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是旅行家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第一大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刺桐城”是彼時泉州的別稱,此地安逸、富庶,有藝術,有技術,時尚而且浪漫。
□記者 顏瑛瑛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是旅行家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第一大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刺桐城”是彼時泉州的別稱,此地安逸、富庶,有藝術,有技術,時尚而且浪漫。
晉代南渡之士,為這片曾經的蠻荒之地帶來了中原文明,南宋朝廷設置的南外宗正司,將中國最繁盛時期的皇室禮俗全盤收納在此,漸入民風。
物轉星移,世事變遷,中原文明的精致與鄭重,海洋文化的開闊與包容,早已隨著南來的季風滲透在古城的每一寸肌理中,沉淀千年的泉州文化,成為一窺宋元中國文明與氣度的珍貴藍本。
如今的泉州似乎更像一個歷練之后的智者,看盡千帆過盡,沉淀下來的是經驗與底氣。
有朋自遠方來,名勝古跡固然是游覽之處,但若非迫不及待,地道泉州人的生活,更值得細細體驗一番。比如白天到古城里逛一逛小巷,聽好客者講述巷子的前世今生,午后到古厝泡茶聊天聽“講古”,晚上到文廟聽聽南音,深夜打卡海鮮大排檔,吃一吃泉州人的傳統宵夜乃至早點。這樣一來,泉州人“打拼天下”的另一面——自古以來的閑情逸致,似乎便愈發為人所知并且向往了。
梨園戲沉浸式演出吸引不少市民(潘登 攝)
南音世代相傳,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林勁峰 攝)
寺廟與泉州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陳曉東 攝)
旅行家的泉州印象
宋元時期,泉州以“刺桐港”馳名于世界,并一躍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馬黎諾里、鄂多立克等著名旅行家的著作里,都有泉州的身影,他們各自以優美的筆觸,描繪了當時泉州的繁盛與開放。
馬可·波羅寫道:“應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我敢言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稅課,為額極巨。”
伊本·白圖泰稱道:“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有上百條大船,至于小船可謂多得不可勝數。它是海洋蝕入內陸,與內陸河匯合而成的天然良港。”
元朝末年來中國的羅馬教皇使者馬黎諾里也感嘆道:“刺桐城,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海港,也是一座令人驚奇的城市。”
泉州一日 穿越古今“刺桐城”
充滿煙火氣的古城 (陳起拓 攝)
千年前,這是一座令各國商人都心動不已的“光明之城”。如今,泉州擁有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址、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依然鮮活的傳統民風。傳統的民俗、久遠的歷史在這里觸手尚溫。到了泉州,除了游覽名勝古跡,也不妨深入古城的街道巷弄,地道泉州人的生活值得細細體驗一番。 □記者 顏瑛瑛 文/圖(除署名外)
一
5∶30 泉州通淮關岳廟
關岳廟常年香火不熄,游人香客絡繹不絕。(陳曉東 攝)
每天清晨,坐落于泉州鯉城區涂門街的通淮關岳廟準時開門迎客。很快,絡繹不絕的人氣和裊裊不息的香火演繹出這條街上最熱鬧、最繁忙的景象。
這里是泉郡最大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之一,其所在地通淮門是古代泉州的水陸要沖,海外到泉州貿易,通淮是必經之路。一年四季,無論風雨,泉州百姓都要前往關岳廟焚香祈福,或尋求平安健康、生意興隆等人生庇佑,或祈求風調雨順、消災化吉等運勢轉折。
在泉州,關岳廟是一座身兼數“職”的廟宇,既是信眾日常“拜拜”的場所,又是游人行走古城的必到景點;既是專家學者研究民間信仰的最佳典范,又是海內外香客融通文脈、交流文化的親切場所。
