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 | 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來源:文旅之聲 061821 更新: 人氣:1050 關鍵詞:

打造黨性教育教學基地,探索創新共建共享模式, 培育特色產業——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地處閩浙邊界大山深處的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20世紀80年代曾是一個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200元。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先后三次跋山涉水,深入下黨鄉訪貧問苦、現場辦公,開啟了下黨鄉擺脫貧困的歷史征程。30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牽掛下黨鄉鄉親們的脫貧致富情況。2019年8月4日,在得知下黨鄉脫貧后,總書記飽含深情給鄉親們回信,勉勵鄉親們要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壽寧縣始終牢記總書記當年到下黨調研時“要更新觀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點,把腳步邁得更扎實一些”殷切囑托,以講好“下黨故事”為主線,大力發展“清新福建、難忘下黨”主題鄉村游,致力于打造黨性教育學習小鎮,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助力脫貧、促進鄉村振興的道路,成為引領壽寧縣全域旅游發展、加快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下黨村先后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福建省四星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等。

以承接黨校培訓為突破口,打造黨性教育教學基地

下黨是習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的“策源地”,留下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四下基層”等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是學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最深刻、生動的教材。2015年,下黨鄉作為省委黨校黨性教育教學基地正式授牌,2016年作為全省3個黨性教育教學基地之一正式寫入省委文件。當地以承接省、市委黨校學員入駐培訓為突破口,以講好“下黨故事”為主線,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九到壽寧三進下黨”好作風,致力于打造黨的作風建設的展示基地、群眾路線的教育基地、擺脫貧困的實踐基地。設計一套教學培訓模式。近年來,下黨將現場教學、情景教學、體驗教學和理論提升有機結合,精心設計了“五位一體”下黨黨性教育教學模式,即重走一段路、重溫一段歷史、上好一堂黨課、舉辦一個儀式、夜談一次心得。通過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滿足了各級黨校學員的學習需求。2016年以來,下黨鄉已累計承接廳級、處級、科級和各類黨組織培訓班64420人次。

下黨夜景

打造一條特色教學環線。通過匯編《難忘下黨》《講好下黨故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黨性教育教材、串聯習近平總書記“九到壽寧三進下黨”足跡,開展退休干部講故  事、領導干部講形勢、鄉賢村老講變化“三講”活動,讓學員實地感受人民領袖崇高的政  治品格和深厚的為民情懷,切身感受“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完善一批旅游基礎配套。整合縣委黨校、下黨鄉、退休干部等力量,組織專業運營機構,專門負責黨性教育教學培訓、住宿、講解、導游等服務。與福建省旅投集團開展合作,先后投入3億多元,實施推進“難忘下黨”系列旅游項目,先后建成了難忘下黨學習基地、滴水穿石文化公園、游客服務中心、鸞峰橋文化公園等配套設施,下黨黨性教育教學基地的內涵和層次不斷完善提升,學員入駐培訓承載力不斷增強。

以旅游扶貧為主抓手,探索創新共建共享模式

隨著下黨鄉知名度不斷提升,受眾面越來越廣,還吸引了眾多知名人士、學者、團體慕名前來參觀考察學習,重走黨群連心路,參觀“難忘下黨”主題館、鸞峰橋、古村落等,開啟滌蕩心靈的“補鈣之旅”“精神之旅”。當地搶抓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支持下黨發展的契機,積極探索創新共建共享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擺脫貧困。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504人全部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86元增長至2019年的14777元,增長了70多倍。

“定制茶園”闖出富民新路。創新“只賣茶園不賣茶”模式,策劃實施了全國第一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將一家一戶的零散茶園進行整合,以“每畝茶園年租金2萬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動員企業或企業家認購茶園,并借助互聯網技術,建立從茶園到“茶杯”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定制茶園”模式得到寧德時代(500 畝)、上汽集團、青拓集團、江蘇萬順、建工集團、三祥新材等大企業以及許多機關事業單位傾情支持,目前定制面積達1060多畝,茶農年均可增收4000元,全鄉10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可增收10萬元以上。該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精準扶貧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成為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內容之一。

