制出了獨具藥效的醋豆、醋姜,使“順德堂”的品種更為豐富。
永春老醋
相傳,制醋最早為晉代劉伶之妻。劉伶嗜酒成性,其妻欲令其節飲,制成了米醋,當時稱苦酒或酢。以后,這種制醋技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南宋,《夢梁錄》中有云:“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醋、酒、茶。”;《清異錄》亦譽之“醋,食之總管也。”,這說明醋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期,永春民間即有祖傳釀制老醋的手工作坊。釀醋人家,每年要在新醋中添加陳釀。凡能釀得好醋的人家,都被稱為吉祥興旺的門第。如要向別人討老醋入藥,要帶上一盅紅酒交換,以圖吉利;否則,主人便會在醋里暗中放入幾粒鹽,殺死醋酸菌體。老醋系選用優質糯米、高級紅粬、上等黑芝麻和白糖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工釀制。它酸中微甘,香味醇厚,色澤棕黑,故又稱為烏醋。如果能密封存放3年以上,其色味品質還會更佳。用它調拌食物,能發出沁人的甜酸味,刺激人的大腦中樞,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利于食物消化、吸收的消化液,從而改善人體的消化功能,增進食欲。
據分析,永春老醋除含有一定量的醋酸外,還含有微量的鈣、鐵、磷、乳酸、氨基酸、糖份、鹽類以及醛類化合物。既可作調味食用,又可用它配藥、制藥,治療皮膚病、腮腺炎、膽道蛔蟲、痛疽腫毒等疾病。故居家百姓常備老醋防患或食用,亦作為禮物饋贈親友。
1955年,旅居印尼的著名僑領尤揚祖先生回國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獨具特色,海內外享有盛譽,但仍各家自釀,未能形成生產規模。他立即投資創辦永春釀造廠(即前身僑新酒廠),吸收古代制醋工藝精華,集取優秀技師經驗,加以科學釀制。1960年起,“水仙牌”老醋,遠銷國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9年,“桃溪牌”老醋開始批量生產,暢銷國內。1980年,該廠為擴大生產,采用大型酒精發酵罐生產工藝,進行醋酸純菌種人工培育和深層液體通風發酵;并對陳釀機理、防治疾病機理和保持傳統特色風味等一系列課題進行科學研究,使老醋的產量與質量均勝往昔。1985-1988年,連續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從此,永春老醋與山西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躋身于全國四大名醋行列。
保和堂白塔疔膏
泉州市區西街臺魁巷頭有間小平屋,是明代進士、著名理學家蔡清后裔開設的“保和堂”老鋪,專售祖傳秘制疔膏。因此白塔為標記,其疔膏又稱“白塔膏”。
保和堂白塔疔膏的歷史起碼有200多年。蔡氏先祖是封建官宦,但后輩沒有按照父命去謀取功名利祿,而是深入民間搜集驗方。當得異人張壬淑傳授疔膏秘方,即反復應用驗證,調整藥物比例,找出專治一切疔毒兼治外科諸癥的最佳配方,使之用藥“應手奏效,識者珍之”。疔膏經世代傳授秘制,傳到蔡喜才的父親已是清嘉慶年間,到了蔡喜才繼承父業,“白塔膏”在閩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遠銷到港澳臺和東南亞各國。1952年,蔡喜才去世,“保和堂”由他的3個兒子輪流坐莊,各自制膏銷售,10天一輪。若干年后,這3個兒子先后去世,妻在由妻接,妻亡由子接。蔡氏以血緣關系繼承祖業,讓名聞遐邇的白塔疔膏沿傳下來。
疔瘡是一種起病很急,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的疾病,尤以頭面、手指、足趾生疔為多。初起形如粟粒,上面有白色膿頭,根深蒂固,腫硬如釘著骨,又麻又癢,會發紅發腫、化膿潰爛,疼痛劇烈。用手去擠,危險性更大。這時,若用“白塔膏”敷貼于患處,即可解除疾患痛苦。
白塔疔膏的制法:是把一定配方的麝香、丁香、茯苓、朱砂、冰片、松香等10多味中藥材,浸于桐油中,加入黃丹(用鉛與硝、硫黃制成黃赤色粉末)拌勻,入鍋煎熬兩個小時,不斷地攪拌,熬至無滓,滴水成珠時,將鍋離火,待膏凝固,用竹簽把膏藥取出攤于油紙上而成。藥膏外貼患處,是利用所含藥物的作用,達到消腫止痛,提膿拔毒、生肌收口的目的。不論疔瘡或疽癰初起、已成、潰后均可應用。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后貼之能祛腐。故白塔膏被視為“外科圣藥”。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