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泉州有一個古海關
跨越千年
見證泉州港的繁榮鼎盛
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探訪他的密碼
寶藏名片
市舶司遺址位于泉州古城羅城的鎮南門外、翼城的南熏門(又稱水仙門、水門)內。始建時位于城外,至13世紀被納入城內。其西側臨翼城城墻舊址,西北側有水溝連通城市的城壕與晉江水系,東側可通往鎮南門。
市舶司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設置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宋元海關越千年
千年前,城南水門溝渠縱橫,舟楫往來,絡繹不絕。遠渡重洋而來的“番人”溯晉江入城,換乘輕舟,從破腹溝外劃入水門關口,到岸上的“古海關”——市舶司報關,中外商貿往來由此開始……這就是千年之前泉州市舶司的繁盛景象。據史志文獻記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于泉州城南,晉江江畔處設置市舶司。市舶司設立之后,泉州港的海外貿易進入了長期穩定的時期,番商來泉者眾,朝廷收入顯著增加。僅香料一宗,《宋史》載稱:“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惟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建炎四年,泉州抽買乳香一十三等,八萬六千七百八十斤有奇。”到了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泉、廣兩市舶司舶稅一年凈收入便達到了200萬緡(mín,古代銅錢的計量單位,指一貫銅錢),約占當時南宋朝廷年度財政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執掌福建諸港長達400年,是負責海船出入關手續、稅收征榷、博買海貨、招攬番商的古海關,一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移至福州。如今,廣州、杭州的市舶司遺址俱已湮沒,泉州市舶司遺址或為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古海關遺址。從2019年8月起,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為領隊的考古專家們,對泉州市舶司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出鋪磚地面和石墻、石墩、石構、鵝卵石鋪面等宋元時期建筑基址,并陸續出土大量花卉紋瓦當、脊獸、文字磚等建筑構件和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景德鎮青白瓷等較高檔陶瓷器,明確了此處有大型較高等級官式建筑群的存在。而“(監)造市舶亭蒲(壽)(庚)”文字磚的發現,進一步確認了該建筑群為泉州市舶司遺址。
掌管閩港近四百年
見證宋元鼎盛繁榮
記者見聞城南“古海關” 見證中外商貿史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近日,記者一行深入古城,探尋泉州這處“古海關”的千年歷史與遺存印跡。由中山南路拐進水門巷,再穿過熱鬧的竹街集市,沿著溝渠往東,岸邊佇立著一塊龜裂的石碑,上書“宋泉州市舶司遺址”,一旁則是之后復修的水仙宮。這處貌不驚人的遺址,或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處古海關遺址,在千年前是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的“番人”進入這座城市的必到之處。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市舶司早已不再如當年那般宏偉壯觀,但在竹街兩側的商販叫賣聲中,仿佛依稀可見當年“市井十洲人”的繁華盛況。作為古代專門掌管涉外船舶、貿易及其征稅和接待使者的機構,市舶司見證了泉州港在宋元時期的鼎盛繁榮。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足可見當時市舶司在海洋貿易中的重要地位。順著水渠往竹街方向望去,可以想象,當年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和市舶司是一副多么繁華的景象。市舶司為重視海貿的宋朝廷帶來十分可觀的財政收入。到南宋極盛時期,其年收入達百萬緡之巨,約占南宋全部財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市舶司和它的倉庫,只余一方石碑,銘刻往昔的輝煌。正所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泉州市舶司為宋元時期中外海商進出港提供便利,為海外交通與中外文化交流保駕護航。
