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走在鼓浪嶼,有一天我突然問自己,為什么鼓浪嶼沒有紅磚大厝?仔細想來,還是有一幢,中華路上的大夫第四落大厝,據說是鼓浪嶼最早的建筑之一,竣工于1820年。又一想,這不算反例。那時候外國人沒來,房屋主人不知道天下還有其他的建筑。
向住在鼓浪嶼上的朋友打聽。她說,內厝澳附近還有一幢叫“九十九間”的房屋,是島上原住民黃姓于清末建造的,抗戰中被飛機炸毀了,是紅磚大厝。我問,房主人是華僑嗎?如果是島上原住民,怕沒有下過南洋呢。我還不懂這座已經不存在的“九十九間”能不能成為一個反例。
鼓浪嶼的1000多座別墅,絕大部分屬于南洋華僑和內渡臺胞。南洋,指東南亞地區,包括現在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國,當時多為歐洲殖民地。臺胞內渡是因為根據《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不愿成為日本國民的臺胞內渡回國,例如林爾嘉、林祖密等。1902年鼓浪嶼劃為公共租界,閩南各地富有的南洋歸僑和臺胞紛紛涌入,買地建房。
他們將建起什么樣的房子呢?
前些年,我去東南亞旅游。馬來西亞檳城的龍山堂丘公祠讓我震驚,一座地道的閩南祠堂:紅磚紅瓦;燕尾脊;金碧輝煌的斗拱雀替;富麗堂皇的剪粘灰塑;彩繪門神;石雕二十四孝圖……傳說龍山堂不但是中國工匠設計的,連材料都是閩南運去的。漫步馬六甲老區街頭,房屋低矮,騎樓連綿,不時掠過一座座閩南風格的院落。著名的青云亭也是閩南工匠用閩南材料建造的,紅磚紅瓦,雕飾壯麗。香煙繚繞中,黑發黃膚的虔誠信徒在觀音和媽祖神像前跪倒,默默祈禱。
建筑就像鄉音,浪跡天涯的游子往往隨身攜帶。西方人來到廈門,總是建起歐陸風格的洋樓。閩南人下南洋,一有可能,還是要起建紅磚大厝。原鄉建筑,承載著他們對家園和文化傳統的深沉鄉愁。
按理說,由于建筑材料易得,熟練工匠眾多,他們將在鼓浪嶼建造更多更雄偉的紅磚大厝。在南洋,那曾經是他們魂牽夢縈、不惜代價的建筑夢想。
讓人驚異的是,歸僑們對閩南傳統民居完全失去興趣,轉而懷念遙遠僑居地的建筑樣式,紛紛起建西式或南洋殖民地風格的別墅。黃家花園,亦足山莊,金瓜樓,黃榮遠堂,海天堂構,八角樓,船屋,觀彩樓,楊家園,八卦樓……一幢幢洋氣撲鼻,異國風情。當時一個海關稅務司官員觀察說:“富有的中國人從馬尼拉和臺灣返回,隨之建起了外國風格的樓房以作他們的住宅。”我們今天所見的成百上千座華僑建筑里,竟然沒有一座傳統的紅磚大厝!
誠然,鼓浪嶼南洋風格的建筑里,不少包含了閩南元素,專家們謂之中西合璧。事實上,主體造型都是西式的,閩南元素只是少數細節。鼓浪嶼建筑的總體風貌就是金發碧眼。所以我覺得,中西合璧這個詞會遮蔽問題。我們應該這樣質疑:這么多閩南華僑,他們分別來自漳泉各縣市,為什么不約而同地背棄了鄉土建筑?
這是一種奇特的社會心理。我想,衣錦還鄉的華僑,希望用一種新的空間語言來宣示自己的獨特存在。這些異國情調的建筑,傳達出這樣一種自負:我與你們不一樣,我不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我是走出國門熟稔中西文明的富商。在潛意識里,這個住南洋房屋、穿西裝、吃面包、上教堂、開家庭音樂會的特殊群體,以高度西化的生活方式,同閩南傳統文化劃清界限。
鼓浪嶼華僑群體的資金和商業才能,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上世紀20年代開始的廈門市政建設,使這座城市得以完成近代轉型。這也意味著在鼓浪嶼大行其道的“去閩南化”擴及廈門。今天中山路附近還保存著許多當年建設的老街,騎樓商鋪,前店后宅,一派南洋情調。廈門成為閩南地區最不閩南的一個城市。
我想,當年那些歸僑并非不愛閩南文化,而是他們認為,廈門應該“脫閩”,成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融入世界。然而今天,廈門似乎越來越閩南化,以成為一個代表閩南文化的城市為理想。真是大異其趣。(蕭春雷)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