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泉州方言的俗諺、熟語

來源:泉州歷史網 051120 更新: 人氣:8212 關鍵詞:

泉州方言的俗諺、熟語

  熟語
         節氣、氣候類俗諺
            ——節氣。
            ——氣候。
         歷史、傳說、故事類俗諺
         宗教、風俗類俗諺
         婚姻、家庭、宗族類俗諺
         人生類俗諺
         生活體驗類俗諺
           戲曲類俗諺
              ——演員人生。
              ——劇種特色。
            ——戲文。

  俗諺,指民間流傳的、有較固定句型的、通俗淺顯的格言式短語。它點破事實真諦,或者刻劃行為、狀態的形象,淺顯易懂,形象洗煉。熟語,又稱俚語,指在大眾中廣為流傳的常用固定短語。

  有些俗諺形象生動、風趣詼諧,也可歸入“五色話”范疇。有些歇后語與俗諺有交叉,大體是歇后語用久了,深入人心了,后半截子話不再那么重要,而俏皮的性質仍在,就轉為俗諺。

  泉州方言中有非常大量的俗諺、熟語,來源于民間口語,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的特色。

  泉州俗諺大概有五個來源:

  一、對本地區自然氣候變化和農事生產進行預測的農諺。

  二、從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古代詩文以及泉州當地的真人真事中演化而來的諺語。

  三、與泉州各種宗教活動及泉州的風俗習慣有關。

  四、來自人們對日常生活觀察體驗的總結。

  五、南音、南戲(梨園戲、高甲戲、嘉禮戲)的戲文和古典名著的人物故事等。

  當然,由于俗諺、熟語來自民間,其中罵人的話和粗話甚多,本文收錄時盡去除;有些僅流傳于小范圍局部地區,亦不選。僅選載泉州普遍流傳且相對較雅的。用漢語拼音注音。

熟語

  柚柑命[you-gan-mia﹨]:先苦后甜。

  頭路直[tao-lu-di﹨]:遇事順利。

  大嘴斗[da-cui-dao-]:夸夸其談。

  請帶辭[qia-dua-qi-]:請客時即辭客,不真誠。

  偷食步[tao-jia-bo﹨]:背著人偷偷摸摸地做。

  無頭神[mo-tao-xin-]:健忘。

  一粒一[yi-lia-yi-]:肝膽,用指感情深,如“一粒一的好兄弟”。

  出壞譜[cu-pai-po-]:使壞。

  壞剃頭[pai-ti﹨tao-]:事情難做或此人難對付。

  大相狗[dua-xin-gao-]:像狗一樣眼巴巴地希翼別人施舍。

  三八氣[san-ba-ki﹨]:形容女人舉止不當。

  花草步。意喻故弄玄虛,或耍滑頭。

  水清魚現:水落石出之意。

  水流破布[zui-lao-pua-bo﹨]:形容一個人說話又多又爛,或做事又慢又爛。

  有七無八[wu-qi-mo-be﹨]:不三不四之意。

  軟涂深掘[leng-to-qin-gu﹨]:看人軟弱好欺負就越來越欺負他。

  空嘴哺舌[kang-cui-bo-ji-]:“哺”[boˉ]:嚼。形容人有口無心,空話連篇。

  七吐八吐[qi-to-be﹨to-]:胡說八道。

牽聲拔調[kan-xia-bei-diao﹨]:說話慢條斯理、打官腔。

  無鼻無目[mo-pi﹨mo-ma﹨]:糊涂,不精明。

  搬嘴小姑[bia-cui-xio-go-]:播弄是非。

  賊吃狗閫[qia-jia-gao-kun﹨]:不務正業,胡亂打發日子。

  狐貍半天[ho-li-bian-tian-]:形容女人花里胡哨。

  斗腳老戲[dao-ka-lao-hi﹨]:“斗腳”:湊合。“老戲”:梨園戲的成人班。過去的戲班大多為草臺班,平時無事時大家各自務農,要演出時才臨時湊齊角色。此語喻“臨時湊合”。

  枵簫飽曲:“枵”(go-):饑餓。“曲”(kia-):曲子。饑餓時還可以吹簫,但唱曲子(南音)要在吃飽后才有力氣,因南音一句要拉得很長。

  拳頭燒酒曲:早時泉州人消遣時的三件事,就是練武術(指南少林拳)、喝酒、唱曲子(南音)。

節氣、氣候

泉州古代三分田七分海,氣候、節氣與出海、農耕密切相關,涉及收成甚至生命安危。《泉州府志·氣候》云:“致治之道,勤民為先,勤民之事,測候為急。月令所紀,順時應物……泉為南方海國,禾稻兩收、霜雪罕靚,大都寒少而燠多。乃均茲一郡,而風雨之應,咫尺不同。田野間,即其每方隅,以自為占驗而應各不爽……”根據長期生產、生活經驗,泉州流傳許多有關氣候、節氣的俗諺、熟語,家喻戶曉(文中月份均指農歷)。

  節氣

  立春

  立春在臘月間,明春無倒春寒。“臘月”:十二月。如果在十二月立春,明年就不會倒春寒。

  立春起北風,雨水白茫茫。立春刮北風,預示雨水多。

  立春有雨淋,陰春到清明。立春下雨,預示一直到清明都是陰天。

  立春有兩春雨多,夏至少雨作大旱。一個農歷年內如有兩個立春,預示雨水較多;夏至無雨,預示將有旱情。

  年逢雙春,米吃有椿。“椿”[chun-]:剩余。一個農歷年內如有兩個立春,預示風調雨順,將有較好的收成。

  雙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冬”[dang-]、“空”[kang-]合韻。遇“雙春”,農人忙于犁田,牛也跟著大忙。

