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鐵擔當”行銷海絲

來源:泉州網 060521 更新: 人氣:531 關鍵詞: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保存了能夠呈現完整的冶鐵生產體系和環境關系的珍貴物證,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我的名片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地處泉州西北山區腹地的五閬山余脈、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里,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出口商品生產的代表性遺產要素。該遺址保存了能夠呈現完整的冶鐵生產體系和環境關系的珍貴物證,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泉州網6月3日訊(記者 陳林森/文陳小陽/圖)“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仙李白于《秋浦歌十七首》中描繪的冶煉場景,在宋元時期的泉州依然炙熱。走進遠離塵囂的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思緒便回到千年前熊熊的火爐旁。一撥又一撥鐵匠忙前忙后,火星四濺飛躥,由此冶煉而出的鐵條、鐵塊等鐵器胚件源源不斷送出山外,從泉州揚帆起航,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遠販蕃國”,成為沿線老百姓的“搶手貨”。

斗轉星移,在歷史長河中沉寂許久的下草埔冶鐵遺址如今揭開層層面紗,向世人訴說著泉州冶鐵手工業的興盛繁華。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藏在深山人未識 苦苦尋覓終得見

冶鐵業在泉州早已有之。明萬歷《泉州府志》記載,北宋開寶中(968—975年),泉州設置礦冶場務201處,開征鐵銀課。泉州產鐵之場,北宋盛時有15場,南宋后期仍存5場,較著者,如永春倚洋(今湖洋)、安溪青陽(今青洋)。宋人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則記載道:“慶歷五年(1045年),青陽鐵冶大發,即置鐵務于泉州。”由此可見,安溪青陽鐵場的地位舉足輕重。

事實上,宋元時期的冶鐵場在安溪縣遍地開花。“早在1985年,青陽冶鐵遺址就被列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青陽鐵場所在的尚卿鄉,湖頭、長卿、祥華、劍斗、福田、感德等鄉鎮也有冶鐵遺存共20余處。”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如數家珍。不過,談及下草埔冶鐵遺址的發現,易曙峰卻道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2019年的夏天,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統籌下,市申遺辦、市文物局組織泉州海交館、泉州博物館等專業人員,于2019年7月起開展全市調查摸底、歷史文獻梳理和現狀分析對比,8月確定安溪為重點,并與安溪縣委縣政府組建市縣聯合調查隊,組織專家、文博工作者、鄉鎮工作人員、村民等持續開展冶煉遺址調查,易曙峰就是其中一員。他們的調查足跡遍及已知的冶鐵遺存點,并對大多數遺存點再三踏勘,卻遲遲未能尋見冶煉遺存豐富且符合相關要求的遺址。9月的一天,依然執著奔走的市縣聯合調查隊在尚卿鄉青洋村永安堂歇腳,一名年近八旬的老者正在祠堂外曬稻谷。“老人家,聽說古時候我們這附近煉鐵特別興盛,您可知主要在什么位置?”易曙峰與老者閑聊起來。老者雖未親眼所見,但曾聽聞祖輩說在村南的一處山坡上煉得特別熱鬧,“那邊的地現在都種不了莊稼。”聯合調查組當即決定,進一步走訪村中老人,按老人說的區域重點踏勘,最終找到老者口中的“那邊”,即是下草埔。

數日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應邀來到下草埔。現場地表的一塊大爐渣,引起沈睿文的特別關注。“這是一塊清晰可見熔融、滴落紋理的冶煉排出渣,意味著這里曾有較大規模的冶鐵活動。”面對這里的礦坑、山形地勢、植被及余氏族譜有關祖厝的記載,沈睿文對下草埔的冶煉遺存有了初步估計,經分析比對泉州境內的其他冶鐵遺址現狀,與市申遺辦形成一致意見,共同向國家文物局力薦對下草埔開展考古發掘。

當年9月底,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下草埔開展考古發掘。10月,沈睿文便帶領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下草埔考古隊正式進駐青洋村。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首現獨特板結層 彰顯古人大智慧

