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古代泉州文教昌盛、英才輩出,社會開放多元,泉州府文廟及學宮這一綿延千年的文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蔡清祠等泉州名宦鄉賢祠也是泉州府文廟及學宮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泉州宋元時期文風熾盛,被譽為“海濱鄒魯”,泉州府文廟及學宮這一綿延千年不絕的文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傳梁克家中狀元前,明倫堂池塘開出并蒂蓮花。
大成殿內景
泉州府文廟廣場上的夫子泉
泉州府文廟建筑群核心—大成殿。
核心提示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古代泉州文教昌盛、英才輩出,社會開放多元,泉州府文廟及學宮這一綿延千年的文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宋以來,有賴于泉州官方和民間尊孔修學的優良傳統,府文廟及學宮的修建一直被歷任地方政府視為重大的文教工程,頻繁修葺擴建,發展成規制完整、規模龐大的府文廟建筑群,規模位列中國東南七省之冠。
作為儒學傳播和教育中心,泉州府文廟及學宮歷朝歷代為泉州乃至全國輸送了大量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培養了一批在全國范圍內有重要影響的杰出人物,在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推動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既見證了泉州因海上絲綢之路而城市繁榮、文化生活興盛的歷史,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儒家文化傳遍東南亞,成為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儒學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
讓我們跟著泉州府文廟管理處主任何振良的腳步,一起品讀這座泉州代表性的文化地標。 □本報記者 黃寶陽/文 林勁峰/圖
(一) 規制規模全國少見
對泉州人來說,泉州府文廟及其學宮,不僅是紀念和祭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也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神圣殿堂。這座有機融合了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寶,一磚一瓦、一殿一祠間,都凝固著古代泉州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初年(976年),現存建筑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時的基本格局,構成一個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較為完整的府文廟建筑群,建筑規模為中國東南七省之冠。
建筑群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為左學右廟,由位于西側的儒家祭祀建筑府文廟組群和東側的州級地方教育建筑學宮組群構成,兩組群均呈中軸線對稱的院落布局,此外,兩組群周邊還分布有明清以來祭祀泉州歷史名人的鄉賢名宦祠。目前較好地保存著宋代建筑風格。
西邊的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廟宇,包括大成門、泮池、泮橋和大成殿等建筑。作為府文廟建筑群核心的大成殿,始建于10世紀,1137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宋代結構。面闊七間,重檐廡殿頂,黃色琉璃瓦、龍紋柱身、殿內通飾彩繪等建筑做法,“這種形制是古代最高的建筑規格,側面反映了宋元海外貿易帶給泉州的繁榮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何振良表示。
泉州府文廟建筑群東面的一組建筑,是泉州古代官方學校,包括照壁、育英門、學池、學橋、東西書齋、明倫堂。明倫堂是古代官方舉辦的學校,也叫府學,是泉州的最高學府,只有經過一定考試選拔以后,如秀才舉人等取得一定功名的學子,才能在這里學習,從這里畢業后才可以參加更高一級的科舉考試。
明倫堂于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創建,現存建筑為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年)重建。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構架。堂內48根粗大圓木柱,柱礎為復盆式素面。前廊8根方石柱,左右有門。同大成殿一樣,明倫堂的建筑規制在中國府州級學府中是比較少見的。
泉州府文廟內還有一組特色建筑,即奉祀當地政績突出的地方官和本地出身的著名官員和地方紳士、知識界等社會名流的鄉賢、名宦祠,現存蔡清祠、李文節祠和莊際昌狀元祠三座。
泉州府文廟主體建筑大氣恢宏,秉承中原傳統孔廟規制,而在建筑手法和裝飾藝術上,則融合閩南傳統建筑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以及裝飾的多樣元素和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文化特色。
