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這五年我親見泉州古城微改造融入人間煙火味

來源:泉州晚報 091021 更新: 人氣:470 關鍵詞:

目標

要做足千年古城韻味,實施整體性保護、修繕式改造、家園式管理,推進古城保護“六大工程”,塑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場景。梳理街區人文脈絡,找準保護利用穴位,精準定位展示主題,精心策劃啟動項目,精確導入民宿、文創、美食和徒步游、民俗節慶等業態,一點、一線、一片向外展示,努力建成世界海絲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

——摘自2016年泉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

答卷

2019—2020中國建筑設計獎評審中,泉州古城金魚巷微改造工程榮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一等獎,成為全國四個一等獎項目之一;泉州古城“雙修”中山路(莊府巷—涂門街)綜合整治提升項目榮獲二等獎……五年來,泉州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古城保護模式,一場從官方到民間的保護接力賽,詮釋“世界的古城、活著的古城”。

外修于形 重振古城功能活力

行走在金魚巷、中山路、花巷,原來的空中“蜘蛛網”已全無蹤影,復古閩南建筑風格透著濃濃的“古早味”;在古榕巷、花巷、奎霞巷,匠心獨具地打造出一處處街頭公共空間,供市民、游客休憩;坐著招手即停的“小白”公交,過街穿巷,更能體驗另類愜意……

“突出保護重點,保存街區原貌;樹立‘繡花’理念,修繕背街小巷。”談到近年來古城保護的措施與經驗時,市古城辦有關負責人這樣概括。金魚巷長271米,修繕時采取了海蠣殼、出磚入石、石雕、泥塑等十幾種閩南古建筑傳統工藝,街巷修復后再現“古早味”。截至目前已完成了24條街巷市政提升工程、7條街巷地面鋪裝。

構建適宜古城街巷格局的“公交+慢行”出行模式,發展“多彩交通”,新投放了139部“小白”。提出古城“綠色安全島”概念,新增小微綠地36處、口袋公園23處、古榕綠地5處,共計21.7萬平方米。

內修于心 再現古城文化魅力

古色古香的小山叢竹,經過精心修復,弘一法師講經處、“晚晴室”、朱熹題匾等一處處珍貴歷史遺存,掩映在綠樹叢中;幾個月前重啟的古書院,更是對這座千年古城的文脈延續。

“逐步外遷與歷史文化關聯度較低的城市職能,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古城區域的業態良性發展。”市古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滿足老城區需求的前提下,將福醫大附屬第二醫院核心病房區移至東海新院區,鯉城區檢察院搬至江南新區,減輕古城基礎設施負擔。對工業用地進行置換,涉及廠區55處,整理用地25公頃。如利用舊廠房建設泉州美食城、“東亞之窗”等旅游休閑文化創意區。

出臺《西街經營業態管理實施方案》《泉州中山路及周邊商圈經營項目目錄清單(試行)》,引導、培育、提升中山路、西街業態。

潤物無聲 讓文化走進百姓生活

入夜,在文化宮、文廟、梨園廣場等處,一出出精心準備的梨園戲、木偶戲、南音免費上演,讓戲迷直呼過癮;已經舉辦四屆的古城徒步穿越活動,每年均吸引大量徒步愛好者用腳丈量古城。

市古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舉行特色活動,有利于匯聚古城人氣,讓市民共享古城文化盛宴。”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競賽,培育了一大批基層力量參與古城保護,開展九期古城講解員培訓,共有260人成為古城“新講古人”。

將南音引入中小學課堂,舉辦了第三十一屆學生南音比賽,成為全國弘揚傳統文化的典范。舉辦11場大型“潤物無聲”系列文化主題展覽,吸引近100萬市民及海內外游客參觀。舉辦四屆古城徒步穿越活動,成為古城品牌和城市節日,每年約有50萬人次徒步穿越主要歷史遺存空間。

游客體驗古城夜生活

閱卷

古城年輕化 宜居且宜業

今年80多歲的龔老先生,一輩子生活在古榕巷,熟稔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不論是文化業態的發展,還是居住環境的提升,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政府對古城的重視與愛護。”他說,家門口本來是條窄巷,前幾年,政府花大力氣,整理公共空間,實施“繡花”微改造,硬是在“寸土寸金”的古城里,造出一處處街頭綠地公園。“走出家門,就是一座公園,這樣既提升居住環境,也為外來游客提供一處絕佳休憩場所。”

“近年來,政府對古城保護成效日益凸顯,從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回古城創業。”鄭達真,“80后”女生,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在泉州古城生活了13年,如今經營芥子書屋等8個文創產業,被人稱為“西街一姐”。

作為一名忠實的古城文化傳播者,日常往來接待是鄭達真的主要工作。談及這五年來古城的變化,她說,古城保護是與居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古城,甚至很多外地游客來古城生活一段時間后,直接愛上了這里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發組織推動泉州民俗活動,這是古城年輕化的極好現象!”(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王柏峰 文圖)

責任編輯:林嶸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