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泉州?世遺故事會】興建安平橋的“六功臣”

來源:泉州晚報 081321 更新: 人氣:733 關鍵詞: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又有“西橋”“安海西橋”等稱呼。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橫貫閩南沿海的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是中世紀世界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長久以來,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為民眾所稱贊,以“臥龍”“巨虹”等壯麗稱號閃耀于志書、文獻、詩賦之中。多少高官名士亦留下了與橋聯系緊密的傳奇典故。

核心提示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又有“西橋”“安海西橋”等稱呼。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橫貫閩南沿海的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是中世紀世界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長久以來,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為民眾所稱贊,以“臥龍”“巨虹”等壯麗稱號閃耀于志書、文獻、詩賦之中。多少高官名士亦留下了與橋聯系緊密的傳奇典故。

□記者 吳拏云 陳起拓 文/圖

名橋吸引海內外游客前來參觀

碑記石刻彰顯安平橋人文之盛

港海貿易繁榮促造橋愿景

安海位于晉江與南安的交界處,倚山瀕海,與南安水頭鎮隔海(溪)相望,古名“灣海”。宋時,隨著泉州對外交通貿易的逐步發達,這里船舶云集,市場繁盛,其西曰“新市”,東曰“舊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稅于此,號“石井津”,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沖,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明代編纂的《安海志》敘述古時安海一帶人民漂洋過海發展貿易的盛況稱:“宋元于今,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安海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成為交通樞紐,亦為日常貿易互通的貨物集散地,港海貿易十分繁榮:“斯時,海港千帆百舸,乘風順流,出入海門之間;渡頭風檣林立,客商云集,轉輸貨物山積,市鎮之繁榮,不亞于一大邑。”然而,在安平橋未興建之前,這里的港灣,由于海潮從石井江、東石港而來,山洪由九溪、大盈而下,匯合交流,形成鴻溝阻隔,行人過往、貨物運輸,端賴舟楫擺渡,甚為不便。每逢狂風巨浪之日,更是危險至極。南宋趙令衿《石井鎮安平橋記》稱:“瀕海之境,海道以十數,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萬安……惟石井地居其中,而溪尤大,方舟而濟者日千萬計……颶風潮波無時不至,船交水中進退不可,失勢下顛,漂墊相系,從古已然,大為民患。”

因陸路交通不便,嚴重制約安海、水頭貨物的流通交易,建造跨海橋梁連通兩地,解決“馬輿安行商旅通”的問題,以適應海內外貿易與交通發展的需要,成為當時民眾的迫切愿望。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安平橋應運而生了。

安平橋常以“臥龍”“巨虹”等壯麗稱號閃耀于志書、文獻、詩賦之中。

興修跨海大橋的“六功臣”

說到安平橋興建的“功臣”,有六個人不能不提,即祖派、黃護、智淵、趙令衿、黃逸和惠勝,如果離開了他們的貢獻,可能如今我們也就見不到安平橋屹立的雄姿了。

《安海志》援引《清源舊志》稱:“宋紹興八年戊午(1138年),僧祖派始為石橋,鎮人黃護與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功將半,派與護歿,起十四載未竟。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太守趙公令衿卒成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廣一丈四尺,疏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為記,榜曰‘安平橋’。”《八閩通志》載:“安平橋在石井鎮,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議為石橋,鎮人黃護及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由此可知,最早是僧人祖派提議建造安平石橋的。他的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安平鎮的富商黃護和僧人智淵的擁護。黃護和智淵二人率先各捐錢萬緡,倡建安平橋,同時向周圍群眾募捐籌集建橋資金,而后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橋。

祖派,南宋紹興年間僧人,生卒不詳,時人稱之“慈惠禪師”。據《枯崖漫錄》和《閩書》載,祖派為泉州人,在開元羅漢寺落發為僧,后為承天寺的僧人。祖派還是一位水利專家,紹興六年(1136年),他曾受晉江縣令洪元英之委托重建晉江湮浦埭。清道光《晉江縣志·卷之八·輿地志·水利志》載:“紹興六年,邑人李密、李國表,復請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體柔領其事,凡三年而成。時守劉子羽聞于朝,錫洪元英章服,祖派賜號慈惠大師。民為洪立祠,以祖派、體柔從祀。州人王瑀為記。”也正是因為祖派有修繕水利工程的經驗,故而黃護和智淵愿意跟隨他建造安平橋。