(二) 科甲圣地成績斐然
唐以后,特別是宋元以來,伴隨中國經濟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貿易的興盛,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給泉州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空前融合繁榮,也促進了文化教育的興盛發展,使泉州人才輩出,科甲成績斐然,為泉州博得“泉郡學甲于天下”“海濱鄒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等盛譽。
如今在明倫堂常年開設的“泉州教育史話”展,較全面地展示了一千多年來泉州教育發展的歷程。宋元時期,泉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海外貿易高度發達,時稱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的文化教育也迎來了鼎盛時期。在漫長的科舉時代,作為州一級的地方公共教育機構、古代泉州的最高學府,泉州學宮歷朝歷代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量政治精英和高級知識分子。據統計,從公元9世紀到20世紀的1100多年間,泉州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就有2454人。
宋代泉州教育發達,成為科第鼎盛的奧區,進士數量空前絕后,據統計,宋代泉州進士數量多達1418位,占全國進士數的1/30強,占全省總數1/7。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第人物,他們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學、藝術、科技等各個領域都作出卓越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泉州乃至全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公亮、蘇頌、留正、蔡襄、梁克家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科舉時代,泉州府生員考中秀才,必須履行“入泮宮,出府學”的禮儀,即從泮宮進入,經泮水橋,謂之“游泮水”;再從孔廟大石庭,抵明倫堂受學官訓勉,領文憑;而后列經“海濱鄒魯”亭,過“洙泗橋”,出府學大門,以示榮顯。站在大成門前向內外望,遙想當年名動朝野的一批泉州籍名宦,都曾在這里拜謁孔子、聚會、講學,崇敬感不禁油然而生。
(三) 為海外貿易提供人才支撐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內的泉州精英群體的象征,這些政治、文化精英,在國家舞臺上大量嶄露頭角,對時代和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表示,他們中不少人都與泉州府文廟和學宮有著深厚的淵源,或從這里走出去,或曾主持修繕、擴建過。
僅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到紹圣三年(1096年),短短35年間,泉州學宮就走出曾公亮、呂惠卿、蔡確、蘇頌四位泉州籍宰輔。曾公亮一生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集賢殿大學士,封魯國公,他一生革弊興利,關心國計民生,為官清廉,政績顯著;蘇頌(原籍同安,當時屬泉州),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即宰相),朱熹評價他“道德淵深,履行純固”;呂惠卿,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曾任參知政事(即副相),新法推行的先驅之一;蔡確,頗有文才,曾官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文化教育的興盛為泉州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政治支持。這些社會精英,參與到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參與到對海洋貿易的管理、招徠和推動中,在國家口岸的管理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泉州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空前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泉州府文廟及學宮也成為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區的代表性遺產要素。
如蔡襄(1012-1067年),仙游楓亭(舊屬泉州府,今屬莆田市)人,北宋至和、嘉祐年間,他兩知泉州,威惠并行,政績顯著,他親自主持建造我國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對泉州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首創筏型基礎和種蠣基法,為世界橋梁建筑技術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
