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圣墓:見證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歷史

來源:泉州網 051421 更新: 人氣:580 關鍵詞:

伊斯蘭教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 (陳英杰 攝)

我的名片

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東南臨海,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兩位門徒“三賢”和“四賢”的入土安眠之墓,也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歷史物證之一,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伊斯蘭教圣墓在“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項目中,和清凈寺一樣,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

泉州網訊 (記者 陳智勇)伊斯蘭教圣墓安息著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泉傳教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兩位門徒“三賢”和“四賢”,故又稱三賢四賢墓。由于“三賢”“四賢”是從海上來的,墓葬就選址在市區靈山上,這里原可遠眺晉江入海口來往的船舶。穆斯林們相信,看到這些船舶,在精神上就能時刻與故鄉保持聯系。

歷史悠久 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最早港口之一

伊斯蘭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7世紀就隨著穆斯林傳播到世界各地。據《閩書》記載,相傳在唐武德年間(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門徒4人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于東門外靈山南麓。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有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傳說,具體傳入時間史學界雖沒有定論,大多學者認為是唐武德傳入的,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是稍晚二三十年。”泉州師范學院教授吳幼雄說,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最早的港口之一,主要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前來的。

10—14世紀,隨著海洋貿易發展,眾多阿拉伯、波斯人來到泉州,人數至元代達到高峰。他們或經商、或傳教、或游歷,許多人定居下來,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區,留下了伊斯蘭文化的重要歷史遺產。盡管學界對伊斯蘭教徒最早來到泉州的時間還存在學術爭論,但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動軌跡,可從清凈寺等現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蘭教石刻及相關歷史文獻中證實。

“過去數十年,泉州市發現和搜集的古阿拉伯文碑碣有數百方,其中大部分為墓碑石,大多是刻有古阿拉伯文字(有的是阿拉伯字和漢字并用)。”吳幼雄說,這些墓碑石的主人多數是波斯人、阿拉伯人,也有土耳其人、阿曼人、也門人等,他們中有貴族、官僚、商人、教長、傳教士、藝人和奴婢,其中也有不少婦女和兒童。他們多數是商人,又來自不同的國家,攜手推動泉州海絲文化發展。

中西合璧 高規格體現墓主德高望重

伊斯蘭教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現存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巖雕刻,墓后依山建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圣墓重點遺存包含兩座石墓、墓廊。按照伊斯蘭教墓葬風俗,墓葬形式應為頭北足南,身體側臥面朝西方,即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的方向,泉州伊斯蘭教圣墓就是嚴格按照穆斯林規制安葬的,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體布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環抱兩座石墓。

兩座墓蓋石就是三賢、四賢的墓葬,東西向并排,各呈長方形。它們的尺寸明顯大于泉州地區發現的其他墓蓋石。墓蓋石分三層,底層四面浮雕蓮瓣紋,中層素面,最上層是橫截面呈“回”字形的頂蓋石。墓廊直徑11米,形狀呈半月形,就如伊斯蘭教的新月,體現出典型的伊斯蘭文化特征。

“墓廊一共有九開間,九開間是中國傳統建筑規制最高的規格,顯示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貴。”清源山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陳江海說,圣墓等級規格很高,墓廊呈九開間分布,中間像是中國建筑風格的大堂,旁邊像廂房一樣,兩邊各四間,融入泉州閩南古厝特色,而“九”在唐朝是皇室才能用的數字,這也證明了三賢、四賢在當時的地位,堪稱德高望重。

陳江海表示,墓蓋石整體造型符合伊斯蘭文化特征,但最下層環刻的蓮瓣紋則是中國文化的常用裝飾。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筑的選址符合中國傳統建筑選址觀念。這些特征顯示出海洋貿易帶來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往與融合。

伊斯蘭教圣墓所在的這座山叫做“靈山”,下面的村子叫“圣墓村”。關于這些名稱的來歷,歷史文獻記載:自從三賢、四賢墓葬在此山后,經常晚上會發出靈光,所以這座山被當地人稱為“靈山”,墓被稱為“靈山圣墓”,山下的聚落以“圣墓村”命名。現在靈山上還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墓葬后半部分為典型的伊斯蘭教墓葬墓蓋石,前面部分則融入當地墓葬的傳統風格,體現了中阿文化的交融。

保存完好 保護成效獲聯合國官員贊賞

圣墓自7世紀建成之后,得到了穆斯林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保護修繕,有七方碑刻記載了不同時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員的修繕之舉。其中,重修圣墓碑和行香紀事碑備受史學界矚目。

立于1322年的重修圣墓碑,位于墓廊正中,碑正面陰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間有陰刻橫線分隔。碑文記載了安葬在這里的兩位穆斯林來中國的時間和事由,并明確記錄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體重修了這座墓葬,現墓葬地的主體就是此次修繕后的遺存。

行香紀事碑位于墓廊西側。碑文記載了1417年明代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專程來此拜謁先賢、祈求庇佑,是地方官蒲和日為之立碑紀念。

新中國成立后,泉州市相關部門也不斷對圣墓進行保護修繕,1961年5月,圣墓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泉州市伊斯蘭教圣墓文物保管所成立;2012年,泉州市將圣墓景區部分管理責任納入清源山管委會統一經營管理,日常巡查、保護管理是由清源山管委會負責,文物本體的維護修繕等業務工作由文物部門負責。

“很榮幸曾守護過圣墓,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職責。”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原主任黃真真研究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參與圣墓保護工作,例如在文物保護范圍內種植數百株梅樹,恢復明代“梅花滿谷間”的歷史景觀;征集明清古石板重新鋪設景區游步道,讓游客們仿佛穿越時空隧道等。此外,黃真真還長期向海內外賓朋推介宣傳圣墓文化史跡。

黃真真回憶說,十多年前聯合國一批官員到訪朝拜,當看到圣墓保存得如此完好時,感嘆道“感謝中國政府,感謝泉州當地有關部門和民眾,將我們先人的墓保護得這么好”,這讓在場的泉州文保工作人員感到特別欣慰。

時至今日,圣墓依然吸引著眾多海內外穆斯林前來瞻仰、朝拜。每逢伊斯蘭教重要節日,眾人在此拜謁先賢、誦念《古蘭經》,這也是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風俗習慣。

責任編輯:黃冬虹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