興建安平橋的消息傳開,晉、南兩地民眾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一股強大的造橋力量。黃護不僅捐錢,還親自參與監理建橋,操勞多年。可惜的是,在當時建一座像安平橋這樣的石橋,是個浩大工程。紛繁蕪雜的事宜耗盡了祖派、黃護的精力,他們竟沒來得及等到橋梁竣工,便相繼辭世了。

祖派和黃護的過早去世,使得安平橋建設工程注定要成為一場“接力賽”。該橋在建造了近14年后,仍未落成。不過這一狀況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是年,趙宋宗子趙令衿出任泉州知州,他應士民之請,與新興化縣令黃逸(黃護之子)、僧人惠勝再度籌集資金,續建安平橋。

橋上中亭前立有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執長劍,形態威武。

據文獻記載,趙令衿一向是位敢說敢做、不怕事之人。靖康初(1126年)他在任軍器少監時,就曾因直陳見解而觸怒皇帝被革職;復官后,在堅持抗金主張的張浚被罷官時,他又挺身而出“硬剛”朝廷,疏求挽留張浚,再遭罷官;第二次復官后,趙令衿先至德安府當通判,而后才到泉州出任知州。有這么一位敢擔當的“血性”官員主政泉州并續建安平橋,可以說是泉州人的福氣,也是安平橋的運氣。

黃逸,字德后,是黃護之子。他在南宋紹興年間為興化知縣,為政“根于至誠,尤崇尚學校,建議道堂”,是位“有賢名”的好官。安平橋建造未半,祖派與黃護便相繼離世,這對建橋民眾的士氣打擊頗大。所幸經郡守趙令衿援促,黃逸秉承父志,再度倡修安平橋,為安平橋的完工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了趙令衿的主持、黃逸的倡建及董事,尚需一位“高級工程師”來負責安平橋的具體設計與建造,這項任務就落到了僧人惠勝的肩上。歷史文獻對于僧人惠勝的記載稀少,但此人在紹興六年(1136年)就已嶄露頭角了。那一年,時任泉州知州的劉子羽策劃重修州學。眾所周知,古時州學乃州郡官辦教育的主體,修建州學非同小可。劉子羽不敢大意,故“命浮屠惠勝等掌之”(《泉州重建州學記》),即令僧人惠勝等負責重修具體事宜。這次州學重修按左學右廟建制,增高舊基二尺余,在今址建成大成殿,殿前置東西兩廡,殿東建明倫堂,殿后為議道堂。明倫堂前為東西十二齋,“御書有閣,祭器有庫,祠房燕亭賓次庖廩之屬,一新輪奐”。同時疏浚由東南方流經學宮的南溪支流,“濬青草池,內潮汐于橋之下”,使學宮見山傍水,“江山增麗,亙古無前”。能把州學重修至“亙古無前”的地步,足見惠勝對于承建工程得心應手。也正因此,趙令衿在續修安平橋時,才會想到要請惠勝再度出山相助。

果不其然,有了趙令衿、黃逸、惠勝等人合力修建,安平橋終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建成后的安平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其廣一丈有六尺,疏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欄楯為周防,繩直砥平,左右若一,隱然玉路,儼然金堤,雄麗堅密,工侔鬼神”。通橋之后,險惡的海灣渡口變成坦途,與泉州內陸腹地緊密相連,可謂四通八達,為安海港運輸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吸引更多商船通過安平橋將貨物運輸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廣州等。

趙令衿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眾擁戴,以芳名載入青史。而黃護、黃逸父子接力修橋同樣成為民間說不完的故事。為緬懷黃護的德善事跡,南宋朝廷曾追贈其為“晉江縣尉”,淳祐十年(1250年)泉州知州韓識在編纂《清源新志》時記述黃護事跡時稱:“為不沒人善,乃記其名,以垂不朽”。安海桐林古稱“呂林”,現今居住于此的黃氏族群即尊黃護為開基一世祖,桐林黃氏家廟內迄今收藏著黃護、黃逸父子畫像。

