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真武廟: 名人紛至沓來的鎮海寶地

來源:泉州網 050921 更新: 人氣:591 關鍵詞:

真武廟位于泉州古城東部的石頭山麓,是一組依山勢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真武廟為宋元時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廟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標。相傳,海神“真武大帝”具有鎮海、保平安的能力。由是,真武廟在10—14世紀還是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場所。如今,這里留下了諸多歷史名人的墨寶、楹聯及故事。

核心提示

真武廟位于泉州古城東部的石頭山麓,是一組依山勢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真武廟為宋元時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廟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標。相傳,海神“真武大帝”具有鎮海、保平安的能力。由是,真武廟在10—14世紀還是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場所。如今,這里留下了諸多歷史名人的墨寶、楹聯及故事。

□記者 吳拏云 陳小陽 文/圖

“真武圣殿”匾額,由我國著名書法家虞愚所書。

宋代石雕小獅子憨態可掬

其建筑依山勢分布

泉州古城東邊的真武廟建于控扼晉江入海口的“石頭山”上,與江對岸的紫帽山、羅裳山遙相對峙。真武廟依山面江、坐東朝西,其主體格局形成于10世紀。整組建筑順應山形逐步抬升分布,重點遺存包括山門、臺階、涼亭(拜亭)、大殿。石頭山的西北山丘綿延,與清源山相接,護衛著古城。據《閩書》載,真武廟(殿)建在石頭山上,“石頭山,與赤城山相連,山盡處有三石杰出,山陰疊石數筍,危如欲墜,寔不可動。目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時望祭海神之所……”歷史上,石頭山地處外港水域進入晉江的最窄處,從石頭山上可遠眺泉州灣。因此,真武廟位于古泉州外港與內港交界的關鍵性節點,古時這個區域有著名的法石港,交通便利,碼頭密集,航運繁忙。

真武廟山門為四柱三間牌樓式門樓,重檐歇山頂,檐下施如意斗拱。山門兩邊墻壁上分別嵌著磚刻人物畫,如太上老君、瑤池王母以及八仙等,栩栩如生。臺階依山勢砌筑,有24級,因朝拜者長時間地踩踏,石階表面已經變得光滑。剛過山門的臺階兩側,還有兩頭宋代石雕小獅子,憨態可掬。據江口碼頭與真武廟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張章明介紹,真武廟始建于宋代,磚木結構,明清時曾修葺,現在看到的是清代重修后的建筑格局。萬歷《泉州府志》有載:“玄武廟在郡城東南石頭山,廟枕山漱海,人煙輳集其下,為宋郡守望祭海神之所。”真武廟為泉郡道教圣地,有“八閩玄天上帝第一行宮”之譽,在福建道教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吞海”碑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為生的生動寫照。

縣令韓岳立下“吞海”碑

登完廟前石臺階,一塊天然巨石映入眼簾,石拱出地,宛如龜背。再看上面是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晉江縣令韓岳所立的陰刻楷書“吞海”石碑。韓岳,字魯淙,明代余姚進士,嘉靖十一年(1532年)出知晉江。他是位很有作為的官員,任內修葺過晉江縣學的尊經閣,還自為《記》;泉州郡南的六陡門有次被大水沖壞,韓岳親往“課督重修”“民蒙其利”。清道光《晉江縣志》稱贊他“進退有章,容止可法”。民間有說法稱,韓岳之所以在真武廟前立“吞海”碑,意指真武大帝一旦顯圣,其氣勢可以吞海。

張章明稱,“吞海”碑底座大石酷似龜的形狀,而另一邊突出的部分像蛇頭的形狀。這一龜蛇合體的大石一方面符合玄武神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通過與正殿的布局組合關系,附會了泉州民間信仰中真武大帝腳踏龜蛇、法力無邊的傳說,寓意鎮住風浪,保佑航海船舶出入平安。“吞海”碑既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為生的生動寫照,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歷史見證,更彰顯了泉州行船人勢可吞海的宏大氣概。

廟前石埕豎立著一把石刻“七星劍”,據說那是真武大帝的法器,“七星”指的是北方玄武七宿星,象征其“武”;另有重檐八角涼亭一座,呈八卦形,猶似真武大帝的印璽,象征其“威”。在廟的周圍,還保留著8株數百年樹齡的古榕樹,盤根錯節,郁郁蔥蔥,映襯出真武廟的古老與寧靜。

大殿神龕內供奉著玄天上帝神像,威而不怒。兩旁持戟握劍侍立“四大元帥”,莊重肅穆。

古代祭海的重要場所

真武廟大殿名為“真武圣殿”。真武大帝,原本是中原地區道教神靈系統中“北方(位)”守護神,其信仰傳入泉州,因為“北方”在中國五行學說中對應“水”,這個文化屬性與泉州悠久的海洋文明交融,真武大帝就被泉州人塑造成為“海神”,具有鎮海、保平安的能力。真武圣殿立面墻上的鏤空石窗,雕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四方之神靈光普照,保護民眾平安。大殿門口左右兩側為龍吟虎嘯壁。來到大殿中,舉頭一看,上方懸掛著鎏金大字“掌握玄機”。大殿神龕內供奉著玄天上帝,神像披發仗劍,著黑衣、踏龜蛇、執黑旗,威而不怒,雄視大殿。兩旁,持戟握劍侍立“四大元帥”(馬光華、趙光明、溫嶠、關羽),目光炯炯,莊重肅穆。