  雨水

  雨水陰寒,春季袂旱。“袂”[mei-]:不會。雨水時如果出現陰冷天氣,預示春季沒有旱情。

  雷彈雨水后,晚春陰雨報。“彈”[dan-]:響起。

  驚蟄

  雷打驚蟄前,陰雨下袂停。“袂”[mei-]:不會。驚蟄前響雷,陰雨天氣就一直不會停止。

  未驚蟄彈雷,一畝加兩斗。“彈”[dan-]:響。驚蟄前響雷,一畝田的收成會增加兩斗。

  未驚蟄先彈雷,四十九日烏。“彈”[dan-]:響。“烏”[o-]:烏陰天,陰雨天。驚蟄前響雷,會出現四十九日的陰雨天氣。

  春分

  春分豆仔伸。“伸”[cun-]:發芽伸展。

  清明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雨”[文讀u-]、“母”[mu-]合韻。“寒”[gua-]。“虎母”:母老虎。清明、谷雨時節,天氣尚非常寒冷。

  雨沃上元燈,日曝清明種。“沃”[a-]:淋。“上元”[xiong-wan-]:正月十五,元宵節。“曝”[pa-]:曬。“種”[zing-]:種子。元宵節如下雨,清明就會艷陽天。

  食了清明粿,一手扶犁耙,一手剪薯尾。清明是種植甘薯的季節,農民要抓緊時機耕地整畦,扦插薯苗。

  谷雨

  立夏

  立夏小滿,潭窟都滿。立夏小滿雨水多。

  小滿

  芒種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干土,六月火燒埔,七月水流芋。“干”[da-]。“雨”[ho-]、“土”[to-]、“埔”[bo-]、“芋”[o\]合韻。芒種日如下雨,則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少雨且炎熱,七月雨水多。

  芒種火燒雞,夏至爛草鞋。“雞”[gue-]、“鞋”[we-]合韻。如芒種驕陽炎熱,則夏至多雨。

  夏至

  夏至彈雷,定作大水。“彈”[dan-]:響起;“彈雷”即響雷。夏至響雷,當年會鬧水災。

  夏至刮西南,大雨水漲潭。夏至刮起西南風,預示當年雨水會過多。

  夏至大晴天,無雨到秋邊。“天”[文讀tian-],“邊”[文讀bian-],合韻。夏至如炎熱晴天,預示一直到秋天都沒雨。

  夏至未過袂熱,冬至未過袂寒。“袂”[mei-]:不會。夏至還沒過去氣候就不會炎熱,冬至還沒過去氣候就不會寒冷。

  小暑

  小暑東北風,不久有臺風。小暑如刮起東北風,預示不久就有臺風到來。

  小暑無雨,餓死老鼠。小暑如沒有下雨,預示當年會欠收,連田中的老鼠都會餓死。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小暑前后十天內若刮東風,大暑前后早晚若泛紅霞,則將有臺風來襲。

  小暑割來煮。時至小暑,早稻開始成熟,早熟者可開鐮收割。

  大暑

  大暑熱袂透,大熱在秋后。“袂”[mei-]:不會。“熱”[lua-]:指天氣熱。大暑的天氣是應該夠熱的,但如果不夠熱,預示秋后還會大熱。

  大暑大熱,夏早少雨,秋寒早來。大暑夠熱,預示夏季早到且少雨、秋寒提早到來。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日下大雨,預示百日后下霜。

  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大暑日如果秋風起,預示秋后會酷熱。

  立秋

  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此語指高旱地,如果立秋有雨即有收成,無雨則可能無收。

  立秋緊丟丟。“緊丟丟”[gin-diu-diu-]:很快過去。立秋一過,離春節就不遠了,很快一年就完了。

  六月立秋緊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

  秋前北風多陰雨,秋后北風旱到底。立秋前如刮北風,以后的日子就多陰雨天;立秋后如刮北風,以后的日子就無雨多旱。

  立秋處暑,熱死老鼠。立秋至處暑,氣候尚酷熱。

  處暑

  處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鯽。“曝”[pai\]:曬。“鯽”[ji-]:鯽魚。處暑如大艷陽,就會秋旱,連小溪中的鯽魚都會曬死。

  處暑東北風,大路做河通。處暑如刮東北風,預示暴雨成災。

  處暑不覺熱,水果免想結。“熱”[lie-],“結”[gie\],合韻。處暑如不覺得熱,當年的水果就難成熟、少結果。

  處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處暑如下雨,則中稻顆粒飽滿。

  過了處暑,夜冷白天熱。

  白露

  白露有雨會爛冬,白露無雨好年冬。“爛冬”[lua- dang-]:冬天多雨水,田里的農作物多爛掉,稱“爛冬”。“年冬”[ni- dang-]:冬季的收成。白露如有雨,大多會出現“爛冬”;白露如無雨,冬季會有好收成。

  白露風兼雨,有粟堆滿路。“雨”[ho-]、“路”[lo-],合韻。“粟”[qie-]:谷子。白露如有風雨,預示豐收在望。

  白露臺,無人知。“臺”[tai-]:臺風;“知”[zai-]:知道;合韻。白露的臺風什么時候會來,誰也不知道。

  秋分

  秋分露重,冬季多霜。“重”[dang-],厚重;“露重”指露水濃。

  秋分暝日半分。“暝”[mi-]:晚暝,晚上。秋分當日,一天中白天、黑夜長短時間相同。

  秋分北,熱到脫殼。“脫殼”[teng- ka\]:脫皮。秋分刮北風,秋后極熱。

  寒露

  寒露多雨水,晚稻慢出穗。

  毋驚寒露風,只驚寒露雨。“毋”[m- ]:不。

  寒露、霜降,日落就暗。到寒露、霜降,白天短了,太陽一下山就日黑了。

  霜降

  霜降晴,晴到年暝。“暝”[mi-]:晚暝,晚上。霜降如晴天,就會一直晴到除夕夜。

  霜降南風連夜雨,霜降北風好天氣。

  霜降有風,兩寒有霜。“風”[文讀fong-],“霜”[文讀song-],合韻。“兩寒”:小寒、大寒。

  立冬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爛冬”[lua- dang-]:冬天多雨水,田里的農作物多爛掉,稱“爛冬”。

  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有雨春少晴。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甲柴盡米糧空。“甲”[ga-]:助詞。