“白塔”系安平橋的附屬建筑

碑記石刻載述名人淵源

安平橋上迄今保存著眾多的碑記、石刻,上面詳細記載著建橋歷史和歷代修葺等方面的史實。在安平橋中亭周圍的十三方古代重修碑記中,最早的是明天順三年(1459年),最晚的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但根據記載,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橋成之時,泉州知州趙令衿就為安平橋落成撰寫一方碑文《石井鎮安平橋記》,記述建橋經過并描繪橋梁之雄偉外觀。惜原碑早廢,碑文尚見載于《安海志》中。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橋上超然亭重建,晉江人張廷芳為之撰《重建超然亭碑記》,該碑亦已佚失。

根據碑記石刻的載述,由明至清,安平橋共有15次重修,其中比較重要的修繕有七次。據陳弘《重修安平橋記》云,明時“逮傾圮,而當南涯溪潮之處毀斷尤甚……乃天順改元,北涯耆民安□國廣募緣,人咸樂輸,遂先新水心亭,次及橋道。自北涯起,傾者砌,斷者續,因復建亭于其上。是歲十月興工,越三年八月而訖,橋亭次第一新。”明朝天順三年(1459年)的重修應是安平橋落成以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

據碑刻、文獻記載,明清著名的將軍鄭芝龍、施瑯、藍理等也參與過安平橋修繕。《水心亭記》碑為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立,碑首篆刻“水心亭記”四字,碑文記載崇禎十年(1637年),時任潮漳副總兵右都督的鄭芝龍獎倡重修水心亭之事。今碑立于安平橋中亭;《施瑯捐修安平西橋碑記》碑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立,碑中記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平臺凱旋,捐俸修造安平橋、順濟橋和浮橋的史實。今碑立于鯉城浮橋橋畔的接官亭之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陸路提督藍理筑西埭,以海土填安平橋水心亭兩旁,蓋屋168間,建了一座長里許的街市。后藍理被罷職,中亭街市遭毀。

修橋自古以來被民眾視為善業,亦是德舉。有意思的是,清代官員徐汝瀾在出知晉江時,曾修繕晉江舊鋪橋、惠濟橋兩座古橋,后來他又兩度參與重修安平橋。在這期間,他也官運亨通,由晉江知縣一職,擢升為臺灣知府,再升至泉州知府,實現官場完美“三級跳”。《重修安平橋記》碑今在安平橋中亭,碑文由時升臺灣知府的徐汝瀾親撰,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立。碑文細述了徐汝瀾捐俸議修安平橋,紳士耆老踴躍參與,于清嘉慶十二年六月至隔年九月修繕了安平橋的過程。與該碑并立的還有一塊《萬古流芳》碑,記載此次重修安平橋士民捐資之芳名錄,碑上那一行行捐資修橋的芳名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官宦、商賈、寺僧等,甚至還有鐫以商號的;在中亭另有一方《重修安平橋記》碑,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立,為泉州知府徐汝瀾撰。碑額浮雕雙龍護牌,牌中豎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記述清嘉慶二十年徐汝瀾知郡事再至泉州,得知安平橋橋圮后捐俸倡議重修,修橋工程于嘉慶二十一年夏仲告竣。徐汝瀾修橋不僅為地方建設作出貢獻,也為他贏得了士民的贊譽,同時積攢下良好的官聲,可謂一舉多得。后來,民眾還為徐汝瀾建長生祠于晉江龍山寺東。

“望高樓”“金湯永固”石刻,是清代里人黃章烈所題。

除了碑刻外,不少石刻也與名人息息相關。在安平橋橋西牌樓旁,南宋紹興年間原立有左迪功郎、南安縣尉陳大方篆書的“安平橋”三字,今該碑石僅存“橋”字。殘高1.42米,寬1.25米。陳大方為福建長樂縣岱邊村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后來官至新安教授、高州教授,是位學識淵博之人。橋西牌樓的東面,今有“水國安瀾”石匾。據說此匾為南安知縣盛本所書,清嘉慶戊辰年(1808年)立,古時匾位于西牌樓的西面,2010年才被移至東面。盛本是浙江慈溪人,工書法,遺墨流傳,人皆寶之。光緒《慈溪縣志》稱其“工隸草,尤善擘窠書”。橋東段牌樓東面上有“望高樓”“金湯永固”石刻,是清代同治甲子年(1864年)里人黃章烈所題。背面有“寰海鏡清”四個大字石刻,為“合鎮公立”。安平橋中亭廟前石柱之上,有楷書陰刻楹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這是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安海金墩人黃恩承刻立的。而最西側的另一根橋亭石柱上刻著“公定界止糴貨諸人越界者罰戲一臺”,此石刻乃是當時商業交易的規約,也反映了安海一定自古商業繁盛。亭前兩側各立有兩尊高1.6米左右的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執長劍,形態威武,風格古樸。

