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泉州土樓新生之路

來源:泉州網 060521 更新: 人氣:570 關鍵詞:

一說起土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南靖土樓“四菜一湯”和閩西的土樓群。殊不知,泉州也有不少土樓。曾幾何時,這些土樓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是繁華與安全的代名詞。白駒過隙,隨著社會的安定,它們也完成了歷史使命。喧囂過后,人漸離去、樓漸荒蕪。

泉州土樓新生之路

泉州網6月4日訊 (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林培枝 吳有森 鄭光前 康慶平 文/圖)一說起土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南靖土樓“四菜一湯”和閩西的土樓群。殊不知,泉州也有不少土樓。曾幾何時,這些土樓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是繁華與安全的代名詞。白駒過隙,隨著社會的安定,它們也完成了歷史使命。喧囂過后,人漸離去、樓漸荒蕪。多年來,泉州晚報持續關注報道這些土樓的現狀與變化。

近年來,在文物保護部門、當地政府和族親的努力下,部分土樓被重新修繕,改造成為老人活動中心、展覽館、圖書館……土樓重獲新生。

永春五里街的巽來莊土樓內有一座閩南風格的古大厝

全市概況

63座土樓 方形為主

泉州有土樓63座。該數據是泉州市文管部門歷經約20年的排查和考證后公布的。

幾年前,泉州市文管部門公布了調查資料——《泉州地區土樓資源分布概況》。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泉州總共有土樓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獅和泉港。這些土樓以方形為主,明代的有4座,清代的有57座,民國的有2座。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泉州的土樓雖然與閩西土樓功能相似,可住家、防火、防盜匪,但多是方形,且規模大多比較小,不如閩西土樓那般大。此外,閩西土樓中間空地部分比較多,用于住民活動,而閩南土樓內部多建筑,空地比較少。例如永春五里街的巽來莊,就是土樓內建著一座閩南風格的古大厝。不過安溪的護宗堡(大部分已經坍塌)和德化的大興堡(部分坍塌,有部分翻修)則與閩西土樓相近,規模較大且空地較多。

據介紹,由于缺少維修基金等各種原因,泉州的大部分土樓基本處于自然衰敗狀態,保護現狀很尷尬。但是,泉州土樓又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它們不但具有很強的閩南建筑特色,同時還是很多僑胞和臺胞的“根”。

土樓重光

修繕土樓讓它獲得新生是很多人的期盼,但操作起來難度極大,其中面臨著資金不足、產權不清、交通不便等因素。不過值得欣喜的是,目前有多座土樓已經完成,或者正在進行修繕改建工作。

畬族土樓內景

畬族土樓成為畬族歷史文化展館

南安碼頭鎮鋪前村有一座門頭雕刻著“石門詒燕”四個大字的方形土樓。這座土樓是畬族雷姓族人于清乾隆年間所建,目前被布置為畬族文化展館。

南安市碼頭鎮畬族文化研究會會長雷山強表示,這座畬族土樓距今已有270多年,是畬族人雷大經所建,土樓外墻高約10米,分兩層。下半部分外墻為條石構筑,內墻是用巨大的卵石砌成;上半部分則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土樓占地面積近900平方米,中間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兩層樓環繞沿墻而建,每層有20間房。

隨著時間的推移,雷氏族人陸續外遷,土樓閑置了一段時間。上個世紀20年代,鄉人利用土樓創辦了鋪前小學,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學校才從土樓搬至新址。而后,土樓又閑置了,建筑結構受風雨和白蟻侵蝕,部分破敗。

2013年,南安市碼頭鎮畬族文化研究會成立。次年,聚居在碼頭的畬族族人籌資開始修繕土樓。在省、市與當地民宗部門及碼頭鎮政府的支持補助和鄉民的踴躍捐資下,這座土樓得以修繕。2015年底修繕完成,土樓被布置成畬族文化展館。目前,展館免費對外開放。

記者走訪看到,文化館底樓主要展出畬族鄉間日常生產生活用具,如雞籠、熨斗、粿印、水車等。“展館內目前收集的展品有100多件,從明代到現代。”相關負責人表示。二樓前廳放置的一對畬族服飾可供參觀者拍照,展柜中還收藏有歷代族譜、契約文書、志傳銘文、器皿物件等。“二樓展示的主要內容為畬族淵源及其分布、泉州市15個畬族村簡介、歷史資料及實物、畬族服飾與風情等。”雷山強說,隨著民族融合加深,族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少,青少年一代更甚。利用土樓布置文化展館,目的在于妥善保護建筑和文化物件,同時傳承、發揚畬族傳統文化。

聚奎樓是保存較好的土樓之一

聚奎樓部分區域成為村文化室

距離鋪前村約10公里的南安市金淘鎮朵橋村,有著另外一座在當地非常有名的土樓——聚奎樓。聚奎樓俗稱朵橋土樓,是明末清初金淘傅氏祖先所建,占地面積1016平方米,共3層,高10多米,每層走廊相連,各有20間房屋。一、二層外墻用長條石砌成,內墻夯筑三合土,厚達2.3米;三層采用三合土打墻厚度縮小為0.4米,此層四面各開窗7個,整幢土樓也只有這28個窗子。