  小雪

  小雪紅,好麥冬,小麥種落田。“小雪”如現紅霞,冬麥就會有好收成,因此要趕快播種小麥。

  大雪

  大雪雨,甘蔗喜。

  大雪刮北風,冬季多霜凍。“風”[fang-],“凍”[dang\],合韻。

  冬至

  干冬至,澹年兜;澹冬至,干年兜。“澹”[dan-]:潮濕。“年兜”:[ni- dao-]春節。冬至如晴天,則春節就有雨;冬至如下雨,則春節就晴天。

  冬至烏,年暝酥;冬至紅,年暝澹。“烏”[o-],指烏陰,陰雨。“年暝”[ni- mi-]:除夕夜。“酥”[so-]:酥松,指晴天土地干燥。泉語“烏”、“酥”合韻。“紅”[ang-]:現紅霞,指晴天。“澹”(dan-):潮濕,指下雨。“紅”、“澹”合韻。

  冬至少雨,來春多寒。

  冬節在月頭,春寒雨落在年兜;冬至在月中,無雪又無霜;冬節在月尾,春寒雨落正二月。“冬節”(dang-zue-):冬至。“月頭”(ge-tao-):月初。“年兜”(ni-dao-):年底底,指春節。“頭”、“兜”合韻。“中”(diong-)、“霜”(song-)合韻。“尾”(me-)、“月”(e-)合韻。

  暝長到冬節,日長到夏至。“暝”[mi-]:晚上、夜晚。“冬節”(dang-zue-):冬至。從冬至日開始,夜比晝長;從夏至日開始,晝比夜長。

  小寒

  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

  小寒、大寒多南風,明年六月早臺風。

  大寒

  大寒霧,春頭早;大寒陰,陰二月。

  小寒冷袂透,小暑臺風到。“袂透”[mei-tao-]:不夠。“透”[tao-]、“到”[gao-]合韻。

  大寒寒袂死,立春踔踔跳。“袂”[mei-]:不會。“踔踔跳”[ca-ca-tiao-]:蹦蹦跳。此句指大寒不冷,立春則冷得直跺腳。

  氣候

  正月套昭君,二月雨紛紛,三月青草埔(指到處青草生長),四月芒種雨(芒種多下雨),五月無乾土(多雨),六月火燒埔(無雨,多旱),七月水流芋(多暴雨),八月秋風返,九月九降風,十月小逢春(似春天),十一月霜雪降,十二月寒又凍。“君”[gun-]、“紛”[fun-],泉語合韻;“埔”[bo-]、“雨”[ho-]、“土”[to∕]、“芋”[o],泉語合韻。“返”音[deng-],“風”音[fang-],“凍”音[dang﹨]。

  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凍腳手。“柳”[liu-]、“手”[qiu-]合韻。三月的天氣還很冷。

  一點雨一個燈,落到明天也不停。一滴雨水落在地上濺起一個泡,這樣的雨落到明天也不會停。

  一日北風三日雨,三日北風無水戽。“雨”[ho-]、“戽”[ho﹨],合韻。

  一陣秋雨一陣冷。秋天下一陣雨就冷一次,越來越冷。

  二八亂穿衣,三九襤糝穿;三月穿三樣,四月穿蚊帳。“襤糝”[lan-san-]:隨便。此語指春季天氣多變。

  二八好行船。

  三月半,寒得袂蹩田岸。“袂蹩”[mei-bie-]:爬不上。“田岸”[can-hua-]:田埂。三月半的時候氣候還很冷。

  三月三月,一日剝皮,三日蓋被。“皮”[pe/]、“被”[pe-]合韻。三月中溫差很大,有時熱的要剝皮,有時晚上還要蓋被子。

  三日風,三日霜,三日炎日光。“風”[文讀fong-]、“霜”[文讀song-]、“光”[文讀gong-]合韻。冬天往往先刮三日風,接著下三日霜,再三日大太陽。

  四月初八太子尿。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亦稱佛誕節,印度太子釋迦牟尼成道日。時日必下小雨,稱“太子尿”。

  五月初五龍船水,五月十三關刀水。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日有扒龍船(賽龍舟)活動,下雨稱龍船水。五月十三關圣帝君佛誕,下雨稱關刀水。

  五月十九彈聲雷,番薯賽過大秤錘。“彈”[dan-]:響。“雷”[lui-]、“錘”[tui-]合韻。

  六月起風臺,寒死囝仔崽。“風臺”:臺風。“囝仔崽”:小孩子。六月如果刮臺風,當年的冬天就會特別冷。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臺。六月初一若打雷,則年中少有臺風。

  六月十二彭祖做忌,無風臺也有雨意。“做忌”[zuei-gi﹨]:做忌日。“風臺”:臺風。

  六月十九,無風水也哮。六月十九日,必有風或雨。“九”[gao/]、“哮”[hao-],合韻。

  六月霧露,番薯較貴芋。“較貴芋”:比芋頭還貴。“露”[lo﹨]、“芋”[o﹨]合韻。

  六月無風臺,有雨無路來。“風臺”:臺風。六月刮臺風就會下雨,所謂“風來雨就來”;如無臺風,則罕有雨。

  六月天,七月火,石磨會焙粿。

  六、七月西風,過午變作虎。六、七月如刮西風,其午后的炎熱天氣就象老虎一樣兇。

  七月厚臺風。“厚”[gao-]:多。

  莫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莫驚”[mou-gia-]:不怕。“只驚”[ji-gia-]:只怕。“鬼”[dui-]、“水”[zui-]合韻。泉俗七月半普度,放焰口,地獄中的鬼魂都到人間覓食。七月半的鬼是前來覓食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七月半前后的暴雨,常鬧水災。

  七月半,秋風返一半。“返”[deng-]。七月半開始有秋風了。

  八月初關雨門。八月初開始雨水就少了。

八月颱,無人知。“知”音[zai],與“颱”[tai]合韻。

  十月小陽春。或作“十月小逢春”。十月有一段時間的氣候似春天溫暖。

  春占冬十日。四季各三個月,但泉州春季比冬季長,多十日(大約而言)。

  春寒雨那濺,冬寒雨四散。或作“春寒雨那濺,冬寒叫苦旱”。“濺”[zua-]:一直下;“苦旱”[ko- hua-]:無雨,旱。“濺”[zua-]、“散”[sua-]、“旱”[hua-]合韻。春寒、冬寒均有雨,但春寒之雨連續下,冬寒之雨斷斷續續、時有時無,有時還出現旱情。