“這里天生就是煉鐵的好地方。”易曙峰用“天造地設”四個字贊譽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這個千年前的冶鐵場靜靜躺在峽谷中,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群山環抱,南面缺口清風徐來,形成一個天然的風口,氣候相對干燥,便于冶煉活動的開展。遺址附近還分布著鐵礦洞、森林植被、古道、水系等資源,一個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運輸的產業鏈條呼之欲出。

占據天時地利的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堪稱“寶藏”。經過一階段細心發掘,考古隊相繼發現冶煉爐、房址、板結層、石墻、護坡、灰坑、錢幣、鐵釘、鐵塊、積鐵塊、大量宋元時期的青白瓷、白瓷器等重要遺跡和遺物。即便是一枚小鐵釘的發現,都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古代泉州發達的造船業,無數的鐵產品或由此出發,經水路抵達泉州港,再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最終研究表明,下草埔冶鐵遺址生產集中于宋元時期,是國內首個考古發掘的宋元時期塊煉鐵與生鐵冶煉并存的冶鐵遺址,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經實驗室分析檢測,遺址內發現的積鐵中可見塊煉鐵、生鐵和鋼的產品。

為保護好這片歷史遺跡,今年當地在層疊而上的14級臺地上搭蓋保護棚。在沈睿文眼里,這14級臺地不是尋常梯田,而是國際上首次發現的獨特板結層現象。每當冶煉垃圾堆積到一定的高度,古人并沒有安排專人搬走爐渣,而是就地鏟平,在上端以“板結層”的方式進行處理,起到壓實、固定冶煉垃圾的作用,既簡易有效處理了冶煉垃圾,也可以作為隨后冶煉的操作平臺,繼續開爐冶煉,進而呈現出自下而上、依靠山坡修筑冶爐的獨特冶煉方式。“相鄰的板結層間距大致等同,在60厘米至80厘米間,可見這是有規劃的行為,具有典型的地方特點,先民在處理人地關系上的超常智慧在下草埔冶鐵遺址可見一斑。”沈睿文說,每一層板結層的形成都表明著一段冶煉時期的興廢,下草埔冶鐵遺址的堆積形態是連續冶煉數百年之久形成的,堪稱一項“百年大計”。

藤鐵工藝續前緣 百億產業耀世界

選址有道,冶鐵有術。“可以推測,宋元時的下草埔冶鐵遺址應該是個創業的熱土,許多姓氏族人聚集在這里生產生活,勞作場面十分熱鬧。”易曙峰興奮地介紹考古發掘展現出的下草埔昔日風華。臺地上散布大量的石塊,部分石塊可見人為切割痕跡,平面規整、切角分明,極有可能用于建筑。從遺址出土的蓮瓣紋瓦當、建盞、景德鎮窯青瓷、德化窯白瓷等判斷,遺址內應存在鐵場管理者的生活居住遺跡,或許跟宋代青陽鐵務存在某種關聯。部分器物上保存有墨書題記,如“吳”“朱”之類,可能是冶鐵工匠的姓氏。

宋元以后,隨著海洋貿易活動的減少,泉州地區的冶鐵手工業也逐漸衰落。以下草埔冶鐵遺址為代表的宋元時期青陽鐵場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與鐵有關的技藝并未因此中斷,而是在代際傳承中延續了下來。生于斯長于斯的余氏后人至今仍有部分老人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打鐵匠,成為這一傳統產業的活態見證。

另一項被譽為“指尖上的魔幻藝術”的竹藤編技藝,則在這片曾經爐火興旺、鐵水流淌的熱土上再續前緣,與鐵條發生奇妙反應,在全國首創出一項新藝種——藤鐵工藝,給發源地尚卿鄉帶來了中國藤鐵工藝品之鄉的榮光。由尚卿鄉向更廣闊的天地鋪開,承載著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美好愿景的藤鐵工藝,短短數年間就發展壯大成安溪縣繼茶業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產業,并在傳承創新中蛻變為總產值超200億元的家居工藝文化產業,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符號。

一技千年傳匠心,鐵藝之花綻四海。2019年8月,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將“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的稱號授予安溪。這份縱貫古今、橫亙中外的“鐵擔當”,自此在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林嶸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