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德化窯址(屈斗宮窯址、尾林—內坂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之一,一并列入遺產名錄,成為首次瓷窯類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再添世界級金字招牌。
屈斗宮窯址于1998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為世人所知,而尾林—內坂窯址藏在深閨于2020年始發掘,鮮有人聞。那么,尾林-內坂窯址挖掘得怎么樣了,神秘面紗下的她長著什么樣的容顏?
觸摸一段舊瓷光
過中國茶具城,左拐下行,臨上寮溪,尾林—內坂窯址到了。
一條狹長的作業帶從溪邊沿山脊向山上延伸,一眼望不到頭。十多位考古人員和工人分成幾撥在不同探方里揮鋤舞鏟,陽光從他們頭頂十來米高的樹冠間泄露下來,照射在萬千白瓷碎片之上,地表一時光影斑駁。
這里是尾林—內坂窯址的尾林區1號窯址考古發掘現場。
考古隊員陳麗芳介紹,2020年3月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進駐尾林—內坂窯址局部發掘;尾林窯是在1955年調查發現的;早些年北大考古系教授權奎山曾想申請對尾林窯考古挖掘……說到德化古窯址考古挖掘的往事,她如數家珍。
我們隨著陳麗芳的腳步,從山腳往山上爬去。去掉了地表雜蕪的作業帶像黃色的臥龍向山上延伸,一路上裸露著碎瓷、匣缽、墊圈、窯磚、瓷模等碎片,似龍的鱗片,每一腳下去都是鏗鏘的聲響。
“這105.75米的作業區底下埋著好幾條窯,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陳麗芳說。腳下的瓷片已近千年的歷史,每一腳下去的回響業已穿越好幾個朝代?
一路上見到,已經清理出的五六個探方,有好幾處是窯體殘留,另有一個是堆積層探坑。“此次對這個古窯址的考古是局部發掘,時機成熟,我們將再進行整體挖掘。從目前400平方米的局部發掘來看,收獲也是很大的……”陳麗芳介紹道。
站在一片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觸摸著火焰灼燒過的土地,觸摸著那段恍惚而又真切的舊時光,我不禁感慨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著山城人民有關土火交融的無限智慧。
這里是一部德化古窯爐的發展史。透過一個探方,這一片狹長的土地上埋著四條古窯爐,有龍窯、分室龍窯、階級窯、橫室階級窯。每一種窯體的變革都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代表著山城人民對陶瓷技藝的極致追求。這片只有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疊加了四條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窯爐,可謂濃縮了整部德化人民瓷燒的歷史。
這里可謂德化古陶瓷鼎盛期的博物館。有青白瓷、白瓷、青花瓷等諸多瓷種;品種更是繁多,瓶、壺、罐、碗、盤、尊、粉盒等日用器物,甚至佛像、動物等泥塑作品。從宋元的青白瓷,到明代白瓷,再到清代青花瓷,德化窯漫長的時間鏈條在這里得以環環相扣,就像翻開一本以時間為序的陶瓷史,一幀幀生動的圖片,令人眼界大開。
這里似乎是一座德化窯陶瓷藝術的百花園。白是這里的根本,即使是在宋代,雖說是青白瓷,那通透的白、無瑕的白、浸潤的白,像對純潔愛情的矢志不移,尾林窯的瓷片訴說著山城手藝人對泥土的潔癖。所到之處,不經意我們就會踩上有紋理的瓷片,有蓮瓣、有云雷、有卷草……這是一個生動的自然世界,也是一部生動的藝術畫卷。“天啟”“林書”“月記”……這些書寫著字跡的瓷片,唱響了那個年代手藝人有我的開始,是手藝人個人的覺醒,也是德化窯陶瓷藝術精品的集中奉獻,更是山城人民對陶瓷從不妄自菲薄的戰歌。
尾林窯址。鄭永集 攝
這一片瓷光斑駁的土地,一眼就可望穿千年。