  春天囝仔面,三頓肴變面。或作“春天囝仔面,一日變三變”。“囝仔”[gan-a-]:小孩子。“面”[min-]:臉。“肴”[gao-]:容易,很快。春天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了。

  秋西北,半暝沃。“沃”[a-]:淋。“北”[ba-]、“沃”[a-]合韻。“西北”:指刮西北風。“半暝”[bia-mi-]:半夜。秋天如刮西北風,半夜就會下雨。

  冬無三日雨。冬天的雨連續下不過三日。

  雨打五更天,日曬午時水。五更下雨,中午必晴。

  西北雨落不過田岸。“袂”[mei-]:不會。“田岸”:田埂。西北雨下得范圍不會大,往往這丘田有雨,而隔壁丘田卻無雨,即東邊日出西邊雨。

  西北雨,連落三下晡。“下晡”[ye- bo-]:下午。西北雨要連下三個下午才止。

  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五月節”:端午節。端午節前天氣依然冷峭,以后方無寒意。

  空心雷,袂過午時雨。“空心雷”:早晨打的雷。“袂”[mei-]:不會。 

  云蔭中秋月,雨沃上元燈。“沃”[a-]:淋。“上元”[xiong-wan-]:正月十五,元宵節。中秋夜如云遮月,則元宵節將下雨。

  時季有早晚,逐年無相看。“時季”:季節。“晚”[wa﹨]、“看”[kua﹨]合韻。每年各季節出現的時間不盡相同,有變化。

歷史、傳說、故事類俗諺

假憨食咸“豬屎”。“假憨”[gieˉgong﹨]:裝瘋賣傻。明朝書法家張瑞圖曾為魏忠賢寫過“擎天一柱”匾額,后被列為閹黨,遂回籍匿居晉江青陽家中。不久朝廷派人要將他逮京審訊,他急中生智,赤膊散發裝瘋,滿身涂污,蹲于豬圈中。并且染灰黑色的面糊和香蕉,從一竹筒中擠出,冒充豬糞,散放于圈中地面。捕快來時,家人帶往面驗,見其瘋相,與豬混居,甚至取食“豬糞”,便認定真瘋,不予逮捕,據情回報。后人將此演化出此句諺語。

  人在咧中進士,汝在咧拔死羊母。“咧”[leˉ]:語音助詞。明·萬歷年間,泉州新門外浮橋李廷機(李九我)中進士,捷報傳后,李家吹吹打打,不勝熱鬧。鄰居一兒童正在牧羊,聞聲急欲往觀熱鬧,而羊嚙草不肯走,牧童一意要往,用力硬拉,繩子硬勒羊頸,竟將羊拉死。他的母親得此事,遂出此怨言,后流傳成諺,意即“為他人湊熱鬧而自己吃了虧”。

  扁擔挑坦橫。意即橫行霸道。清初·康熙年間,漳浦人藍理因軍功升為福建陸路提督,駐軍泉州。藍理在泉州算是最高首長了,他的鄉親也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凡從漳浦來泉找藍的鄉親,每將扁擔打橫著走,路人心知這種扁擔打橫者一定是藍理的鄉親,皆避讓,不敢與之計較,此語就慢慢流行開來。

陳廣彬,顧嘴袂顧身。“袂”[meiˉ]:不。傳說從前泉州有個少爺名叫陳廣彬,家庭富有,照理衣食都可豐足,但是他將做衣服的錢也全部充作酒食,只顧大吃大喝,卻不顧身上襤褸,眾人皆以此語笑之。后成為俗語,諷人只注重吃而不注意自身服飾和舉止。

  東街扛出門,西街醫倒床。泉州東、西街相毗連。相傳一醫生到東街行醫,醫后病人立即死去;醫生旋到西街診病,服藥后病人亦死在床上,這時東街死者的棺材正好扛出門。此語原指庸醫害人,后來用以諷人不學無術。

  跋輸繳謗臺灣反。“跋繳”[pua﹨giao/]:賭博;“跋輸繳”即賭博賭輸了。前清時期,泉州人赴臺灣謀生者甚眾,其中許多人都去參與賭博,及至腰纏輸光,才狼狽回泉。回來后常對人說在臺灣做生意賺錢很容易,后因臺灣反亂,致使本錢虧盡。后來人們以此語揭露那些捏造原因、掩蓋失敗真相的人。

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厝”:房子,居宅。“厝邊”:鄰居。《南史·呂僧珍傳》:“宗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側。僧珍問宅價,曰:‘一千一百萬。’怪其貴。季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諺語即由此演化而來,意同“千金買鄰”。

死馬當活馬醫。意即無可奈何而為之。宋·朱翌《猗覺寮雜記(下)》:“作死馬醫,自唐已有此語。……其初出《郭璞傳》:‘有主人良馬死者,璞教令一人東行遇林木以杖擊之,得一物如猿,持歸見死馬,即吹其鼻,少頃活。’故世俗于無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謂死馬死。”清·顧張思《土風錄》有“死馬當活馬醫”條目。泉州此諺當亦由此而得。

  孔子公不敢收隔暝帖。“隔暝”:隔夜。喻謹慎的人不隨便向人承諾。

  偷食孔子飯。喻冒充斯文。

  邯鄲里眠。泉音[han da li min],意為剛剛睡醒還睡眼惺忪。語出唐《枕中記》,盧生在邯鄲城中旅舍一枕黃粱事。

宗教、風俗類俗諺

  死死師公調。“師公”[saiˉgongˉ]:即齋公,道士。道士為人做法事時,所用樂曲比較單調,缺少變化。泉州人以此喻辦事死板、不夠靈活。

  本地師公治本地鬼。泉州本地的道士一般都在一定的范圍里活動,做法事時對當地情況較了解。喻解決問題要請熟悉情況的人。

  摸著鼻,食百二;摸著目,食百六。泉州清源山有宋代石刻老君坐像,高5米多,是全國罕見的道教石刻藝術品。由于它體形高大,站在其肩上伸手都難以摸到它的鼻子和眼睛。傳說如能摸到它的鼻子就有120歲的預期壽命,摸到眼睛就有160歲的預期壽命。泉人以此語形容理想境界不易達到。