專家講述泉州市舶司或為中國唯一古海關遺址
汪勃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2019年年底,汪勃參加泉州古城的考古工作,驚喜地發現泉州是座神奇的城市,保留眾多“唯一”,其中泉州市舶司遺址,或為唯一可以較為完整揭露出來的古代“海關”遺址。考古發掘 存有宋元明建筑遺存作為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工作的領隊,2020年12月的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汪勃分享了市舶司遺址等考古工作取得的一些階段性成果。據文獻記載:“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舊市舶務址。”1987年,廈門海關、泉州海關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泉州市舶司進行調查,《泉州海關史跡調查》文中提到泉州舶司庫巷應是泉州市舶司倉庫所在地。舶司庫巷北即馬坂巷,水門巷與馬坂巷之間有一處較高的地方,即洪厝山,其實并不是山,而是有相當厚的明清瓦礫、陶瓷片堆積,很有可能泉州市舶司即設在洪厝山。“泉州市舶司屬于福建路,而不是泉州地方下轄的官衙,故而市舶司和市舶務或有可能在一處。”汪勃介紹,2019年8月至9月,考古工作隊在泉州竹街、水門巷以北,圍繞洪厝山、馬坂巷,縱跨該區域北部的八卦溝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在泉州電器廠過道、馬坂巷29號門前的地表下2米至2.8米處發現了疑似夯土、磚鋪面的跡象,同年10月開始了泉州市舶司遺址的發掘,結果表明該區域內存在宋元時期的院落遺存。“推測八卦溝以南的馬坂巷和水門巷為中心的區域,或即宋元泉州市舶司遺址之所在。”汪勃介紹,考古揭露出來的建筑遺存,可分為宋、元、明三期,各自角度不同而呈現規律變化,這說明其沿革是有準確測量并且成體系的,而這個體系的存在,也是考古論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出土文字磚 確證此處為市舶司遺址最新發布的考古成果顯示,市舶司遺址出土遺物包括建筑構件、陶瓷器,還有部分銅錢等。建筑構件共453件,主要有瓦當、筒瓦、板瓦和磚等。其中瓦當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當面圖案有蓮花紋、折枝花卉紋等。筒瓦有紅色、黃褐色、青灰色三種。磚有紅色和青灰色兩種。此外,還出土了陶瓷器共16551件,有青瓷、白(青白)瓷、黑(醬)釉器、青花瓷等;器形主要有碗、盞、碟、洗、杯、盤、盒、壺、瓶、爐、器蓋、罐、缸、杵等。涉及的窯口有泉州地區的晉江磁灶窯、德化窯、南安窯、安溪窯、泉州東門窯等,福建其他地區的廈門汀溪窯、漳平永福窯、閩清義窯、建陽建窯等,福建省外的浙江龍泉窯、越窯、江西景德鎮窯、江蘇宜興窯等。年代涉及北宋以來各時期。元代以前的以福建、浙江的窯口為主,明清數量最多的青花瓷,主要為安溪窯、德化窯和景德鎮窯。其中,考古發掘出土側面戳印有“(監)造市舶亭蒲(壽)(庚)”“……舶亭蒲(壽)……”的文字磚,證明此處確為市舶司遺址。相關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確認了泉州市舶司遺址的位置,其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位于泉州城南部郊區,結合泉州市舶司遺址周圍水系、道路的構成等因素,泉州市舶司遺址,范圍大致是馬坂巷、水溝巷、竹巷、水門巷圍合的這一區域。市舶司作為海上貿易的直接管理機構,泉州市舶司的建立從官方層面對閩南海外貿易的重要性給予了認可,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海外貿易繁榮。建筑規格、出土遺物等情況從側面說明了泉州宋元時期海上貿易活動的繁盛,同時證明了宋代泉州的商業核心區或建在南部郊區,為研究泉州宋元時期的政治、文化、交通、貿易等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市舶司遺址的認定,揭示了宋代衙署的構造,為研究我國南方官式建筑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市舶司遺址的呈現,也為研究我國古代掌管對外往來的機構提供寶貴的實物例證。
護遺者說成立小組 風雨無阻 八旬阿婆守護“古海關”