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真德秀,在南宋嘉定和紹定年間曾兩度知泉州,其間曾主持泉州府文廟重修,在泉州府文廟留下《忠孝祠記》《勸學文》等。他在泉期間,廣施德政,整頓市舶,整治海防,復興海外貿易,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為了顯示對海外貿易的重視,真德秀多次到九日山主持“祈風典禮”并宴送海外商賈。
在歷史文獻中,還記載了大量包括地方官、南宋宗室、地方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群體的活動。如1265-1266年主持府文廟大修的趙希?既是泉州知州,也是皇族宗室的知宗,他同市舶司官員于1266年在九日山舉行了祈風儀式并留下題刻。
(四) 鄒魯文化重鎮遺存眾多
文化教育的興盛,為泉州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書寫了厚重的一筆,泉州被譽為“鄒魯文化”重鎮,有著“承前啟后,連接中外”的特殊地位。
為了弘揚“海濱鄒魯”之風,歷史上泉州人曾在府文廟明倫堂前立有“海濱鄒魯亭”,亭內懸掛有一方“海濱鄒魯”大匾額,亭中立石碑,碑文為“接伊洛之淵源,開海濱之鄒魯”。如今亭已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泉州知府蔣毓英所立匾額及碑刻仍存于泉州府文廟。
據學者考據,泉州被稱為“海濱鄒魯”已有近千年的時間了,不過,不少市民可能并不清楚這一美譽的由來。何振良介紹說,伊洛指伊川和洛水,指代理學宗師程顥、程頤,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儒學的主要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潮;鄒國和魯國是孟子和孔子的故鄉,鄒魯指代文化昌盛之地,“海濱鄒魯”便是形容泉州是沿海文化昌盛的地方。
在舊“海濱鄒魯”亭旁,即今欞星門遺址(府文廟廣場舞臺)旁,有一口泉水,即夫子泉。夫子泉建于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年),不久后的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他常到府文廟,并留有詩文。為培育泉郡人才,在泉期間,他每月初一、十五都會抽空到泮宮為士子們講經授課。他在府學品嘗了甘甜的泉水之后,寫下了經典的詩篇《詠夫子泉》:“……刺桐城中泮宮里,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須更以品第論,混混源流自夫子……我來酌泉仍叩頭,遐思洙泗三千游。世間何處有此水,此州無愧名泉州。”詩中稱該泉“混混源流自夫子”,寓意儒家的文脈在泉州如泉噴涌。
以前的學子們趕考之前,會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從中山路泮宮口進入府文廟,走在青云路上,跨過洙泗橋,穿過欞星門,前往大成殿拜謁孔子,最后會到夫子泉喝一瓢清涼的井水。千百年來,夫子泉綿綿不絕,泉州的人才也源源不斷。如今,井底仍有水源,王十朋手書“夫子泉”碑收藏于府文廟內。
(五) 歷代名宦留下動人傳說
除了海濱鄒魯碑、夫子泉、洙泗橋等相關史跡,泉州府文廟及學宮還留下了“登第皂莢”“學宮瑞蓮”等許多動人的傳說,至今仍在泉州古城流傳。
五代時期的陳逖,是泉州第一位狀元。傳說陳逖中狀元那年,泉州府文廟內的皂莢樹提前開花結莢,被視為好兆頭。這件事情,宋《太平廣記》引《稽神錄》“登第皂莢”一文以記載,《泉州府志》和《晉江縣志》也有相關記載。據說,每逢開科考試,皂莢就開花結莢,結多少莢,預示該科有多少泉州人中進士。
926年,府文廟庭院內的皂莢樹又結莢,民間紛紛相傳,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狀元。第二年,黃仁穎果然不負眾望,狀元及第。如今,皂莢樹已不在,但府文廟內的“登第皂莢”的傳說,仍在流傳。
青年梁克家在中狀元前,曾在泉州學宮就讀。據清道光《晉江縣志·卷12·古跡志坊宅附·城中古跡·瑞蓮堂》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秋,明倫堂的池塘中開出并蒂蓮花來,被視為“吉瑞之兆”,果然,當年梁克家高中狀元。時任泉州太守辛次膺為此特別賦詩紀念這個祥兆。乾道七年(1171年),教授林岜在府學右邊,當年梁克家讀書的地方興建“瑞蓮堂”,以此紀念梁克家與泉州府文廟的特殊淵源。
據傳,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并蒂蓮再次出現于學宮之槐亭,次年曾從龍中狀元。
(六) 東南亞儒學文化傳播基地
借助于泉州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儒家文化也以泉州府文廟為中心,遠播東南亞。在越南首都河內、日本的沖繩島(古代琉球國)、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儒學史跡,都有泉州府文廟的影子。
泉州府文廟在海內外具有的特殊地位與廣泛影響,明、清時期,琉球國曾派大批留學生到泉州學習儒學,其中有些先民是福建人的后裔。
明清時期,大批泉州人到臺灣擔任教授、學正、主持臺灣儒學的教務工作,參與臺灣文廟的創建與維修工程,不斷推進臺灣教育的發展,使儒學思想牢固扎根于寶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蔣毓英被調任臺灣首任知府,在任5年內修建了兩座文廟,為泉臺兩地文廟間的交流奠定了基礎。此后,臺灣文廟建筑在傳統建筑的形制、風格及營造方法上承襲了閩南建筑的傳統,臺灣各地最早的孔廟大都由泉州的工匠主持修建,建筑材料也多取材自福建。
責任編輯:賴閩榮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