  得過年,去找崇福寺和尚。19世紀以前,泉州崇福寺很發達,寺產甚多,僧人食用有余,足以布施。一般貧民常欠債,到了年關債主按例催討。該寺“千人鼎”大煮其粥。凡避債來寺者,皆招待予以飽食,并讓其宿在寺里,債主不敢入寺催索。越宿已是正月初一,泉州慣例不準索債。此語后喻避難自有去處,天無絕人之路。

  天公無目睭。“天公”是泉州人對玉皇大帝的俗稱。玉帝是傳說中神道與人間的最高主宰者,掌握著人們的命運。舊社會,善良的人盡管虔誠地祈求上天庇佑,然而往往得不到幸福而飽受人間的痛苦。此俗語反映人們對神的懷疑。

  土地公白目眉,無人請自己來。泉州人家和商店大都奉祀土地神,神像是位白發蒼髯的慈祥的老人。它每天端坐神龕里,受人供奉。泉州人以此喻沒有經過主人邀請而自行上門的不速之客。

  天妃宮還在,雨傘怎會無。從前,泉州南門天后宮(元代稱天妃宮)很熱鬧,酬神的,演戲的,玩把戲的,看熱鬧的,以及攤販、命卜,賭錢什么都有。有個鄉下人進城,帶了把雨傘也在看熱鬧。后來他把雨傘放在天后宮一個角落里。一會兒要回去時,雨傘卻不見了。他奇怪地說:“天妃宮還在,我的雨傘怎會無?”這話傳出去,成為笑柄。后來,人們用此語譏諷那些丟三落四、沒頭沒腦的人。

  佛靠扛,人靠裝。“扛”[geng]、“裝”[zeng]合韻。菩薩靠人抬才顯靈,人靠裝扮才好看。

使唆烏鬼放熕。即唆使別人做事。“熕”:火炮、礮。“熕”是閩南人自造字。“礮”本義指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甩出石塊的拋石機,后來轉為表示在金屬筒中裝火藥,借爆發火藥把彈丸射出的火炮;現在通寫為“炮”。閩南語將拋擲而撞擊稱“扌貢”,由此引申出表示火炮的“熕”。“熕”字始見之于官方文獻是明《武備志》“發熕”,是一種裝在木車上的銅鑄炮。清·乾隆頒布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中也有一種“發熕炮”。《先王實錄》和施瑯進攻臺灣的奏折中也提到“龍熕”、“發熕”。

婚姻、家庭、宗族類俗諺

  一劃

  一代親,兩代表,三代煞了了。“表”:指表兄弟姐妹。“煞了了”[sua\liaoˉliaoˉ]:什么都沒了。指親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疏遠,如一代時是同胞兄弟姐妹,至二代是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尚多往來和親近;到三代,就基本沒來往了。

  二劃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高齡老人常出意外,故不要在外留宿、留餐。

  人水袂配飯,心水贏過鴨母生金蛋。“水”[sui]:漂亮。

  三劃

  大目新娘找無灶。譏看不到眼前之物。

  四劃

  不孝新婦三頓燒,有孝查某子路上搖。“新婦”:媳婦。“燒”[xiao]:熱。“三頓燒”:指三餐熱飯熱菜。“查某子”[za mo a]:女兒。喻媳婦再不孝,也能侍奉三餐;女兒再孝順,也路途遙遠顧不及。

  風吹斷了線,家伙了一半。“風吹”[fang ce]:風箏。“家伙”[gieˉhe/]:家財。“了”[liao]:虧損。喻損失慘重。

  五劃

  囝仔腳川三斗火。“囝仔”[gan a]:小孩子。“腳川”[ka ceng]:屁股。過去,小孩子都穿開腳褲,整個屁股外露,嚴冬也不例外。故比喻屁股不怕冷如有“三斗火”。

  甘愿擔菜賣蔥,呣甲別人公家盎。“呣”[mu\]:不。“甲”[ga\]:與。“公家”:共有。“盎”[ang]:丈夫。女子寧可吃苦,也不與人共夫。

  打破人姻緣,萬世拖屎連。“拖屎連”:麻煩多。

  好某娶會著,恰好吃補藥。

  好囝好倜陀,哌囝不離莫。“囝”[ga]:兒子。“倜陀”[ti\tuoˉ]:玩。“哌”[pai\]:壞,不好。“不離莫”[bu\li/muoˉ]:不如沒有。好的兒子好玩,不好的兒子不如沒有。

  生前若不孝,死嚕就免哭。“嚕”[lo]:語氣助詞。

  六劃

  有囝萬事足,無官一身輕。“囝”[ga]:兒子。

  七劃

  男大到廿五,女大到大肚。傳統的說法是:男孩到25歲才停止長高,女孩不管幾歲,懷孕后就不再長高了。

  男女嘠意,無嫌喀示。“嘠意”[ga\yi\]:合意、稱意。“喀示”[kia\xi\]:難看,丑。

  兩人沒相嫌,糙米煮飯也會粘。

  八劃

  細漢偷針,大漢偷杉。“細漢”[sue\han\]:小時候。“大漢”[dua\han\]:長大成人。“針”[zan]、“杉”[san]合韻。喻孩子從小要加強教育,不能放任不管。

  細漢偷割瓠,大漢偷牽牛。“瓠”[bu]。義同上。

  拍虎掠賊要親兄弟。“拍”[pa\]:打。“掠”[lia\]:抓。喻手足之情最可靠。

  飼子是義務,吃子看新婦。養兒子是父親的義務,到了須讓兒子養時,還得看媳婦的臉色。

  九劃

  相親看家宅,娶某看外家。“某”[mo/]:老婆、妻子。“宅”[tie\]、“家”[gie]合韻。女方相親時,要注意觀察男家的宅院,可知其家境是否殷實;男方討老婆,要注意了解女家情況,可知其家教是否良好。

