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5月17日,由福建省龍巖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紅色遺珍 見證輝煌——閩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在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開展。在一件件文物和一個個文物背后的故事中,觀眾近距離了解了革命歷史,現場感受著革命先輩的崇高風范。
革命文物是歷史的重要憑證,不僅承載著歷史,也承載著革命者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作為征集和保護紅色文物,借用文物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博物館在新時代下肩負重任。
文物故事重溫歷史
楊成武指揮黃土嶺戰斗使用的望遠鏡、鄭超麟翻譯的《共產主義ABC》、紅軍斗笠、紅四軍自創建以后第一次統一的服裝……走進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這些見證著紅色歷史的珍貴文物,在玻璃窗中,連接著過去的烽火歲月。
“紅色遺珍 見證輝煌——閩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展出的珍貴革命文物、實物總計84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件,國家二級文物23件,展出革命文物照片共129張。內容分為“紅色遺珍 映襯革命先輩風范”“歲月遺珠 見證革命艱難輝煌”“血色遺存 展現英烈熱血忠誠”三大部分。
閩西紅色熱土上革命文物眾多,如何從中確定展出的文物?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鄧澤村介紹,展出的文物,都是在革命戰爭不同階段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英雄烈士們在戰斗、工作、生活中曾經使用過的物品,包括紙質類、布藝類、金屬類文物。它們普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性,能夠充分反映革命領袖艱苦奮斗、一心為民、勇于探索等精神風范,體現先烈們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展出的文物中,有毛澤東在永定時用過的飯桌、棉絮等物品,棉絮已經破舊不堪,但這恰恰能反映出領袖艱苦樸素、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鄧澤村舉例說。
走進展廳,文物被分門別類地擺放在不同主題單元的展陳中,每件文物后的背景墻上,都張貼著關于這件文物的故事和相關照片。靜態的文物和鮮活生動的故事,兩者相得益彰,讓觀眾在看到文物的同時,更加了解其背后的歷史。鄧澤村說,在征集文物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對文物涉及的相關人物、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等進行詳細了解、記錄,并進行整理和核對。
開展第一天,前來觀展的觀眾絡繹不絕。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帶著小孩的家長、穿著校服的學生,也有愛好紅色歷史和文物收藏的業內人士。“看著這些文物和故事,思緒一下被拉回到了革命歲月,很震撼,也感受到了先輩們的崇高精神。”看完展覽后,市民劉珍感慨地說。
紅色遺珍從何而來
這些無聲訴說歷史的物件,是通過何種方式來到這里跟觀眾見面的呢?
文物,是博物館的靈魂,更是不可再生的歷史見證。對于閩西老區而言,紅色文物更是那段烽火歲月的珍貴記憶。為了將散落四處的文物收集陳列,發揮其更大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廣開渠道,連續多年不斷地進行文物征集工作。
“征集文物的方式有很多種,一種是向老一輩革命家、老紅軍及其后代進行征集。”鄧澤村說,博物館開展了“‘四個一’留住老紅軍風采”活動,即征集一批文物、錄下一段音視頻、留下一幅墨寶、建立一個聯系檔案,前往全國各地拜訪多位老將軍、老干部及其子女。經過長期工作,活動獲得了老同志及其后代的支持,并不斷向博物館捐贈各類紅色文物和文獻資料。僅在去年,博物館工作人員就拜訪了26位閩西籍老將軍、老紅軍親屬,共征集、接受捐贈文物700余件,大大充實了館藏文物。
文物收集要靠老同志及其后代,更要充分吸納社會力量,化散為整。在永定區,丁智的名字和收藏二字密不可分。從父輩開始進行紅色收藏,如今他的家里已有3萬余件像章等紅色藏品,并將自家二樓布置成紅色展室,將收集來的紅色藏品,制作成60余塊展板。
“我們長期和丁先生合作,通過聯合辦展,豐富博物館展覽內容,同時他也捐贈了400多件收藏文物給博物館。”鄧澤村說。
而在丁智看來,收藏紅色老物件是為了將紅色記憶永存心底,“如果個人收藏能轉化為國家收藏,那收藏的價值和意義就會更加遠大”。
類似的社會捐贈例子比比皆是。在鄧澤村的印象里,還有一位“補漏”專家也熱衷于紅色文物捐贈。一天,博物館展廳漏水,曹三華到館內對漏水處進行維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館內展出的文物,于是馬上找到工作人員說:“我也收藏了一些紅色文物,不知道你們感不感興趣?”得到肯定答復后,曹三華打開了他向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的捐贈大門。至今,曹三華捐贈了各類紅色革命、民俗文物30余件。他始終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在博物館收藏比放在家里有意義,更有價值。
為了更加廣泛調動社會資源,博物館還加強與社會各界人士、收藏家協會、民間收藏人士的交流,并聘請專業人士充當文物聯絡員,多方積極尋找文物線索。
紅色遺珍,就這樣一點一點從四處匯集到一起。除了針對性征集、社會捐贈,鄧澤村介紹,還有部分文物是通過購買的方式收集而來。數據顯示,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近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共2368件/套,一級文物4件/套,二級文物44件/套。2017年1月,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獲評成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讓文物發出“好聲音”
多方努力之下,館藏文物不斷豐富,博物館有了更加飽滿的“靈魂”,也有了更多對外展出和發揮宣傳教育功能的“資本”。
除了剛開展不久的《紅色遺珍 見證輝煌——閩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在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內,還有《紅色閩西》基本陳列和《閩西英烈》《閩西紅土名人》《中央蘇區·福建》等專題陳列。
“通過這些陳列,讓龍巖乃至全國的觀眾都能了解閩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為革命作出英勇犧牲的歷史。”鄧澤村說,在固定陳列的基礎上,博物館利用于長征勝利、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特殊節慶、節點,舉辦專題展覽,并和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聯動,引進“西柏坡精神展”等其他各館的展覽活動。固定展覽和臨時專題展覽的相互補充配合,豐富了館陳內容,大大拓寬了受眾面。
博物館能看展,也能體驗一把科技與紅色歷史的交叉融合。館內,隔空感應虛擬講解系統,通過人機互動,將“紅色閩西”革命精神和歷史知識鮮活地傳遞給觀眾;“巧取路條”則是通過拍照、簽名、取條等環節,還原蘇區通行證——路條,讓觀眾“秒”回那段紅色歲月……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十分重要,幻影成像、懸浮、3D成像等技術在文物中的應用,一方面能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把沉甸甸的歷史轉化成易接受的內容,另一方面提高了觀眾與文物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人到博物館來。”談及“新手段”,鄧澤村說。
這也更加增大了博物館與觀眾的黏性。“到博物館里能看到真實的文物,比書本上學習的歷史更直觀,還可以通過一些新的設備來互動,有趣的同時也增長了知識。”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的常客、正在讀高中的李子楓告訴記者。
有展覽為基礎,有技術做支撐,要想讓文物的“好聲音”被更多人聽見,還需要“廣撒網”。2018年,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累計接待參觀人數425781人次,共接待講解385批次,開展現場教學68場。除了博物館內的展覽和相關活動,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還組織宣傳小分隊攜帶閩西紅色經典展板,走進學校、社區、企業、農村、軍營、機關,深入基層開展“六進”活動,一年宣講場次達100多場,讓不在市區的群眾,也能在家門口接受紅色經典教育,接受紅色文化洗禮。
鄧澤村表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們還將繼續大力開展文物征集工作,深度挖掘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創新形式開始社會教育活動,講好閩西紅色故事,把紅色歷史文化送到更多的地方。(全媒體記者 黃筱菁 邱妤 文/圖)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