泉州的民間信仰種類繁多,它們沒有一板一眼的修身體訓,更多講求的是諄諄勸善和直白道理,誠如關岳廟門前對聯所言“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
古城面積不大,分布于縱橫巷陌之中的大小宮廟五六百座,門庭從不冷落,氤氳的香火中夾雜著人情熱度。自古以來,不論宗教信仰是來自其他省還是番邦異國,泉州人對神明如同對待朋友,秉持著“多多益善”“來者不拒”的原則。宗教信仰遍植于泉州人日常生活的許多角落,那些歲時節令月月不停的民俗活動,更是有趣得很,從年初到年末,總有看不完的“熱鬧”。
●泉州民間信仰
泉州民間信仰體系十分龐雜,有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動植物等崇拜,有觀音、關帝、清水祖師、玄天上帝等佛道諸神,有船神、醫神、戲神、窯神、茶神等各種行業神,有媽祖、臨水夫人、蘇夫人等各種女神崇拜,有廣澤尊王、通遠王等本土神靈,有鄭成功、王審知、留從效等圣賢鄉賢崇拜以及各種祖先崇拜等。泉州民間信仰諸神共處的模式所體現的開放與包容精神,是泉州文化的精髓,同時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海外。
二
7∶00 承天寺五祖拳鸚山館
國家級非遺五祖拳傳承人周焜民親自督導學員
提起原泉州市副市長周焜民,泉州人總會以“文武雙全”四字評價。他不僅在城市規劃建設、古城保護方面是行家,而且在武術、書法、地方文史等領域造詣匪淺。讀古書、習南拳、聽南音、看南戲、住古厝,這些兒時起就耳濡目染的古老元素,日漸成為他多項才藝的共通因子。
近日,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旗下的五祖拳鸚山館開館收徒,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祖拳傳承人的周焜民先生,幾乎每天上午都要親臨現場督學指導。同時有六七位教授手把手地教學,真正做到了“言傳身教”,這批30多個十來歲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學徒,亦是肩負使命的一代。
泉州人崇文尚武,是自古以來的風氣。五祖拳這一有史可稽的古老拳種,草莽市廛,千百年來傳習不衰。“燒酒、拳頭、曲”這句俗語,生動地概括了泉州人日常生活里的三大娛樂項目。過去泉州很多孩子從小就會被送去學武。周焜民小的時候就是因為身體羸弱不勝課業而被父親拉去習武的。1961年,父親省吃儉用,每月付三元學費讓他和二弟到家隔壁的泉州武術研究社學南拳。
周焜民的女兒回憶說:“孩提時,仲夏夜晚,常常隨著父親外出訪友。或是坐在壕溝邊上昏黃的燈下,或是在長髯飄拂的老榕樹下,瞪大了眼睛聽著大人們閑聊武林中的人與事,如何的豪杰如何的功夫了得……又是向往又是好奇,直至夜深哈欠不已,一干大人們仍天南地北地侃大山。那時父親每天都早起練拳。從前的居所沒有庭院,父親天天對著墻壁打直沖拳,日久,墻上的石灰先是發黑,隆起,然后掉下,成了家中一景。慕名來和父親學武的年輕人也很多,到了周末夜晚,父親便去文廟前的石埕教授,或是拳術或是器械,我照例在旁邊獨自玩耍。那時的文廟行人少至,是安靜練武的好地方,沒有燈光,月光下,僅有模糊可辨的人影伴著嘿嘿發力聲和隱隱的拳風。五祖拳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中,口授身教一代一代在民間傳承下來。”
●中華五祖拳
一門五拳,包括太祖、達尊、羅漢、行者、白鶴五種拳術,其中以太祖拳年代最久遠。本地故老相傳,太祖拳術創自宋太祖趙匡胤,故稱“太祖拳”。泉州先民在唐、五代、宋三次大批從中原移居晉江兩岸,武術也隨同其他中原文化和習俗傳到泉州,保存下來。五祖拳盛行于閩南和中國南部各省,隨著華僑的足跡,又傳播至東南亞各國,隨后在五大洲流傳。1990年秋,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在泉州成立,此后每年都舉辦年會進行學術討論,全球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門館社參加。
三
8∶30 古城市井小吃店
“古早”味小吃擁有眾多“粉絲”(陳曉東 攝)
面線糊配油條是很多泉州人的日常早餐
泉州人的一天,是從人來人往的街邊小吃攤開始熱絡起來的。