“下鄉的味道”引領消費扶貧。一碗綠豆湯、一杯草藥茶,是習近平總書記下黨之行異常難忘的“下鄉的味道”。當地從講好品牌故事入手,注冊了“下鄉的味道”品牌商標并得到國家商標總局授權,作為農產品和旅游服務的公共品牌。引導社會力量到鄉下消費扶貧,進一步暢通了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得到了省國資系統、國網電力、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大企業的傾情支持。近年來累計銷售“下鄉的味道”農產品8000多萬元,其中下黨村1000多萬元,村財增收了40多萬元。“下鄉的味道”項目先后入選“2018 年網絡扶貧優秀案例”“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

“我的一畝葡萄園”筑牢兜底防線。針對無勞動能力、因災、因病等重點貧困戶,由政府出資向葡萄專業合作社購買葡萄園,合作社負責管理與銷售,收益一部分用于向貧困戶發放固定分紅,一部分支付合作社運營管理費用,17戶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我有一畝葡萄園”模式實現穩定增收。

培育特色產業,打響“難忘下黨”品牌

“一支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近年來,下黨在打造黨性教育學習小鎮,帶動  旅游人氣的同時,還積極促進周邊產業融合發展。

下黨邀請專業團隊,高標準編制《下黨紅色旅游景區總體規劃》,加大對干部培訓與紅色旅游資源的挖掘、保護和整合,著力打造以“清新福建、難忘下黨”為品牌的主題鄉   村游。2019 年累計接待各地游客 18.3 萬人次。

“一村一品”培育特色產業。下黨山清水秀,生態優勢得天獨厚,孕育的農產品自帶天然、生態、質樸的品質標簽,深受游客喜愛。下黨鄉以“下鄉的味道”為品牌,農旅結合、茶旅融合,因村制訂特色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 引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累計發展特色產業13600多畝。全鄉10個村除茶葉之外,還重點扶持發展了紅心獼猴桃、錐栗、軟籽石榴、葡萄、油茶、高山蔬菜、畜禽養殖等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一村一品”。如今,到下黨的旅客和學員,不僅可以接受黨性教育,還可以體驗農事活動和采摘樂趣,帶走下黨原生態的農特產品。

“一村一韻”發展鄉村旅游。按照保護優先,修舊如舊,以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為契機,委托省住建廳編制《下黨村傳統村落保護性修復規劃》,對明清時期古民居和鸞峰橋進行保護性修復和開發,積極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民房立面改造、古道修復、“百村千樹”綠化、人居環境整治等,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還打造了下黨  學習小鎮—夢龍天池—西浦等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帶動了周邊產業融合發展。

“一村一特”引導旅游業態。制定《下黨紅色旅游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引進旅游新業態專業團隊,加快旅游創意設計和塑造,扶持引導一批經營餐飲、美食茶點、工藝品、伴手禮等旅游新業態主體,培育了“下鄉的味道”一條街、特色民宿、特色文創商品  等體驗式業態,發展農家樂8家、民宿10多家,吸引了300多名青年人返鄉創業。

隨著下黨學習小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下黨的故事”越來越生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下黨的魅力將更加凸顯,下黨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專家評語

“清新福建,難忘下黨”,從講好品牌故事入手, 以“五位一體”“三講活動”“重走黨群連心路”等教學模式打造黨性教育學習小鎮,以“一村一品”培育特色產業,用“一村一韻”發展鄉村旅游,讓“一村一特”引導旅游業態,用“扶貧定制茶園”“我有一畝葡萄園”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注冊“下鄉的味道”公共品牌引領消費扶貧,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助力脫貧、促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巡視員 邢濟萍)

編輯:宋雨秋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