泉州市文博研究員陳鵬鵬表示,真武廟所承載的海神信仰是宋元時期商人群體從事海洋貿易的重要精神寄托,同時該廟又是泉州古代官員祭海的重要場所,體現了政府對海洋貿易的鼓勵與推動。南宋大儒真德秀任泉州太守期間,曾親至真武廟祭海,其撰寫的《真武殿祝文》,收錄在傳世之作《真西山文集》中。祭文內容描述在真武廟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祈求真武大帝消除江海之上的災害天氣,保護商船、海舶航海平安。據載,真德秀上任的第一年——嘉定十年(1217年),前來泉州港(刺桐港)的海外商舶數量比往年增加了3倍。

殿內真武大帝塑像的基座上保存有“承信郎□光覺奉舍”字樣,“承信郎”是12世紀初期(1111年—1117年)設置,授予武臣的一個官階。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13世紀后期(1265年—1279年)。文獻記載宋代對招徠外國商人做出巨大經濟貢獻的人員,授予承信郎的恩惠,可見政府對海洋貿易的鼓勵和支持。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真武廟和香火遍及國內的臺灣乃至海外的東南亞地區,僅臺灣就有500多家供奉真武大帝的廟宇,每年都有不少臺灣及東南亞地區信眾來此謁祖進香,并奉法石真武廟為“閩臺祖庭”。

大殿外屹立著一方清代示禁碑

名人文化拉近 與游客距離

真武廟揚名四海,歷代名人亦紛至沓來,留下了眾多楹聯、墨寶。清代翰林莊俊元在山門柱上留下楹聯一副:“仰之彌高大觀在上;過此以往聯步而升。”寓意深長、氣度不凡。不僅如此,大殿正門亦有一副對聯為其所撰:“脫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拋羅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蒞北朝。”張章明認為,這副對聯一語雙關。一來,“紫帽”“羅裳”是真武廟面對的兩座名山,一“脫”一“拋”,盡顯真武大帝的氣度,而“不整冠”“亦跣足”則生動描繪出了真武大帝灑脫的形象;此聯另有一層含義,即隱射南宋幼主逃難至此的狼狽情景:南宋末年,因元軍大舉南下,年僅9歲的宋端宗趙昰與弟弟趙昺慌忙南逃至泉州。怎奈招撫使蒲壽庚不愿接納,拒開城門,幼主一行人流落街頭,皇親國戚們當時是衣冠襤褸、狼狽不堪,后來便在真武廟過夜駐蹕,因此,真武廟亦有“圣殿”之稱。莊俊元所寫的“不整冠”“亦跣足”,同樣是在描寫當時南宋幼主落魄、可憐的形象。如今,讀著這副對聯,撫挲舊物,追憶歷史,不免令人心生慨嘆。

大殿內的那方“掌握玄機”匾額,據說其原匾為清代武狀元、福建提督馬負書所題。這位武狀元馬負書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擅詩書,軍務之余樂于出游,對閩南各地名勝古跡多有題詠,今南安九日山上的“九日山”題刻,清源山的“清如許”“鳶飛魚躍”等題刻,皆出自其手。雖然史料沒有記載馬負書何時到訪真武廟,但想必這位文武雙全的提督也是被真武廟傳承千年的文化吸引而至的。

大殿正門懸掛的“真武圣殿”匾額,由我國著名書法家虞愚題書;而殿內的“紫金殿”匾額,則是泉籍愛國華僑、書法家、教育家梁披云所書。真武廟還有一段紅色的革命歷史記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緊鄰真武廟的西北邊有個法江小學,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子芳(石獅永寧人),接受黨組織的安排,到法江小學來,以教書作掩護,開展地下活動,傳播革命思想,就住在真武廟的廂房內。他指導學生成立自治會,還創辦了《萌芽》刊物,對當時的進步青年產生了積極的思想影響。張章明表示,真武廟歷史底蘊深厚,古往今來,文人雅士登臨此地,有的傳頌至今,有的則鮮為人知。名人文化亦是真武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拉近了真武廟與游人的距離。

有意思的是,在真武廟大殿外如今還屹立著一方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示禁碑,這是泉州官府樹立的保護環境的碑刻,嚴禁入山開采山石,砍伐樹木。此碑說明地方管理者及民眾歷來重視遺產環境保護,這種優秀的傳統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形成珍惜遺產、保護遺產的良好社會風氣。

責任編輯:黃冬虹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