每天早晨,不少人習慣騎上共享單車或是搭乘古城“小白”(古城專線游覽車)到老城區覓食。依口味、心情所好,隨時在路邊停下來吃一碗面線糊配油條,或是兩個碗糕,配上一碗花生仁湯,又或者來個肉粽,搭一碗水丸湯……咀嚼著千百年前的“古早”味,不慌不忙地開啟一天的工作。
泉州美食作為閩菜的主角之一,不乏大菜和名菜,但名揚四海的卻是面線糊、肉粽、牛肉羹這些信手拈來的市井小吃。或許對辛苦拼搏慣了的泉州人來說,這些傳統淳樸的味道才能真正喚起他們對生命和生活的珍視和熱愛。
泉州小吃極其豐富,西街面線糊、安海土筍凍、東石海蠣煎、深滬拳頭母、湖頭米粉……當地人如數家珍。雖然晉人南遷已成如煙往事,但其“古早味”卻深烙在泉州人的味蕾上,生活在四季溫暖如春的溫陵故地的老泉州人至今仍然熟練掌握著很多古老的中原烹飪技法,固守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士族飲食情趣。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如今尋訪正宗的“泉州味道”,體驗博大精深的泉州飲食文化,已成為外地客人來泉州休閑旅游的必選項目。
●泉州風味小吃
泉州自古海外交通發達,四方商賈云集,異國飲食文化,與本土和中原飲食文化交融匯合,使泉州美食呈現開放融合的多元色彩。伴隨著華僑遠涉重洋和鄭成功東渡臺灣,泉州美食遠播東南亞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并對當地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譬如臺灣很多小吃就是源自泉州,從名稱、食材、調料到技法均與泉州如出一轍。
四
15∶30 后城古厝茶館
古厝茶館
清雅的閩南茶席
在泉州,飲茶是極為普遍的生活習慣。許多泉州人晨起第一樁事就是煮水泡茶,這“早茶”不入口,仿佛一整天都提不起勁似的。
古語“寒夜客來茶當酒”,泉州人習慣了客一進門即泡茶,而且要立刻煮水,重換茶葉。這一習俗有時難免令人有太浪費時間的感慨,但也表現了泉州人的好客熱情以及茶在泉州禮數中的重要。
除了居家備茶,許多泉州人也是茶不離身。閑暇時隨身攜帶幾泡茶,出了門來到落腳的地方,一張八仙桌,幾條長板凳,一字擺開的茶盞,幾十個茶杯列成方陣,一場茶韻雅集就可以開始了。茶葉入盞鏗鏘有聲,鐵爐湯沸汩汩作響。滾沸的山泉高沖入盞,茶香裊裊升騰,滿院生香,在場者先細聞幽香,再品啜甘霖,小啜一口,含在嘴里,翻動舌頭,嘖嘖有聲。撩人的茶香百米之外也可聞到。
老泉州都會記得過去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茶肆,俗稱“茶桌仔”。“茶桌仔”往往又是“講古”場。一壺茶,慢斟淺酌,聽“講古仙”講“三國”講“水滸”,不失為消閑休息的好去處。如今街頭講古雖不見,但在城中茶館還可得償所愿。
泉州人愛茶,不僅愛飲,還愛斗。這源于鐵觀音得天獨厚的神韻,也源于閩南人巧奪天工的制茶技藝。在泉州,茶店星羅棋布,常常可見一條幾十米的小街,茶葉店就有三五家。好茶遍地都是,只看能否找尋到更好的。于是,“斗茶”自然就成為泉州人找好茶最好的途徑。每逢新茶上市,形式多樣、規模不一的“斗茶”就遍地開花。如今,無論是在泉州的名勝游覽地,還是在古街老巷,總能讓人找到符合心意的茶肆,明窗凈幾,茶香四溢,邀三五好友,聞著茶香,品著好茶,談天說古,是古城人生活中的一大閑趣。
●泉州茶
福建產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諸泉州南安豐州的蓮花峰摩崖石刻上,比陸羽《茶經》(公元780年)早了404年;自古就有“閩南茶都”之美稱的安溪,產茶史始于唐末,此后安溪茶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走向世界;宋代,泉州“點茶”廣為流行,“斗茶”時尚興起,統治階層和文人士大夫階層皆嗜茶,且極盡奢侈精致,推動了中國茶歷史的發展進程;清代,以安溪烏龍茶為代表的泉州茶大量銷售海外,獨占國際市場鰲頭,其精湛的傳統制作技藝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
18∶30 泉州府文廟南音戲臺
南音是泉州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風景(鄭新川 攝)
倘若你來過泉州,或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文化宮或文廟某一角,被一群表演者的聲音所吸引,好奇地走入露天觀眾席里,找一個座位坐下,吮一杯濃茶,開始聆聽泉州街頭巷口都有可能飄出的南音。
