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 人為什么總是不自由?全都因為這根看不見的“鎖鏈”
因為無明,我們沉溺于生死輪回無法解脫。生,不由我們自主。死,更看不清歸路。全因一根看不見的“鎖鏈”所縛束,生死輪回,無休無止。然而佛門的有些祖師大德卻為何能決定生死“來去自由”?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之時,最先觀察到的就是這“十二因緣”,眾生為何在生死輪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為沒有看透這“十二因緣”之間的關聯。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緣起,說的是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這十二個“環節”環環相扣,就像一條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鎖鏈”,將眾生困在生死輪回之中。這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
我們因內心的貪瞋癡而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行
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所做的相應行為又造下身口意三業,此稱為“行”。這些行為會在未來產生相應的果報,推動眾生去投胎,被動接受善惡諸業的果報,從而在生死中輪回。
十二因緣可分為三個階段,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無明、行,都是屬于過去世的。
識
眾生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識繼續活動,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陰身,它受到過去世所造的業力影響,到相應的地方入胎,投生為新的生命。
名色
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識”入胎后,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胞胎漸漸長成,在六根還未發育完全前,稱之為“名色”。
六入
名色慢慢生長,六根生出來后,就有“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好比樹根能長出樹木,故稱為“六根”。六根成長依胞胎,成長圓滿之后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此時六根就具足了。
觸
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成為“觸”。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后,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
受
有了這個觸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從而生起苦樂憂喜的感覺。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現在承受到果報,而使我們擁有之。
愛
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對于所受的事物,稱意的就貪愛,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但我們往往分不清究竟何為苦,何為樂,眼睛整天看東看西,看電子產品......明明眼睛很累很傷,卻把這種苦當成樂,依然對境界貪愛執著。
此貪愛有很多種,主要有兩種:
一者是境界愛,比如我們對于所看到的東西起愛染心;
二者是自體愛,即是我們貪愛有一個“我”,貪愛這個身體是“我”。由此貪愛引發一切煩惱而起種種造作。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明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種“執著之愛”不僅引發種種煩惱,更是致命的。
取
由于這個貪愛心加深執著,不愿意舍離,稱為“取”。不止不愿舍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將來有。
取可分為四種:
欲取,即是我們執著,希望獲得更多自己貪愛的東西,稱為欲取。
見取,對于我們的知見、思想起貪愛,追求更豐富的知識,認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優勝的而執著它,稱為見取。
戒禁取,此亦是一種貪愛,執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脫,能得福報等等。
我語取,此是對我的貪愛。這些執著都是貪,是我們過去的業習,現在顯現出來。比如你有抽煙的業習,現在眼前有一只香煙,就對他起貪愛;沒有抽煙業習的人,就無此貪。
我們過去有種種習氣,如今境界當前,就喚起了種種貪愛。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瞋、癡等種種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著重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有
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能夠擁有許多東西,采取了一些行為,又造作了身口意三方面的新業,又對下一世的果報埋下了因。
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都屬于現在世。所以,我們想要通過修行來解脫生死輪回,著重要從這些環節下手。
生
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后,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老死
有生故,將來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說十二因緣相續,無有窮盡,它形成一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中的最后兩項——生、老死,都是屬于未來世的,是未來將導致的果。
守護六根門頭
十二因緣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中,佛陀用了逆觀十二因緣。從老死作為觀察人生的起點,正是因為生才有死,而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最重要還是眾生為得到所“愛”事物而做的種種“取”,形成了身口意上的業力,推動著一輪輪的生死循環。而“愛”又緣于“受”……一直倒推,根源就在于無明。
這十二因緣的每個要素環環相扣,修行就是讓我們能斬斷這個鏈條上的其中一個接點。很多祖師大德就是從守護“六根門頭”入手的,時時觀照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但這并不是不看、不聽、不想,而是如實的看待人事物,沒有什么能引發貪愛,也沒有什么是厭惡的,就談不上生起瞋恚之心了,就不會因此而造惡業……
十二因緣是極為重要的佛法義理,若能通過觀十二因緣而證悟者,即被稱為“緣覺”。
以上僅做粗略介紹,天臺宗、唯識宗等經典中有更深的闡釋,可繼續深入修學。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