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城南的地下,
曾安躺著一座古城門。這座迄今700多年的德濟門,連接城南的古街深巷,承載泉州的海絲記憶。
【寶藏名片】
德濟門遺址南面緊臨著晉江,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遺址.它建造于13世紀,14世紀中晚期(元、明兩代)擴建,沿用了700余年,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遺產要素,記錄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歷史,也是城市南部商業城區的重要地標,體現了官方對海洋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
700多年前,在南宋郡守游九功的倡導下,泉州古城南端的濱江岸線筑起條石城墻。城墻下的南門,一躍成為進出古城南部商業區的交通要道。彼時的泉州先民征程向大海,弄潮于波峰浪尖,披著一身驕傲的古銅色,把愛拼敢贏滲入血液;他們虔誠焚香、向媽祖祝禱,而后穿過德濟門,把茶葉、瓷器、刺桐緞運出古城,揚帆遠航,搏擊商海。他們用勤勞、智慧和無畏照亮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走出去,也要迎進來。每年春夏之交,一撥又一撥海外番商乘著船舶借著季風,不遠千里不辭辛勞抵達泉州的港口,然后換乘小船由水路前往城南。無數奇珍異寶隨著泉州發達的海洋商貿活動,經由德濟門運進古城。在滿城刺桐花的映襯下,“迎番貨”的隊伍一路吹吹打打,成就了“金青龍、銀聚寶”的佳話,也譜寫了城南這片古代“自貿區”的繁榮。許多番商留了下來,他們僑居城南,把他鄉作故鄉,建起“泉南番坊”。后來在德濟門遺址出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外來宗教石刻,正是這段海上商貿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優秀例證。
記者見聞
遺址恢宏大氣七座古城門唯一保留者
泉州古城的南端,有處聞名遐邇的德濟門遺址。此處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遺址,也是泉州七座古城門中唯一保留下來,并經科學考古清理出來的城門遺址。
踏上天后路,在天后宮正大門的對面,眼前的德濟門遺址呈壘石結構,一塊塊條石筑砌的古城墻,呈弧狀向東西延伸。整座遺址坐北面南,與晉江水遙遙相對,一碑一石在太陽的映照下,更具幾分古樸厚重感。
城墻基與內壕溝
遺址內,有一條深逾2米、寬約2米的壕溝。據一旁的展示牌顯示,此乃宋代外城壕,后為元代內壕溝。河溝綠水悠悠,曾流淌數百載。一方明代“盤詰奸細”石碑,見證了泉州軍民奮起抵御來犯之敵的烽煙往事。還有外形精美的抱鼓石、古樸的城門蓋石以及大量舊建筑構件,讓古城門哪怕只是遺址,也依舊顯得恢宏大氣。
遺址中一方十七世紀刻有“盤詰奸細“的石碑
遺址外,由花崗巖砌成的嶄新廣場,為古跡遺存讓出了足夠的“保護距離”。夕陽西下,春日暖風輕撫著人們的臉龐,剛放學的孩童在廣場上嬉戲;父親摟著孩子,指著眼前的石碑,講述700多年前那仿若觸手可及的歷史;華燈初上,閑坐講古的老人、彈唱南音的愛好者、跳廣場舞的阿姨慢慢聚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在這里感受古跡魅力,樂享現代生活。在街坊們看來,這里就像一座沒有圍墻、不收門票的“露天博物館”。
時移世易,昔日迎來送往的古城門,如今已失去了它的防御功能,卻成為城市文明的象征。漫步其間,眼前宋、元、明、清各朝修建疊合而成的城門遺跡靜默無聲,歷史的呼吸卻隨著那孩童的歡笑聲,像被吹拂了千百年的風,時時帶至耳邊。
宋代城墻
專家講述
記錄古城向南拓展
留住城市“歷史標本”
“德濟門整體格局有過三次發展,它的建造和發展,與10-13世紀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密切相關。”回望古城南門數百年變遷史,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娓娓而談,在他的講述中,一幅車水馬龍、商賈云集的“泉南蕃坊”盛景圖躍然紙上。
古城南門熙來攘往
四海商賈云集“蕃坊”
時值南宋1230年,泉州古城南部人煙稠密,是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和外商云集的地段。然而,當時的主政者南宋郡守游九功很頭疼,因為每年江水泛濫時,城南常淪為一片澤國。為此,他在濱江一線加建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墻,史稱“翼城”。
翼城城墻開設兩門,其中之一,便是位于南端的德濟門。北對天后宮,南臨晉江水,地處蕃商來華上岸之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這里一躍成為進入城市南部商業區的交通要道。
光陰如白駒過隙,在往后逾百年時間里,這道沿宋代晉江岸線呈弧狀延伸的城墻和城門,成為無數商賈魂牽夢縈的終點。通過德濟門,他們把載滿奇珍異寶的船舶來貨和各種精美的外銷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或運出刺桐城。于是,“迎來送往”的南城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一派繁華富庶的景象。