這種經驗其實不過是泉州人日常生活里一道風景,人們應該慶幸在泉州可以看到這樣的形式,把“御前清曲”平民化,方便了聆聽的可能性與民眾的參與度。盡管那些舞臺或許不夠完美,音響中也夾雜著轟鳴,還有那些濃妝艷抹的舞者和臺下來來回回走動的觀眾,都讓南音與殿堂級藝術的猜想相去甚遠。然而,這正是南音在泉州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的證據,是一種歸依的沉醉。
南音里的情欲世界,無分古今。那些千百年流傳的忠孝禮義、兒女情長自是所有藝術形式均不可避免的題材,民間故事的性質將欣賞南音的入門臺階放到了最低。其實,南音講述的故事,所有人都能“聽懂”,只要有心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南音唱腔中的一個起承轉合,琵琶中的“一點”“一挑”,不僅是唱者與樂手之間的默契和對話,更是聽者與曲中的人物交心交情的沸點。
南音之所以能世代相傳,久唱不衰并新人新曲不斷涌現,與泉州人對南音的執著追求與默默奉獻是分不開的。歷史上泉州這一南音的發祥地擁有眾多的技藝精深的藝人,他們不僅在泉州,而且在閩南各地區以及海外起了主導作用。自古,海內外就有從泉州引進資深藝人去設館授徒的現象,因此海外用泉南腔予以吐音叫字的演唱規制一直沒有改變,其演唱、演奏風格亦保留著故鄉泉州的傳統特色。南音那深情、悠久的旋律與具有清商樂的“古士君子之遺風”最能勾起海外赤子的思鄉之情。
● 泉州南音
號稱“御前清曲”的南音,也稱“南曲”“南樂”,是中國古老樂種之一。因其樂律、樂譜、樂器和演唱形式至今仍保留了唐宋古樂的遺制,被稱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泉州南音是發祥于中原的千年古樂,不僅興盛于閩南地區,更伴隨著閩南籍華僑華人的腳步遠涉重洋,傳播、扎根于世界各地。2009年9月30日,南音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傳承與保護更受到社會的關注。
泉州南音之所以能歷經千百年代代相傳,并能較完整地保持中原古樂的原貌,民間繁榮的南音社團是重要原因。在閩南乃至東南亞地區,南音維系著一個約5000萬人的閩南語文化圈,始終都是一種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
六
19∶30 泉州梨園劇院
傳統戲曲藝術至今在泉州廣受歡迎 (陳曉東 攝)
夜晚7點的泉州梨園劇院前廣場,總是有人三五成群地在“候場”,其中不乏年輕人和帶著孩子的父母們。在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當下,總有一大波泉州人謹守著傳統,成為福建省梨園實驗劇團的“忠粉”,生怕落下一場演出,哪怕那是他們已經反反復復看到都會背的劇目。
南宋末年,宋室小朝廷南遷,皇家子弟因思念故土,將中原文化的精髓帶入泉州,橫挑龍頭鳳尾扁擔的“七子班”梨園戲亦跨出官家富室的門檻來到民間,進入勾欄瓦肆之間,一如《夢華錄》里的汴梁、《繁盛錄》里的臨安。被稱為“宋元南戲遺響”的梨園戲就這樣在泉州民間生根蔓延。
“這里不存在什么宵禁,各種娛樂場所直到太陽重新升起時還照樣擠滿了人。刺桐人在自己房子的入口和庭院里都點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而那些在夜晚趕路的過路人也點著無數的燈籠以照明,因此,整個城市都在閃爍,處處都有燈光。”1271年,有一位叫雅各的意大利猶太商人冒險遠航東方,來到刺桐古城,在其著作《光明之城》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泉州。“光明之城東門附近的一大片地方,舞臺在燈籠和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一到晚上,這里有很多演員和歌手,至少有一百個劇團,每個劇團都站在自己舞臺上,劇團周圍都有一大群人,在等待著演員的臺詞和樂隊的演奏。”
中國戲曲的興盛與繁榮,是在“不易風雨寒暑,白晝通夜”的勾欄瓦肆之間開始的。所謂勾欄瓦肆,是各類藝人展示自己技能的場所。表演內容五花八門,百花齊放,日夜表演雜劇及講史、傀儡戲、影戲、雜技等節目。且不論雅各講述的記憶真實與否,南音、梨園、高甲戲等傳統藝術,至今仍在泉州廣受歡迎。
●泉州梨園戲