安平橋頭接近安海三里街處,矗立著一座高20.5米的五層六角、磚石仿木空心樓閣式的鎮塔。這塔原名“瑞光塔”,俗稱“白塔”,系安平橋建成之年,鄉人以造橋余資建造,為安平橋的附屬建筑。其基石用雕琢圖紋的花崗石筑成,塔身共五層矗立,六角飛檐,外形仿木構樓閣,皆以白灰粉飾;內有沿塔心盤旋而上的階梯,可通塔頂葫蘆剎。古樸雄渾,氣勢非凡,遂成船舶近岸航行和出入港灣的航標。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柱國太傅、禮部尚書、晉江安平人黃汝良倡議修塔,并將“瑞光塔”更名為“文明塔”。

1938年,弘一法師由漳州經同安梵天寺走過安平橋來到安海,就駐錫五里橋上的水心亭澄渟院,達一個月之久。在水心亭澄渟院期間,弘一法師書寫條幅數百廣結善緣。他將自己的居室親題命名為“澄渟院”,并撰下“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等楹聯。弘一法師多次應邀在金厝祠堂向安海民眾講佛經,后輯為《安海法音錄》一卷,傳為佳話。

安平金墩黃氏家廟

明代橋上爆發抗倭血戰

安海鎮南濱海金墩碼頭至白塔以東一帶古稱“永安莊”,是安平金墩黃氏的發祥地。黃氏安平金墩派始祖為元隱士黃松,他元末因戰亂避居泉州郡城熙春鋪。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黃松之子黃良輔,由泉州遷居安平“永安莊”。經過族人的拼搏拓展,安平金墩黃氏逐漸繁衍昌盛,基業穩固,成為安海望族。而今說起安平金墩黃氏,一場發生于安平橋上的抗倭血戰,更是不可不提。

據《晉江縣志》載,明嘉靖年間泉州地域內有倭寇數支,賊眾萬計,有些長期屯扎在英林、潘徑、泗州、石菌沿海等地,對安平鎮虎視眈眈,先后8次攻入鎮里燒殺搶掠。其時,安平城沒有駐鎮官兵戍守,每次倭寇來犯,百姓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官府無能為力。安平金墩黃氏族人對倭寇深惡痛絕,在族人黃仰、黃中色等志士的統率下,安平金墩黃氏族人毅然組建“江夏黃家軍”抗倭保安平,偕安平百姓與倭賊作長期殊死斗爭。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端午節,在安平橋上曾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抗倭保城戰。這一天抗倭義勇子弟們返家過節,而倭賊趁機來襲。正在過節的鄉民忽聞倭賊前來圍攻安平城,驚恐不已,一時場面大亂,鄉民爭相從南門(現水心亭)跑上安平橋西奔,殊不知倭賊船只正在安平橋海港,誤上安平橋的難民被數以百計全副武裝的倭寇追殺。危急之時,黃仰召集黃氏族丁數十人奔安平橋頭拒敵,經過幾個時辰的搏斗,斬殺倭首十余級,賊終敗退,安平城得以保全。然而失敗的倭寇賊心不死,又調動盤踞在海上的三千賊寇發起瘋狂進攻,面對寡不敵眾的情況,有人勸黃仰先避其鋒芒,退守城內。黃仰慨然說道:“逃,匹夫也。以一身活萬人,丈夫責也。縱不敵而死,亦王事之忠。忠,我素志也;得死所矣,夫復何恨哉。”遂率從弟廷英以及族丁在安平橋頭與倭賊血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壯烈犧牲。黃仰等義士雖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卻保護了數千百姓的生命和安平城的安全。

在黃仰犧牲后,其子黃回清繼承父志扛起抗倭大旗協守城池,隊伍不斷壯大。《安海志》義勇篇寫道:“是時賊誓憑凌,安平城草創,稚堞城櫓器械無一足恃,眾欲棄之。回青獨與叔父伯善終營守御,部勤義勇子弟,晝夜登陴,身親矢石,多具糗醪以餉入保者。有惡少謀翻城應賊,偵治其狀,白晝伯善偕鎮弁格捕示賊,賊氣沮解去,城賴以完。”后來,黃回清又奉泉州知府熊汝達之令轉戰晉北洛陽一帶,率鄉兵敗倭于洛陽橋畔,設計生擒倭首“蹩腳番”,繼又在磁灶大破賊人,嚇得倭寇喪膽不敢再犯。