宋元以來,泉州海洋商貿活動的繁盛,吸引了大量外國人僑居城南,城南很快崛起一片外來商賈聚居地,人稱“泉南蕃坊”。元代就有文獻記載為證:“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
到了元代1352年,因城市發展,德濟門向外擴建;明代,德濟門址增建甕城,大大增強了城墻防御力;清代,甕城墻基被重修加固,并一直沿用至20世紀中期,歷時700年。
古城門蓋石
“德濟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從南宋郡守修筑翼城,到元明兩代擴建,作為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它實證了宋元泉州城市在海洋貿易促進下,向南部沿江區域拓展的事實,其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造痕跡,是宋元以來泉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標本。”天后宮文管處負責人表示。
出土外來宗教石刻
佐證多元文化共存
隨著近代泉州城市的發展建設,南城門不再使用,后毀于火災。2001年秋,泉州城南片區保護整改工程正式啟動,深藏地下數百年的古城門隨之被發現。緊接著,精美抱鼓石、多元宗教文化石刻,一個個考古發現,很快引起轟動。
泉州市文物部門及時介入,并聯合多個部門人員組成考古隊,對德濟門遺址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半年后,一座結構完整、氣勢恢宏的古城門遺址呈現在世人眼前,考古完整揭露出13世紀以來的多次營建遺跡。
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唐宏杰主任曾參與德濟門遺址的考古工作。他介紹,考古發掘中的德濟門遺址,面積近2000平方米,由北向南分布著南宋城墻遺跡、內壕溝及古拱橋、元明城墻及城門、明代甕城、外壕溝等遺跡,年代跨越南宋、元、明、清等多個時期,各時期建筑遺存疊壓清晰、內容豐富。
隨之出土的,還有修城磚、石質建筑構件、明清鐵炮、鐵彈丸等文物,現場還發現一方17世紀刻有“盤詰奸細”四字的石碑,并發現大量的古代寺院建筑構件。考古專家據此推測,元明時期此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外來宗教石刻
遺址中除了各朝代的城墻殘垣外,還有十多方展現多元宗教文化的珍貴石刻。有一方外來宗教石刻,令考古專家們印象深刻。這方石刻,一端是基督教的十字架與蓮座,另一端是伊斯蘭教的“云月”圖案,十分罕見。“這證明了宋元時期泉州政府對各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出現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存在融合的現象。”
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德濟門遺址,展現了宋元泉州地區政府對城市商業區的管理,而遺址上出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構件,則是宋元泉州城市人群匯聚、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佐證。
德濟門遺址考古成果
德濟門遺址由北向南分別由宋代城墻遺跡、內壕溝及古拱橋、元明城墻及城門、明代甕城、外壕溝等遺跡組成,整體呈現出由北向南擴建的趨勢。
★宋代城墻遺址
建于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沿宋代晉江岸線呈弧狀東西向延伸。考古發掘揭露長度31.5米,墻寬7.2-7.6米,墻體外壁用條石丁順分層砌筑,墻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
★內壕溝
建于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初為宋代城墻南側的外城壕。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南擴城墻至壕溝以南,并改砌壕溝側壁及溝底,作為內壕溝使用。壕溝考古發掘揭露長度47.2米,溝寬1.93-2.88米,深2.5-2.75米。壕溝兩側壁由條石丁順分層砌筑。
★明代城墻與甕城
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在元代城墻基礎上修建。現存城垣、門樓基礎、門道、甕城等遺跡。甕城西墻內側還保留有清代為加寬和加固明代甕城而增補的一段城墻。
明代城墻在宋代城墻及壕溝南側,東西向延伸,考古發掘揭露長度43.1米,殘高0.5-1米,基寬4.8-5.45米。墻體外壁用條石丁順分層砌筑,墻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城門門道南窄北寬,平面呈“凸”字形,北端東西兩側保存有城樓墩臺遺跡。門道鋪架五條石橋板橫跨于內壕溝之上。
史料中的德濟門及城南
“紹興三年,守游九功始筑甕門于城南。外筑翼城,東自浯浦,西抵甘棠橋。沿江為蔽。”——摘自《泉州府志》《晉江縣志》
“胡賈航海踵至,富者貲積巨萬,列居郡城南。”——摘自《泉州府志》
來源:東南早報
記者:張素萍 許鈸鈸 王柏峰 實習生:林燦鑫
編輯:麥彬彬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