  要嫁才縛腳。諷臨渴掘井、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

  十劃

  菜無沃袂大叢,囝無管袂成人。“沃”[a\]:澆。“袂”[mei]:不會。“大叢”[dua\zangˉ]:大棵。

  十一劃

  娶某時,生仔運。“娶某”[cua\mo/]:娶妻。此語意喻人處于好運氣的時期。

  常打袂驚,常罵袂聽。

  十二劃

  最囝好名,獨子好命。“最”[zui\]:多。“好名”:好名聲。

  媒人包入房,沒包你一世人。“一世人”[jiˉxi\langˉ]:一生。

  十三劃

  嫁著臭頭盎,有肉又有蔥;嫁著跋繳盎,歸厝內空空。“跋繳”[bia\giao/]:賭博。“盎”[ang]:丈夫。“歸厝內”[guiˉcu\lai\]:滿屋里。此語勸人找對象不要單看外貌,要注意人品。

  新婦哭禮數,查某仔哭壩肚。“新婦”:媳婦。“壩肚”[baˉdoˉ]:肚子。“查某子”[za mo a]:女兒。父母喪,媳婦的哭常是因禮俗、禮教而哭(哭不由衷),女兒的哭才是痛心澈肺的。

人生類俗諺

  少年拼出名,吃老顧名聲。

  少年袂曉想,吃老不成樣。“袂曉”:不曉得。勸人年輕時要知努力、規劃未來,免得到老時悔恨莫及。 沒日不知禱,沒須不知老。“沒日”:沒有太陽。“禱”[dao]:中午。陰天看不到太陽,過了中午也不知道;沒長胡須,老了也不知道。諷人胡涂。

  吃老三項歹:哈噫流目屎,放尿帶尿迨,放屁兼滲屎。“歹”[pai\]:壞。“哈噫”[ha hi]:打哈欠。“目屎”[ma\sai/]:眼淚。“尿迨”[lio\daiˉ]:小便中的沉淀物。“屎”[sai/]:糞便。老人有三項不好:打哈欠時會流眼淚,小便有沉淀物,放屁時有時會大便失禁。

生活體驗類俗諺

  一劃

  一白蔭九水。“水”[suiˉ]:美麗、漂亮。如果皮膚白皙,就能彌補其他相貌的不足。喻主流好可掩蓋枝節的不足。  

  一條腸通腳川。“腳川”[kaˉcengˉ]:屁股。喻人直腸直肚,不曉得轉彎。  

  一就一,二就二。即一點也不含糊。與“丁是丁,卯是卯”同義。  

  一面抹壁雙面光。喻為人圓滑、八面玲瓏。  

  一物一物治,說破不值錢。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只要了解其規律,就沒有什么玄妙的。喻只要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事情就好辦。  

  一下傳,到臺灣;一下謗,到呂宋。“呂宋”:菲律賓。“謗”[bong﹨]:夸張。喻指流言和虛張夸大的話語傳播非常迅速。

  二劃

  十嘴九腳川。“腳川”[kaˉcengˉ]:屁股。喻指七嘴八舌吵鬧不休,意見無法統一。

  三劃

  山頂鷓鴣獐,海底馬鮫鯧。山上有鷓鴣、山獐,海里有馬鮫魚、鯧魚。指山珍海味。

  鄉下親情,食飽就行:“親情”(qin jia),親戚;“行”(gia),走。過去交通不發達,逢城里親戚宴請,鄉下的親戚都要早早走路進城,吃飽之后顧不上和其他人寒暄,又得早早趕路回家。喻指“匆匆忙忙”。

  五劃  

  目睭袂貯得一粒沙母。“目睭”[ma﹨jiuˉ]:眼睛。“袂”[meiˉ]:不會。“貯”[dueˉ]:裝下。“沙母”:沙子。原意眼睛里裝不得一料沙子,喻心胸狹窄,對別人毫不寬容。

  目睭看九界,看見逐項愛。“目睭”[ma﹨jiuˉ]:眼睛。“逐項”[da﹨hangˉ]:每一項。諷人占有欲強、貪得無厭。

  未學行,先學飛。指不務實際、急于求成,諷人辦事急躁,不按客觀規律辦事。

  未生囝,先號名。“號名”:起名字。原意孩子尚未出生就先取下名字,諷人事情尚未辦成就先到處張揚。

  六劃

  講長講短,講食煞尾。“煞尾”:尾聲,結束。聊天的時候,不管聊些什么,最后都是以講到吃的結束。

  有存存刀砧,無存呣免睻。“睻”[xianˉ]:偷看;“呣免睻”[muˉmianˉxianˉ]:不要偷看。此語喻該是你的遲早都是你的,不該是你的怎么想方設法也沒用。

  七劃

  壞人厚話,壞米厚秕。“厚話”[gaoˉwei﹨]:話多。“厚秕”[gaoˉpei﹨]:稗子多。諷人愛搬弄生非。

  別人腳川做面皮。“腳川”[kaˉcengˉ]:屁股。用別人的東西來裝闊氣。

  八劃  

  青瞑雞啄著蟲。“青瞑”[qiˉmiˉ]:瞎眼。“啄”[de﹨]。此語喻事情湊巧,僥幸碰上好運氣,常用來說明事情的成功出人意料,義同“瞎貓碰上死老鼠”。

  袂駛船嫌溪歪。“袂”[meiˉ]:不會。不怪自己不會行船,反怪溪流彎曲不直。此語諷遇事不順時,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推給客觀因素。

  拆內裾補巴脊。以往女人的外衣還有一層內里,稱“內裾”。“巴脊”(ba jia),背部。背部的衣服破了,將內裾裁剪下來縫補,意“拆東墻補西墻”。

  九劃  

  順風旗那曳。“曳”[ya﹨]:揮動。“那”:語氣助詞。手舉旗子順著風勢搖動,喻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缺乏主見,不問是非。

  相尊食有偆。“相尊”[saˉzunˉ]:互相尊重,此處指互讓。“偆”[cunˉ]:剩余。此語喻東西雖少,但如互尊互讓,則不但不顯不足,反而有余。

  十一劃

  腳踏馬屎傍官氣。諷人狐假虎威。

  十二劃

  番薯三箍湯照甲。“三箍”:三塊。“甲”[gaˉ]:搭配。每人三塊地瓜片,地瓜湯照量搭配,意指平均分配。

二十劃

鱉笑龜無尾,龜笑鱉無毛。“彼此彼此”之義。

戲劇類俗諺

  泉州是古代南音、南戲的保存地,泉州的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加禮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在人們的生活中影響極為深刻。一些泉州方言俗諺直接來自戲劇或一些俗諺就直借用戲文,一些戲曲故事和古典名著的人物等也在泉州俗諺中占有一席之地。