興建這座土樓的樓主是傅方升、傅方進兄弟,據說他們原來都是轎夫,日子過得清苦。一天,村里的大戶人家擴建厝宅,叫兄弟倆去幫忙,挖地基時掘到兩口棺材,戶主交代他們晚上抬到山上另埋。在抬棺木的時候,兄弟倆感覺特別沉重,便壯著膽把棺木打開,發現一口棺木里裝著金子,另一口裝著銀子。發財后,兄弟倆繼續干著苦力活兒,半年后才開始著手籌建房屋的事。在購置原材料時,杉行老板、瓦窯頭家都不相信他們能蓋得起房子,還跟這兩位窮兄弟打賭。傅氏兄弟憑借雄厚的財力賭贏了,用最少的錢購買到了價廉質好的石料、杉木等原材料。材料備足了,兄弟倆思來想去,最后決定建一座“轎形”的房屋,好讓子孫后代記住老祖宗出身是轎夫,富貴不忘本。

聚奎樓的修建歷程長達10年,共耗資紋銀3700兩,僅聚奎樓就有60個房間。1939年,聚奎樓重修,多修建了一個樓梯,房間也多一間,現在就有61間。2005年,聚奎樓被列入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土樓曾駐扎解放軍,后被當地鄉公所借用成詩山、金淘、碼頭三區農民繳交公糧的倉庫,還作為金淘供銷社編制草席的工場和倉庫。

聚奎樓整體保護比較完善,但二樓、三樓木構件磨損、缺失比較嚴重。目前,聚奎樓一層右側房間被用作朵橋村文化室和老年人活動中心,土樓還在發揮著余熱。

兩百歲康安土樓變身書屋

南安碼頭鎮康安村的康安土樓是泉州少有的幾座圓形土樓之一,這座有著200余年歷史的土樓,曾一度坍塌廢棄。如今,經各方努力,這座土樓得以修繕重生,變身書屋,成為村民閱讀休閑的好去處。

康安土樓墻體由灰色的石砌和黃色的土夯部分組成,遠遠望去,土樓猶如一個圓形香爐。走到輝綠巖砌成的圓門前,可見門匾鐫刻“宏康保裕”四個大字,兩邊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從大門走進土樓,內有圓形天井,抬頭一看,土樓為兩層結構,書屋設立在二樓一側,一樓和二樓其他區域是康安村的老年人協會活動場所。

“土樓周長100米,高度10余米,每層原有22個房間,房前有環廊通道,二樓外墻筑有22個小窗,作為瞭望防盜的槍眼。”書屋管理員陳春源介紹,土樓建成具體年份無從考證,他根據建土樓的傳說與族譜人口數據,推測土樓建于清嘉慶年間的辛酉年,距今約220年。“年久失修,部分區域坍塌過。”他說,曾經居住在此的十來戶人家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陸續搬走。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有海內外宗親籌資翻修土樓,這里就成為康安村老年人協會的活動場所。

康安土樓樓內空間大,周邊又有碼頭中心小學、湯濱小學、南安成功中學等學校,是否可將其一部分區域改造作圖書館?陳春源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康安村兩委十分支持,并提出負責書屋水電費和日常衛生。去年5月,陳春源開始著手籌建書屋。旅港鄉賢陳裕厚得知此事后,先后捐贈20余萬元用于書屋建設及7000余冊圖書。籌建過程中,又有愛心人士陸續捐贈書籍3000余冊。去年10月,康安土樓書屋正式對外開放。如今,土樓書屋已有1.3萬冊藏書,并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對外開放。

大興堡土樓的外圍已經修繕

大興堡修繕有序推進

德化三班鎮三班村的大興堡是德化陶瓷發展的“見證者”之一,由鄭氏大興支脈先祖鄭延理和鄭展樞父子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建成,曾經發揮了德化陶瓷出口貿易集散地的作用,印證了“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況。

三班制瓷歷史悠久,在大興堡周邊,就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這些古窯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國來樣訂貨加工的標本,比如荷蘭人所戴三腳帽的小工藝品等。而清代落成的大興堡,不僅體現了其防御、居住以及鋪舍的功能,還發揮了德化陶瓷出口貿易集散地的作用。原福建土樓南靖申遺辦主任、福建土樓民俗文化專家、南靖縣文聯主席林海川在看過大興堡后,覺得古堡的構造、用途上均與居住類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是典型的貿易場所。

大興堡占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036平方米,原有240間房。它的四周由城墻環繞,城墻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10.2米,上蓋灰瓦。城墻底部呈封閉式,壘砌溪石,高達4.5米,寬達3.6米,起著防御作用,但由于年代久遠,多處已坍塌。

