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泉州灣宋代古船“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來源:泉州晚報 120321 更新: 人氣:548 關鍵詞:


“1974年,后渚港發掘出土宋代古船,這不僅在當時造成海內外轟動,更成為今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遺的重要實物印證。”40多年過去了,在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眼里,與古船有關的故事,仍不斷更新、未完待續——這是中國首次大型海灣考古發掘工程,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被譽為“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由此衍生國內首個古船專題館和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在此基礎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泉州考古界進行全國首次水下考古研究。

陳鵬鵬是泉州灣宋代古船發掘見證者之一 (吳嘉曉 攝)

水密隔艙技術領先西方國家數百年


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為璣,在家鄉泉州長期進行泉州港考古研究。40年后,他根據民間傳聞,揭開沉睡700多年的后渚港宋代古船面紗。
如今,我們依然能夠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考古簡報、發掘報告、研究論文中,還原那些重大而有趣的細節。
1973年,莊為璣聽說,后渚港漁民在海灘上撿到潮濕的木頭,點火而不燃。在現場調查時,他在一條水溝旁找到很多裸露的木板,結合附近石條砌成的古碼頭,以及周邊發掘出的宋代陶瓷器,他判斷此處很可能有古船。
1974年6月,中國首次大型海灣考古發掘工程啟動,發掘工作持續到當年8月。包括莊為璣在內,一批來自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的專家學者,帶領泉州文物部門,共同開展考古發掘。此外,泉州中學校際歷史和化學教研組、泉州造船廠、搬運公司、海運公司等均派人現場支援。
清理完數米深的堆積層,一艘龐大的古船露出真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有13個水密隔艙,載重量200多噸,除船體上部結構損壞無存,船首殘存部分結構,船身中部底板、舷側板和水密隔艙壁、桅座、船龍骨等較好保存。
古船出土遺物豐富,有香料木、藥物、木牌(簽)、銅錢、陶瓷器、竹木藤器等。專家根據古船的造型結構、出土遺物、船體周圍的海泥堆積層,結合文獻分析,推斷這是南宋末年的遠洋貨船。從出土異域香料、藥物等判斷,這應是一艘滿載著貨物回泉州港的沉船。
1975年3月,《人民日報》以《泉州灣發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為題刊發報道。消息引起轟動——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遠洋海船;采用的水密隔艙技術,領先西方國家數百年。

開設國內同領域首個專題館和研究會


考古發掘期間,莊為璣帶著學生們現場觀摩。人群中,就有他的泉州同鄉、大二學生陳鵬鵬。這也讓年輕的陳鵬鵬,成為這場考古發掘的見證者之一。
古船經過發掘、繪圖、編號、拆運、復原,不僅從海灘“搬了家”,還被一頂巨大的帳篷罩住,考古人員仔細地為它殺蟲、噴水,幫助船板析出鹽分,再進行逐步脫水。陳鵬鵬說,“這些工作一直持續到1979年。古船太老了,不經過脫鹽,或者脫水過快,都可能造成損害。”
陳鵬鵬畢業后,進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工作,參與古船發掘報告的資料整理、圖片拍攝。他先后擔任海交館副館長、成為古船館館長,也曾任泉州考古隊隊長等。
1979年,位于開元寺的古船陳列館開館,同期開放的還有外銷陶瓷、宗教石刻兩個專題館,均為國內同領域的首個專題館。同年,泉州灣宋代海船科學討論會在泉州舉辦。來自國內11個省、57個單位的專家學者,分享古船研究成果、探討古船性質、判斷航向航線、分析沉沒原因、鑒定出土遺物。此后,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成立,這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相關領域研究會,《海交史研究》期刊同步創立。
“古船出土后,保護研究工作同步推進。泉州設立古船保護實驗室,陳允敦、金珍君等文保專家在此研究保護方案。”陳鵬鵬介紹。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內的古船 (陳起拓 攝)

石湖港水域開展國內首次水下考古


泉州灣宋代古船重見天日,它向世人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過往、宋元泉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引起國際關注,更對今后的水下考古產生深遠影響——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交流往來的海上通道,輝煌之下也有苦難和意外,那些在驚濤駭浪里折戟沉沙的船只和物品,被譽為見證歷史的“時間膠囊”,亟待人們探索發現。
1981年9月,根據石湖港周邊群眾反映,當地流傳著海底有“三寶公定海神針”的說法。陳鵬鵬說,“三寶公”是民間對鄭和的稱謂,契合鄭和曾到泉州,并在靈山圣墓行香等記載。“當時國內尚無專業水下考古隊員,我們決定,邀請省體工隊潛水專業人員協助。這是國內首次水下考古,十天里,有28人次潛入石湖港水域,探索海域面積達3.9萬平方米。”潛水人員在海底發現鐵錨,經鑒定,系明初之物——也是鄭和所處年代,考古發掘與民間傳說相互印證。
1982年,陳鵬鵬參與法石古船試掘。這是一艘體量小于后渚港古船的宋代古船,同樣有水密隔艙、竹篾編織的風帆。法石古船外板的魚鱗式搭接方式,與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國發現的元代“新安沉船”一致。1989年,韓國木浦市博物館館長崔光南,特地到泉州參觀研究,最終確認新安沉船的“國籍”。回國后,他在當地媒體發表文章《“新安沉船的故鄉——泉州”》。
1983年,開創西澳大利亞和東南亞海洋考古的考古學家吉米·格林,專程來到泉州,了解古船相關情況。第二年,他邀請陳鵬鵬、楊欽章等人前往澳大利亞,參加第二屆印度洋研究國際會議,向國際學者介紹泉州的古船發掘經過,并在1987年再度來泉,進行深入研究。
1984年,《中國自然科學技術史》叢書作者、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參觀古船后,曾盛贊“這是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來源:泉州晚報  編輯:小吾初審:小居 二審:莊小波  終審:呂秀家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