  演員人生

  搬戲搬到老,呣值路邊草。“搬戲”[bia-hi\]:演戲。“呣值”[m-da-]:比不上。一輩子演戲永無出頭之日,還比不上路邊的一棵草。

  搬戲頭,乞食尾。“乞食”[ki-jia-]:要飯,乞丐。戲子演一輩子的戲,到最后都成了要飯的。

  搬戲魈,看戲戇。“魈”[xiao-]:瘋子。“戇”[gong-]:傻瓜。演戲的在臺上裝瘋賣傻,像瘋了一樣;觀眾的在臺下看的如醉如癡,像傻子一樣。

  恨爸恨母無舍施,賣囝賣兒去學戲。“無舍施”[mo-xia-xi\]:可憐兮兮的。過去,窮人家走投無路了,才送兒送女去學戲。

  好琵琶掛勒壁咧。“勒”[le-]、“咧”[le-]均為泉語的語音助詞。“琵琶”是南戲的主要樂器之一,好的琵琶掛在墻壁上,喻“英雄無用武之地”。

  老戲跋落戲棚腳。“跋落”[ba-lo\]:跌下。“腳”[ka-]:下面。老戲子也有跌落戲臺下的時候,喻再熟練也會失足。

  老戲旦趁錢無夠剃啐須。“戲旦”:概稱戲子。“趁錢”[tan-ji-]:賺錢。“啐須”[cui-qiu-]:胡須。老戲子賺的錢還不夠剃一次胡須,喻收入極差。

  戲旦共擔衫籠借錢。“衫籠”[sa-lang-]:裝衣服的箱籠,此處特指裝戲服的箱籠。戲子挑著戲籠到處向人借錢。喻窮。

  好雞呣沿路啼,好曲呣沿路唱。“呣”[m-]:不會。好的公雞是不會一路啼鳴的,只會在雞窩旁邊啼鳴;好的曲子是不會一路唱過去的,只會在適當的場合演唱。喻要看場合做事。

  劇種特色

  前棚嘉禮后棚戲。“嘉禮”:提線木偶。過去的迎神賽會酬神,往往請戲班演出,為求熱鬧,常多劇種多臺同演。

  佛尿嘉禮屎。“嘉禮”:提線木偶。菩薩和木偶都是沒有生命的,哪來的“屎尿”?此語喻不存在的事物。

  嘉禮馬,抽一步,行一步。喻人不會主動做事,不叫不動,叫一下才做一下,很被動,就像木偶戲中的馬一樣,不抽線是不會動的。

  嘉禮弄破鼓,老戲褻查某,布袋戲濫糝嚕。“嘉禮”[ga-lie-]:提線木偶。“老戲”:梨園戲成人班。“濫糝嚕”[lan-san-lo-]:七說八說,胡說八道。嘉禮戲班較窮,買不起樂器道具,常常只能使用破鼓演出;“老戲”演出時,為追求演出效果,經常拿女性來尋開心;“布袋戲”戲文粗糙,有時信口開河,胡編亂造。

  三十六仙嘉禮搬百萬兵。“仙”[xian-]:個。“嘉禮”[ga-lie-]:提線木偶。“搬”[ba-]:演。“嘉禮”棚一共也才36尊木偶,卻能演出百萬兵士作戰的場面,喻以少代多或言過其實。

  戲歹嘉禮歹,連棚都搭歪。“歹”[pai-]:壞;與“歪”[wai-]合韻。演“嘉禮”戲時,不但劇目不好,木偶破舊,連戲棚也搭歪了;喻事情糟得一塌糊涂。

  無生無旦戲免看。一臺戲的主角是“生”和“旦”,如果“生”和“旦”不怎么樣,這臺戲就沒什么看頭了。

  鼓未填,拍先填。過去為戲文填曲,須先定鼓再定拍。鼓未定先定拍,喻本末倒置。

  三分扮相,七分目神。“目神”:眼神。演戲時,扮相固然重要,眼神更重要講究用眼神抓人。

  目臼若無神,袂輸柴頭人。“目臼”[ma-jiu-]:眼睛。“袂”[mei-]:不會。演戲時如眼神不能抓人,就跟木頭人差不多了。

  旦角比手對下頜,小生比手對目眉,大花比手過頭來,丑角比手隨便來。“比手”:手的動作。“下頜”[ye-hai-]。“目眉”[ma-mai-]。此語指梨園戲科步,手的動作,旦角不超過下頜,小生不超過眉毛,大花可以超過頭頂,丑角則隨便均可。

  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目眉”[ma-mai-]、“肚臍”[do-zai-],合韻。亦指梨園戲科步。

  老戲旦跋倒也有科。“跋倒”[ba-do-]:跌倒。老戲子就是不小心跌倒,連跌倒的動作都帶科步。喻習慣成自然。

  千斤道白四兩曲。有人認為道白比曲重要,道白占千斤,曲才占四兩。

  四兩白,千斤唱。有人認為曲比道白重要,曲子占千斤,道白才占四兩。

  鑼鼓長了無好戲。鑼鼓是在戲中烘托氣氛的,但如果鑼鼓長了,則恐怕劇情不夠緊湊。

  戲仔騎馬,暢都暢,腳骨會較酸。“暢”[tiong-]:爽,快活。“腳骨”[ka-gu\]:腳。戲劇中的騎馬,都是拿根帶綏的鞭子作假動作,并非真馬,到頭來只搞得雙腿酸疲。喻虛假的東西沒有用。

  妝旦的惜曲。旦角以唱為主,故曰演旦角的愛惜曲子。

  妝女著有身材,妝旦著有下頦。“著”[dio-]:要。“下頦”[ye-hai-]:下頜。“材”[zai-]、“頦”[hai-]合韻。女角需要有好身材,旦角還需要較寬的下頜。