梨園戲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廣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地區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戲曲尤其是宋元南戲的諸多文學、演出形態,其劇本文學、音樂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國戲曲藝術長廊中,堪稱獨具一格。
七
19∶00至深夜 海鮮大排檔
泉州人的四季餐桌都離不開海鮮
漁船回港,帶來鮮活海產。
繁忙的漁港(陳曉東 攝)
泉州這個東方古港,有著傲人的最美海岸線。于是有了海風、海水以及海鮮的饋贈。
“人生若只如初見”,《木蘭詞》讀來令人感慨,保持一份本真的美好是多么難得。當國內其他過度開發的海岸以吸引游客為目的被盛名所累,泉州沿海的許多漁村猶如海岸邊的一朵朵白蓮,經歷時代的變遷、商貿的洗禮,卻始終保持著如初的美好。人們可以在潔凈的海灘上盡情地嬉戲、游泳,寧靜的燈塔始終佇立在亙古的礁石中,寵辱不驚,看云卷云舒。
漁業曾經是向海而生的泉州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如今,沿海漁村里仍不少人從事與海洋捕撈相關的工作,隨處可見漁女們席地而坐,修補著碩大的漁網,或是熟練地挖著海蠣……對于熱愛海鮮的“吃貨”們而言,泉州的確是萬里挑一的口福之地。
到碼頭選購活蹦亂跳的海鮮,是不少泉州人熱衷的消費方式之一。每當有漁船回港,碼頭的臨時魚市便火熱開張,魚攤內擺放著數十筐剛捕撈上岸還活蹦亂跳的魚蝦蟹貝,品種多樣,質量新鮮,價格也比市區的固定市場便宜了許多。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開車馳騁在江濱路或是沿海大通道上,寬敞的馬路,遼闊的天際線,總能令人忘卻一天的煩惱,直奔味蕾的天堂之地。泉州沿海通道上的海鮮大排檔星羅棋布,傍晚時分開張,通宵營業,滿足吃貨們的多種需求。尤其是每年的6月—10月,這里銷售的海鮮幾乎都是當日捕撈的新鮮貨,物美價廉,豐儉隨意。坐在海邊一邊欣賞碼頭美景,一邊與朋友“話仙”聊天,想猜拳的猜拳,想唱歌的唱歌,沒有什么比這樣的美食美景更令人愜意的晚間時刻了。
●泉州海產
泉州位于臺灣海峽西岸中段,海岸線長541千米,海域面積11360平方千米,近海漁場50.6萬公頃,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泉州的南部包括泉州灣南岸、深滬灣、圍頭灣遺跡、南安的石井港一帶,海岸線蜿蜒曲折,在海岬之間形成了深入陸地的海灣。岬灣相間,綿延不絕。大海及陸地相交的區域,孕育出無限的生機,這里是魚、蝦、貝、蟹的聚居地,是各種水禽、鳥類棲息的場所,是潮間帶各種生物生存繁衍的溫床,是大量食用甲殼類的來源地。從歷史與現實看來,種類繁多的魚類、貝類、藻類等海洋生物都與閩南人的民生與經濟息息相關,一年四季豐富的海產成為閩南人餐桌上的特色菜肴,尤其是時令海鮮,令本地人和來此旅游的饕客們食指大動。
記者手記
一座以歷史文化著稱的城市,擁有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址和依然鮮活的傳統民風。出于肆、入于邑,清明插柳、端午裹粽、冬至搓丸、新年買橘,在日復一日中守護傳統,在歲月的起落中繁衍生息,久遠的歷史在這里變得觸手尚溫。
文化源自人類的生活,而生活又反映著文化。在古城的街道巷弄之間,世風、古跡、民俗、傳統建筑等文化資產俯仰皆是,在人與人的接觸與交流中,更能深刻感受到這塊閩南古地深厚的人文底蘊。華麗的辭藻和過度張揚的言語并不適合形容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更多的風情和底蘊,藏在千年的青階石板上,藏在純樸的民間歌謠里,藏在代代相傳的民風里。所有塵封的故事,仿佛一壺香濃的鐵觀音,經歷了歷史的浸泡、情感的過濾,傾倒在光影幽幽的茶杯肌理之中,等待人們啜飲回味。
有什么比清晨聽著小巷里傳出地道的閩南語吆喝聲更讓人感覺親切的呢?有什么比夏日傍晚三五成群圍坐在榕樹下品南音、聽講古更愜意的呢?祖先留下的東西,也許不是年輕人一朝一夕就能感受到的金貴,然而敝帚自珍,在峰回路轉、喧囂沉寂的時候,最初的本真,才是想起來讓人感動的東西。
時光流逝,步履不停,無論是離開這座城,抑或安守這座城,偶駐遐想:過盡千帆,仍是愛你。(瑛瑛)
責任編輯:黃冬虹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