這片土地,如果不是被考古人的鏟子、鋤頭、刷子等工具所驚醒,這里的一切——輝煌與美好都將埋在深林茂草里,就像山腳下上寮溪似地不知年月悄然東流,裹挾著不可言說的悠悠往事。
遙望宋元那片海
上寮溪,從龍潯高陽而下,經三班蔡徑,抵上寮,徑流并不大,放在大江大河的面前,只能稱為山澗細流。對于這條小溪流,在尾林窯考古現場當民工的老鄭再熟悉不過了。
“你別看它水流不大,帶動一擔兩頭的水碓剛剛好。我十四歲開始看水碓,就在對面的橋頭那邊。”老鄭家住三班鎮三班村,年近七旬。
當時的水碓是村集體的,每一年抽一次簽,由一戶人家專門管理,主要負責給城關國營瓷廠供應瓷泥。十四歲那年,他就幫父親打打下手,把瓷土放入石臼打碎,把打碎的瓷土取出,放入水池淘洗,最終沉淀成細膩的瓷泥運往瓷廠。
“后來,我還到觀音岐挑過瓷土,每一擔就是一兩百斤。”老人自豪地說。瓷土,即高嶺土,當然,觀音岐上還有制作釉水少不了的長石。觀音岐與尾林在同一條山嶺上,距此只有一兩公里路遠。
沿上寮溪邊的小路,一條從荒草叢新辟出的小路順流而下,聽老人說,以前沿溪的路繁忙著呢,夜間常有執火把的人來來往往,或挑瓷土,或看水碓,近二三十年才荒得沒了人煙。
“這個是陂,引水到車碓那邊的,這條溪下去兩岸不下二三十座。”老鄭介紹說,溪中不時有一些大石頭將水流截斷,攔水成陂,再把水流引到水渠,利用水的沖力轉動水車,水車帶動了水碓。在距尾林-內坂窯遺址的尾林區1號窯遺址百來米的水邊,有一個水碓遺存——老式瓷土加工區。當年,這里曾經是日夜不歇的流水嘩啦,水碓起落,哐當聲雷動。
這片以瓷為生的土地,貫穿了山城人民辛勞和對陶瓷的骨子里的熱愛,我們要感謝上天對德化的眷顧:觀音岐等山脈蘊藏著高品質的高嶺土,尾林、內坂,乃至戴云山脈蓄積著豐富的木柴,讓龍窯靜臥在山坡吞云吐霧,還有嘩嘩的流水拉動水碓,打得動瓷土瓷石。
瓷土加工區對面不遠處就是尾林—內坂窯遺址的內坂窯片區3號窯遺址,它就藏身于一條幽僻的小山坳里。
走進山坳,同很多老窯址一樣,它的四周散落著瓷片與窯具,輕輕地挪個腳步都會有瓷片的脆響。如果一定要說出有何不同的話,那么這里的瓷片都是白瓷片,不摻雜其他顏色。德化境內分布著200多處古窯址,其中以清代居多,且以青花瓷為主。細心的你,可以手執一片白瓷,仰對著天空,穿過樹間的光斑便可目睹白瓷片似嬰兒的肌膚、像天鵝絨般可愛。在傳統的觀念里,宋元時期德化窯生產的是青白瓷,然而因德化瓷土的軟糯,德化的青白瓷早早就接近白瓷的質地。
內坂窯址。鄭永集 攝
從三四處局部發掘的考古現場發現,這是一條依山而建的龍窯,地上的窯身早已坍塌頹敗,土層燃燒過的焦黃,幸運的是還有部分窯壁和窯拱歷經數百年保留了下來,它為我們研究古代窯爐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物證。
“這里的窯汗是白色的。”我偶然間發現。窯汗,也有人稱之為窯淚,是指窯磚在火的煅燒下析出的結晶體,像凝固的油脂一樣,多數的窯汗像炭火一樣呈灰黃色。而這里卻是如此地不一般。莫非是長久地燒制白瓷,窯爐充塞著白瓷的氣氛把窯壁都暈染成白色?這要歷經多少年的烈火烤炙與熏陶才能變成如此潔白模樣?
地上的碎瓷片,也同尾林窯一樣,散落的陶瓷碎片輕易就能一一辨識,除精美的日常家用器物,這里曾生產眾多外銷瓷。教眾凈手用的軍持,壺嘴較直壺更為硬挺;“馬可波羅瓶”分成底、身、口,三截分開壓模,再拼接而成;青白釉大盆在南中海一帶很受歡迎,盆內的刻花很是精美……
國家文物局的宋新潮說:在南海一號沉船上發現的瓷器很多就來自德化窯。是的,南海一號出水的德化窯每一件文物,在這里都可以找到一一印證。
在這里,我們仿佛遙望到宋元那片海。
然而,我們并不能僅停留在那片海上。這一帶的古窯址逐水而順流下,分布于上寮溪兩岸的山嶺上,從宋元時期的窯址,到明清時期,再到國民及解放后八九十年代,涵蓋宋元時期的青白瓷、明代白瓷、清代青花瓷、國民加彩瓷、解放后的西洋小工藝瓷。
出土的古瓷片。連江水 攝
上寮溪兩岸幾乎濃縮了三班人制瓷的漫長歷史。三班的陶瓷,從這里出發,爬山涉水,最終奔赴大海,遠游異國他鄉。當然,如果我們目光再放遠些,在三班,還有遼田尖原始青瓷古窯址,四通八達的瓷幫古道……
其實,何止是三班,戴云山下的土地上,一座座藏身深山密林的古窯,無不訴說著德化人民因瓷而披荊斬棘、奔赴大海的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