  言不露齒,行不露趾。演出時,道白時不能露出牙齒,行走時不能露出腳趾。

  好香燒一線,好曲兩句半。“線”[sua\]、“半”[bua\]合韻。好的香燒一根就夠了,好的曲子唱兩句半就夠了。喻好東西不在多。

  鄉下車鼓鄉下擂。“車鼓”是泉州民間文藝形式之一。此語喻入鄉隨俗。

  戲棚腳的豬母會拍拍。“豬母”:母豬。“拍拍”[pa -pie\]:拍拍板;拍板是南音和梨園戲常規樂器之一。天天在戲棚下聽戲,就連苯如老母豬也會拍拍板了。喻“熟能生巧”,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蜇。“六工尺”[lio\gong-qie-]:南音以“工乂譜”記譜,其曲子翻來覆去只有“乂、工、六、士(思)、乙”5個基本譜字。“菜脯”:蘿卜干。“蜇”[tie\]:海蜇皮。此語原意飯菜天天相同、不會變花樣,諷人死腦筋,沒有創新精神。

  戲文

  看戲呣識戲文,看仔大氣那噴。“呣識”[m-pa\]:不懂得。“仔”[a-]、“那”[na-]:語氣助詞。看戲如果不懂得戲文,等于白來一趟。

  來久變管甫。“久”[gu-]、“甫”[hu-]合韻。“管甫”:梨園戲劇目《管甫送》中的主要人物。《管甫送》表現的是,到臺灣謀生的泉人管甫要回鄉,情人依依不舍送行,約定來日返回迎娶。此語喻看戲看久了,連自己都入戲不能自拔。

程咬金,本就本,不就不。程咬金是木偶戲《四將歸唐》中的人物,“本就本,不就不”是劇中臺詞。此語諷人無主見。

程咬金盡會三下大斧。“盡會”[jin-ie-]:只會。諷人技藝不過如此。

  大人情三日,小人情一點仔久。“一點仔久”:一會兒。木偶戲《漢江寨》中臺詞。受人大恩惠只不過三天、小恩惠才一會兒就忘記了。喻薄情寡義。

  奸臣未刣,臺下呣散。“刣”[tai∕]:殺。“呣”[m-]:不會。劇中的奸臣未殺,觀眾都不肯散去。事無結局不算完。

  將是將才,丑是丑腳。扮什么像什么,或作“各有各的行當”。

  錦被罩雞籠,外頭好看內頭空。木偶戲《張飛鞭督郵》中臺詞。諷人草包、腹中無物。

  《目蓮》那要看,見鬼總有日。“要”[me-]。《目蓮》即打城戲、木偶戲的劇目《目蓮救母》,鬼戲。如果要看《目蓮救母》,總有一天會見鬼。喻“如果做壞事,總有一天會吃不了兜著走”。

  上得了《目蓮》棚,稱得上嘉禮師。“嘉禮”[ga-lie-]:提線木偶。《目蓮救母》是最能體現木偶戲技藝的劇目。只要能演《目蓮救母》的演員,就可以當木偶戲師傅了。

  乾埔呣學秦世美,查某呣學買臣妻。“呣”[m-]:不。“乾埔”[da-bo-]:男人。“查某”[za-mo-]:女人。男人不要學秦世美,女人不要學朱買臣的老婆。秦世美、買臣妻都是南戲中為追求榮華富貴而負心的人物典型。此語勸人莫當負心人。

秦仔不長進,偷貼齋公印。“秦仔”:蘇秦。“偷貼”[tao-tie-]:偷拿。“齋公”[sai-gong-]:道士。此語是大梨園《蘇秦假不第》中的臺詞,用諷人不求上進。

蘇秦拜祖,周氏提古。“古”[go∕]:故事,舊事;與“祖”[zo∕]合韻。蘇秦拜六國相后回鄉祭祖,其妻周氏提還一再要提起過去蘇秦落魄的舊事。喻人“老愛提往事”。

  沒啥雨,落衫透。沒下多少雨,也把衣服淋得濕透了。此語是木偶戲《火燒赤壁》中的臺詞,用喻因一點小事竟弄得狼狽不堪。

  面七空,腳手十六縫。“空”[kang-]:孔竅。與“縫”[pang\]合韻。臉上五官有眼睛、鼻孔、嘴巴、耳朵7個開竅,兩只手掌、兩只腳掌共有16條指(趾)縫,清清楚楚。此語是大梨園戲《同仔算粿賬》中的臺詞,用喻賬目清楚明白,或手腳干凈。

同仔算粿賬。《同仔算粿賬》是大梨園戲劇目。指清還欠賬。

李固見員外,無話通說。“通說”[tang-se\]:可說。李固是木偶戲《盧俊義》中盧俊義的管家,既與盧俊義小妾私通,又要謀害盧俊義以奪財產,被梁山好漢活抓后面對盧俊義無話可說。喻指人做了丑事,暴露后無言以對。

  食曹操糜說劉備話。“食”[jia∕]:吃。“糜”[me-]:稀飯。吃著曹操的飯,替劉備說話,諷喻人吃里扒外。

食飯三戰呂布,作穡桃花搭渡。“食”[jia∕]:吃。“作穡”[zuo\si\]:作事、干活。“桃花搭渡”:高甲小戲劇目。劇中角色僅桃花和艄公二人,邊唱邊舞;桃花急著過渡為小姐送信,而艄公則一直與桃花打趣,拖延時間。此語指吃飯的時候,像三英戰呂布一樣勇猛;干活的時候,像桃花搭渡一樣慢條斯理、一步三搖;諷人好吃懶做。

  有人救李世民,無人救秦叔寶。劇目《說唐演義》。

  在厝呣唱《當初貧》,出門呣唱《遠望鄉》。“呣”[m-]:不。在家不唱《當初貧》,出門在外不唱《遠望鄉》,唱了讓人傷心。

鄭元和做乞食:鄭元和是梨園戲《鄭元和與李亞仙》中的男主角,未中科舉之前曾流落街頭當乞丐。喻指君子落魄是暫時的。

  豬哥嬸伴五娘睇燈。“豬哥”[di-go-]:配種的公豬,極丑。五娘是梨園戲《陳三五娘》中的女主角。劇中有一場戲《睇燈》,講五娘同家婆、婢女益春游元宵遇陳三之事。飾家婆的是老丑旦,以丑襯美,彰顯五娘的美貌。此語喻指事物很不協調。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