時光回撥70多年,水門巷八卦溝旁,一名六七歲的女童,拿著咸草做的魚線釣起魚蝦蟹,開懷地向旁人炫耀著。那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禮還深深影響著大家閨秀們,可吳秀滿卻在水門巷里橫沖直撞地玩,也因此被鄰居稱為“女調皮蛋”。調皮女孩長成花甲老人后,不忍這份世界級的珍寶堙沒在歷史長河里,上世紀90年代末,她開啟默默守護市舶司的使命。長在水門 不忍古遺址被堙沒吳秀滿今年84歲,回憶起小時候的泉州古城,水門巷、鵲鳥橋、市舶司……她臉上蕩起孩童般的笑。那時的古城猶如江南水鄉,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常有小舢板從破腹溝劃進水門巷的水關口,漁夫劃著槳,載著海蠣殼或新鮮蔬果而來。明成化八年,市舶司遷往福州,部分遺址被改建成宮廟,宮內供奉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及田都元帥等。民國以來,水仙宮被占用,成為南薰小學的校舍,學校后來易名為華僑小學、水門小學。吳秀滿說,古城原有7個城門、7個水關,水門水關就在此地。這里曾經舟來人往,古代蕃人商船外舶在港口,再換小船沿這水路到市舶司繳稅清關。市舶司北遷福州后,此地逐漸荒廢被擠占,失去原有的風貌,僅存遺址。遺址的主體部分水仙宮由于年久失修,翻修前破陋不堪,多處坍塌成為危房。吳秀滿從清源農場退休后回到水門,和幾位老鄰居聚在一塊,決定齊力保護市舶司遺址,并于2002年左右成立了“市舶司遺址文物保護小組”,從此開始了義務保護、宣傳“古海關”遺址之路。發動捐款 建館宣傳“古海關”“古海關”遺址一度被作為學校校舍,為此老人們多方奔走,終于引起重視,校舍搬離,遺址留了下來。
水仙宮
水仙宮內的芳名錄上,記載著為水仙宮、市舶司紀念室捐款的愛心人士,有的捐錢,有的捐杉木或磚。“我們先修建水仙宮,善男信女的愛心對建紀念室給予很大的幫助。”吳秀滿說,保護小組的老人們發動社會人士捐款,修復部分遺址建筑,并設置了市舶司紀念室。2007年,紀念室的屋頂在暴雨中塌下來,老人們耗費三年多集資、籌備和重修,于2010年正式開放泉州市舶司文史紀念室。紀念室很簡陋,除了一張長桌,就是展示墻。展示墻上是泉州市舶司創立至結束的歷史過程,市舶司功能介紹等內容。長桌上有“留言簿”,上面有海內外游客或學者到此參觀的感受留言,來自海外的以日本人居多。
珍貴的市舶司石馬槽
水仙宮墻邊有一方“宋泉州市舶司遺址”石碑,是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立的。“這個馬槽是古物,屬于市舶司的,萬幸我們發現得早搶救回來,否則就被人買走了。”指著院落中的一個石馬槽,吳秀滿很是感慨。十多年前,一位熱心市民告訴保護小組,有個收購古玩的人在附近準備買一個馬槽。老人們趕緊過去,發現馬槽被一位70多歲阿婆當洗衣池使用,隨后與阿婆商量并以一個新的洗衣池換回這只珍貴的石馬槽。接力守護 留給后人文化瑰寶吳秀滿說,每天早飯后,她都會將這里打掃干凈。通常來遺址的參觀者都會提前與她聯系,也有人突然來訪。只要有人來,她都會開門并向客人介紹市舶司的情況。
市舶司遺址展示館
“這是我們泉州獨有的文物遺產,不保護的話,就什么都沒了。我們不為錢,只想把文化寶藏留給子孫后代。”吳秀滿說,保護小組的老人都是義務參與,年齡都很大,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家里走不開無法每天到場,如今只剩她一人日日堅持。她希望更多人一起守護古海關,目前她有兩個隊友,一個70歲,一個78歲了。但只要她還走得動,就會一直守著市舶司。相關鏈接
★《泉州府志》載:“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鵲鳥橋水關北沿水道六十米有水仙宮”。市舶司內曾有清芬亭、倉庫等建筑,廢棄后于遺址上建有水仙宮,遺址內尚保留有舶司庫巷、馬坂巷等包含歷史信息的地名,遺址旁有水關,以宣泄水流及啟閉舟楫的出入。★北宋翰林學士李邴《詠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貿易》有“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詩句,描繪的是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帆檣如云,商賈輻輳的商貿繁華景象。★市舶司的設立,便利海商,推動泉州海外貿易迅速發展。至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朝廷詔罷兩浙路市舶司,泉州市舶司與廣州市舶司,成為當時南宋僅有的兩個市舶司。市舶收入是南宋王朝財政的主要收入,市舶利潤極高,宋高宗就曾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從建炎二年(1128年)到紹興四年(1134年)年間,泉州港的市舶收入,每年有近百萬緡之多。
來源:東南早報
記者:林福龍 陳小芬 吳嘉曉
實習生:林燦鑫
編輯:麥彬彬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