2014年前后,在鄭氏大興支脈族人鄭澤洽等人的牽頭組織下,鄭氏族人們募集資金準備重修大興堡。不過,當時因部分族人意見相左,只翻修了外圍墻等部分建筑。三班村黨支部書記鄭培龍介紹,前幾年大興堡被評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德化縣、三班鎮兩級政府及鄭氏族人均非常重視大興堡重修問題,經過前期工作,目前大興堡內的住戶已經全部遷出,產權問題也已明確,修繕設計方案也在有序推進中。

等待整修完成,大興堡將浴火重生,作為成為當地一張旅游名片,呈現在世人眼前。

厚德堡土樓造型奇特,十分精美。

厚德堡有望得到進一步修繕維護

厚德堡位于德化縣水口鎮祥光村,是泉州造型最奇特,也是最精美的土樓之一。

厚德堡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近200年的古堡,2018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樓宇相連,房間多達360間,呈長方形布局,正面寬約40米、縱深約43米、高約6米。廳堂邊緣的花崗石條,期中單條最長約5米、寬約0.5米、厚約0.15米,重約4噸,小的石條不計其數。

走進古堡,迎面大拱門門額上鐫刻著“厚德”二字,雄健有力。門額左右各有一方浮雕,有著精致的云龍、祥云、日月、瑞草等石刻圖案。歷史記載古堡系村中江氏先祖江開安花了10年方才建成。古堡不同于普通民居,還兼具軍事防御功能。

厚德堡建筑風格與泉州乃至閩西土樓風格迥異,它由石埕、城墻、下廳、天井、廂房、走廊、排水通道、圍墻等組成。厚德堡依山而建,呈“虎下山”狀,前低后高,頗有氣勢,內部四進結構樓房,一進比一進高,樓上有周長約300米的“跑馬道”可通向土樓各個角落,土樓三個角樓上還建有瞭望塔亭。其中東南面的塔亭為11米高的八角攢尖頂式二層閣樓,一層開四個窗戶,二層開六個窗戶;西南面的塔亭為正方形的二層閣樓,木質窗戶外皆釘上鐵板,從這窗戶可瞭望堡外四面八方,可見防御措施嚴密到位。沿墻所設40個窗戶,大小槍眼,讓匪徒無所遁形。堡內有360間,如果每晚換一間,要一年才能輪個來回。

厚德堡見證江氏族人從江西到汀州再到德化的族群遷徙過程,也見證了科舉時期當地的文風昌盛。厚德堡門口尚存旗桿石構件2對,是科舉時期江氏族人重視文化教育的重要實物見證。據江氏族譜記載,江氏歷代出了不少科舉人才。厚德堡附近尚有保存完好的道光年間儒林郎墓及墓道碑。

今年77歲的江宏魁告訴記者,他是江開安第七代孫。他說,厚德堡比較注重防御功能,所以房間比較小且昏暗。厚德堡建成后曾遭遇火災,大廳被毀,重建后雕梁畫棟非常漂亮。遺憾的是,厚德堡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遭遇嚴重毀壞。

“現在的大廳是我們幾戶族親在1974年建的。”江宏魁說,建好房子,他們只住了10年,就搬到村里的新房居住。

古堡鼎盛時期,曾經有幾百人聚族而居。如今,江氏族人都走出古堡,天各一方。但是每逢“七月半”中元節,無論路途多遙遠,大家都盡可能回村,到厚德堡祭奠祖先。厚德堡至今仍是水口鎮江氏族人心中不可磨滅的鄉愁。

近二三十年,厚德堡破損越來越嚴重,部分墻體、房屋坍塌。2014年,江氏族人籌資對厚德堡進行全面整修。2018年,厚德堡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水口鎮及江氏族人正在積極保護,準備爭取資金對古堡進一步修繕維護,成為水口旅游的又一張好牌。

巽來莊土樓內的大厝一角

土樓命運不一 或迎修繕或漸荒蕪

泉州的土樓建筑風格獨特,大多結合了閩南古大厝的傳統建筑手法,也屬于閩南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土樓的彩繪、雕花、斗拱等,都飽含著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獨具“閩南味”。

記者了解到,泉州土樓數量不少,但分布分散,絕大多數地處偏遠山區,已沒人居住,且保存不善破損者多,有的甚至完全坍塌。只有少部分土樓保存比較好。采訪中,許多土樓所在地的村民談及土樓的光輝歷史時感慨萬分,看著土樓隨歲月的流逝破敗甚至坍塌,他們十分心疼。村民表示,這些土樓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閩南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將土樓作為載體,充分發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和民情,進行整體保護。

從目前保護較好的幾座土樓看,這些土樓所處的村鎮相對比較熱鬧,且大多被列入省、市級保護單位;而且都有熱心的族親帶頭,積極參與修繕保護。這些土樓在當地鎮、村的支持下得以修繕,并用于建圖書室、老人活動中心、展覽館等公共服務場所,獲得了新生。

責任編輯:黃冬虹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