黃仰抗倭犧牲后,明廷曾下旨為其旌表義烈,欽贈州同知,封承務郎,崇祀泉郡忠義祠。安平橋上的抗倭義舉可歌可泣,是古代抗倭史上絢麗的一筆,這段抗倭傳奇也將永為后人傳頌。

橋東段牌樓有點像關守

高官大賢旅游打卡吟詩

安平橋是久負盛名的古代跨海石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其不僅工程宏偉艱巨,而且結構新穎,堪稱當時的奇觀,為我國、為世界橋梁工程技術,奉獻出了輝煌的成就。也正因此,它成了歷朝歷代官宦、名士旅游“打call”的“朝圣地”,吟詠安平橋的詩賦聯文更是冉冉輕似秋煙,縹緲于數百年的時光之中。

作為安平橋的主持建造者,趙令衿早有《詠安平橋》詩一首:“維泉大海瀕厥封,余波匯浸千里同。石井兩間道所從,坐令往來劃西東。怒濤上潮纊天風,舟航下顛一瞬中。孰銳為力救厥兇,偉哉能事有南公。伐石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麗且雄。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檻橫欄翔虛空。馬輿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帶海若宮。震驚蛟鼉駭魚龍,圖維其事竟有終。我今時成則罔功,刻詩涯涘紹無窮。”其中那一句“馬輿安行商旅通”已將當時安平橋的作用寫得明明白白。

南宋朝散大夫、理學家呂大奎被名儒邱葵譽為“泉南名賢,紫陽高弟。造詣既深,踐履復至”,著名政治家文天祥更是在呂大奎抗元殉難后,為其題字“朱后文先”,呂大奎在中國理學研究上的成就之高可見一斑。呂大奎也曾作《過安平渡》一詩曰:“此日江山倍有情,怒濤萬頃一書生。丹誠欲挽東流水,古渡安平恨不勝。”似乎想要道盡無力挽救大宋江山的悲哀怨恨之情。

明代安海人、衢州府同知黃伯善是位“天資粹美、學力高邁”之人,曾著有《菊山文集》,其詩學擅一時之宗派。安平橋與安平東橋都建于南宋,以“雙橋跨海”的景觀成為安平八景之一。黃伯善曾作《雙橋跨海》描繪此景曰:“王孫驅石作天津,烏鵲黿鼉語不真。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塵。縱然題柱非吾事,豈必濟川盡古人?天意欲教金鎖斷,為歌松柏訴江神。”其中的“潮落潮生皆逆旅”也成為一時名言。另有一首《西橋水心亭》,則是黃伯善歌詠安平橋水心亭麗景的詩賦。

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晉江人何喬遠亦留有《秋日安平八詠 其四》曰:“西橋五里海門遙,小閣觀音壓岸腰。陡見蓮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來描寫秋日的安平橋風光。

清代道光年間的貢生施鈺,后來曾任臺灣彰化鹽課大使,著有《石房樵唱》四卷。他也有《安平懷古》詩篇:“往事低徊慨正深,興修義舉紀南潯。月斜老寺惟鐘磬,風遞環溪自古今。故苑鶯花羈客夢,荒碑蘋藻孑民心。夕陽遙下西橋外,聽盡啼鴉雜暮砧。”則呈現安平橋另一番景象。

到了近現代,安平橋上同樣名人紛至沓來。1920年,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受孫中山之托,到閩南召陳炯明回粵討伐桂系軍閥,路過安海時填了一首《黃金縷·抵安海感賦》,全詞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五里長橋橫斷浦,不度返鄉,只度離鄉去。剩得山花憐少婦,上來椎髻圍如故。冉冉斜陽原上暮,罌粟凄迷,道是黃金縷。彩旆紅旗招展處,幾人涕淚悲禾黍。”抒發了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1962年,中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到安海考察鄭成功史跡,并參觀安平橋,曾親筆題寫《詠五里橋》七言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縱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臺詩意誰能識?開辟荊榛第一條。”借“詠五里橋”來歌頌鄭成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責任編輯:黃冬虹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