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來源:東南網 113020 更新: 人氣:617 關鍵詞:

文物名片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guī)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創(chuàng)寺,經歷代興擴,主體格局定形于宋元時期。寺院坐北朝南,由中路主體建筑群、東西兩路附屬組群及東西石塔等組成,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

1982年,泉州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中國郵政發(fā)行“中國古塔”郵票一套4枚,第二枚就是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后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濕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xiàn)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前世傳奇

一對石塔高古至尊

講述人 黃明珍(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副研究員)

公元1250年,泉州開元寺內的東西兩座塔建成,至今為全國建筑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對石塔,是中國的“四大名塔”之一。可以說,東西塔是宋代佛教石雕藝術的珍品。

泉州開元寺創(chuàng)建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原名“蓮花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為“開元寺”。位于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巨匾上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字,以應“桑開白蓮”之說。

關于開元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記載,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開元寺這片地原是泉州富商黃守恭的桑樹園。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來就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作為唐初本地富商,黃守恭的經商理念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他認為,僅憑一己之力,發(fā)展始終有所限制,只有相互協(xié)商,互相幫助,才能達到商業(yè)上的共贏。黃守恭的豁達胸襟和遠見卓識,得到了當時泉州所有商業(yè)同行的尊敬。在他的帶動下,唐朝以后的泉州,絲綢業(yè)逐漸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產業(yè)鏈,有人栽桑,有人養(yǎng)蠶,有人緙絲紡紗,每年有數十萬匹絲綢源源不斷銷往海外,泉州也逐漸發(fā)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在開元寺的后回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十六角形石柱,它們是古印度教石柱,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稱為“石柱牡丹”。石柱的每個圓盤內分別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圖案,配以中國古代傳統(tǒng)吉祥圖案及花草圖案。這些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有關。在大雄寶殿前的月臺須彌座束腰處,有73尊印度教的獅身人面像青石浮雕,這在全國的寺廟里也頗為罕見。

談及開元寺,就不得不提東西塔。位于開元寺內的東西塔,是開元寺的鎮(zhèn)寺之寶,也是古城泉州最具標志性的地標。唐朝建寺時,最初建的是木塔,因為火災,宋朝重建時改為磚塔,后再改為現(xiàn)時的石塔。東塔名鎮(zhèn)國塔,高48米;西塔叫仁壽塔,高45米。

如此高的石塔,到底要用多少石頭奠基?用多少大石頭造塔身?傳說,當年造塔時用的石頭從西街排到泉州城郊,即現(xiàn)在泉州城東南的東海鎮(zhèn)法石村,所以這個地方叫“石頭街”。

在800年左右的歷史當中,東西塔經歷了臺風、地震、冰災等自然災害,依舊安然無恙,特別是西塔連大修都沒有過,就只有過幾次的小修。

東西塔各建五層,每層有飛檐,有樓閣;塔身八角形,四面開圓拱門,設佛龕,每層的拱門和龕互相調換;塔尾有一粒銅葫蘆,8個角有8條鏈和塔尖相連;每層塔角掛風鈴,整座塔共掛40個風鈴,風鈴隨風飄動,發(fā)出叮叮當當的響聲;塔身的浮雕石像,刻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每座各80仙,造型生動,神態(tài)各異;塔底座的中部還有40幅青草石繪畫雕刻。

印度教石柱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印度教獅身人頭石雕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今生故事

石柱、義工詮釋“和諧”

去年10月,中印兩國領導人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談及印度金奈與福建泉州古代的歷史交往。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后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于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番佛寺坍塌后,大部分印度教建筑構件流入民間,有的成為其他寺廟用來維修的構件。這對石柱是南印度朱羅時期常見的柱型。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濕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xiàn)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如今,這對印度教石柱成為泉州開元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成為世界各地游客“必看”點之一。在漫長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泉州開元寺不僅是刺桐城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當地的一扇文化之窗和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作為古城的地標,開元寺早已融為泉州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以開元寺為地點的廟會依舊盛行,主要包括了以勤佛為主的寺廟宗教活動和以西街廟會為主的商業(yè)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繞佛,泉州話“繞(圈)佛”音似“勤佛”,“勤佛日”的叫法因此而來。

繞佛時,法師帶領諸香客在大雄寶殿內禮佛誦經。隨后法師敲木魚邊誦經,邊引領諸香客順時針而行。從大雄寶殿出,繞行到東西雙塔,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條繞行數圈,眾人齊誦《阿彌陀經》。最后,回大殿內再次誦經行禮。

上世紀80年代,開元寺將勤佛日發(fā)放的“粥”改為“齋面”。“舊時,南方人吃‘面’是比較稀有的,粥是日常,面算是加料的。”開元寺德升法師說,泉州話“打齋面”,音同“打災面”,便是消災解難的意思,“所以吃面的人越來越多,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泉州開元寺內,活躍著一個數量超過100人的義工群體,他們?yōu)殚_元寺內的秩序和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做義工很有意義,我經常過來。”施雙婷說。她是一名教師,在開元寺的廟會中主要負責疏導人群。

“勤佛的時候,山門會關閉,把拜亭留給法師、居士和信徒,還有一些游客也會參與進來。”施雙婷介紹,“此外,我在‘開元公益’中參與了一些慰問孤寡老人的活動,很受感觸,就帶女兒一起參加義工團隊的活動。”她希望能把開元寺的義工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

專家點評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姚志強:

開元寺在元代合支院一百二十區(qū)為一寺之后,達到其發(fā)展的最鼎盛階段。《溫陵開元寺志》中稱之為“禪風遠泊,衲子兢集……食常萬指”,寺院僧人多達兩千人,加其龐大的寺院建筑、巨大的東西雙塔,沒有超級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是很難建設出這么罕見的建筑杰作的。開元寺為泉州佛教首寺,其宏大的規(guī)模、古老的雙塔院格局、高規(guī)格的建筑形制、罕見的石塔建筑杰作,無一不彰顯了宋元時期泉州港作為“東方第一大港”非凡的經濟文化實力。更獨特的是,其建筑構件、裝飾中融合了豐富的佛教、古印度教文化特征,生動地體現(xiàn)了在10世紀至14世紀古泉州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筑與藝術的交融和共存。

泉州文化研究專家吳越:

泉州是一座古城,而開元寺作為泉州古城區(qū)域內最為重磅的文物集中地,可以說,這里是泉州文物之集大成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這些底蘊,就藏在這些以開元寺為代表的文物里。作為一座多元文化的寶寺,泉州開元寺更是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文/圖)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