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閩劇之源”平講戲 歲月浮沉見芳華

來源:福建日報 052419 更新: 人氣:953 關鍵詞:

 5月18日下午,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張家祠堂內人頭攢動,1000多名當地民眾和游客聚精會神地觀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講戲的演出劇目《馬匹卜換妻》。演員們的粗獷唱腔飽含真情,帶著歡樂,讓觀眾們深深沉浸在劇情中,此起彼伏的叫好聲、掌聲,給寧靜的村落帶來了無限風情。

  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屏南,各種民間文化藝術交相輝映。平講戲,即用方言平話演唱的戲,以其獨特的方式保留著一方百姓的鄉音鄉愁。屏南平講戲是一種已有400年歷史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福建閩劇的前身,清康熙年間發祥于漈頭村,是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也稱“肩頭棚”)表演藝術逐漸形成的,因其道白、腔調平俗如白話,故而得名“平講”。

  古老劇種盛極而衰

  一支筆,畫眉勾眼;一襲衣,精美華麗;一段詞,唱腔婉轉;一出戲,鄉韻悠長。作為屏南平講戲“非遺”傳承人,82歲高齡的張尊盟與平講戲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其一招一式、一顰一蹙,一甩手、一抬頭,這源自他家鄉漈頭村的古老劇種,早已溶入他的血脈里,令人心生敬意。

  張尊盟說,屏南平講戲發祥地在棠口鄉漈頭村。漈頭村,原稱龍漈,為張姓族居地,經濟發達,是閩東較早開發的村落之一。清康熙初年,耿精忠派兵駐扎在屏南龍崗寨,寨主即漈頭村人張良端。耿精忠軍中演唱戲曲和散曲十分流行,四平戲、仗頭木偶戲、花鼓戲便在那時傳入漈頭等村。康熙八年,耿精忠叛亂失敗,軍中藝人逃亡民間,為了生存,他們改用福州地區方言演唱。平講戲就是肇始于這一時期。

  清康熙九年,平講戲著名藝人張志慎舉家遷往漈頭下村定居,成為漈頭下村開基祖。相傳,張志慎20歲從藝,由于能識文斷字、聲色俱佳,就在平講班中演小旦,30歲時成名,紅遍屏南、古田等地。在張志慎影響下,平講戲成為漈頭張姓宗族的戲劇,一直在村中傳承。

  清中后葉,屏南平講戲一度走向繁盛,全縣132村創辦平講班,平講藝人多達數千之眾,成為當地最具影響的地方劇種。清末到民國期間,由于受戰亂影響,平講戲漸漸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78年以來,平講戲得到恢復,全縣復辦平講戲班30多個。“那個年代,平講戲還是比較紅火的,演出不斷。”張尊盟回憶說。

  此后,受社會文化多樣性沖擊,平講戲再度失去市場。1985年冬,隨著福建最后一個平講班——屏南四坪平講班解散,平講戲陷入沉寂。

   柳暗花明再迎新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獨特印記。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屏南這個山城小縣名揚四海,游客絡繹不絕。為此,屏南縣政府更加重視扶持文化事業,推動非遺傳承,要讓這些民間藝術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2001年,屏南縣成立地方戲研究辦公室,專門從事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對平講戲頗有研究的屏南縣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陸則起說:“平講戲在屏南縣分布廣泛,全縣154個村中有132個村歷史上創辦過平講戲班,是閩東方言區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劇種。平講戲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劇目和聲腔音樂,具有古代戲曲的審美觀賞價值,是我國戲曲文化中至今仍有活力的瑰寶之一。”

  2006年10月,全國四平腔學術研討會在屏南縣隆重召開,平講戲迎來轉機。張尊盟與張賢樓、張賢讀等10多個老藝人一起成立屏南縣漈頭平講戲劇團,并發掘出平講戲傳統劇目《馬匹卜換妻》,在會議期間專場演出。張尊盟登臺出演老生,身手不減當年。

  1300多個座位的影院,座無虛席。熟悉的鄉音鄉韻,時隔20余年,屏南平講戲重回舞臺精彩亮相,贏得了滿堂喝彩,令與會的全國專家學者刮目相看。

  2007年8月10日至20日,應馬來西亞砂撈越屏南公會邀請,屏南平講戲業余劇團赴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帶去了平講戲《馬匹卜換妻》《甘國寶假不第》《穆桂英闖白虎堂》等劇目,演出大獲成功。

  緊接著,2008年,屏南評講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回首平講戲新生的這一連串“好戲”,張尊盟一臉驕傲。然而,感到高興的同時,他也是坐立難安:“我們都老了,演起戲來力不從心,可是平講戲后繼無人,實在放心不下啊。必須要有一個挑大梁的在,把這個戲撐下去!”

  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平講戲的這些老藝人年事已高,后續傳承,誰來接棒?

  2016年10月,張尊盟的兒子張乾勝,一個為父輩對平講戲的摯愛與堅守所感染的年輕人,挑起了平講戲劇團團長的擔子。

  張乾勝從小在縣閩劇團長大,雖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唱戲演出,但童年時的耳濡目染,那聲聲唱腔、招招把式,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受此影響,初中畢業后,他開武館、當起了武術教練,在傳承屏南傳統文化的另一條道路上孜孜不倦。

  “苦點、累點都沒什么,我只怕辜負父親他們的囑托。”受命于危難之際,張乾勝倍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在老家,張乾勝成立了屏南漈頭平講戲傳習所。

  振興戲曲藝術,應從娃娃抓起。2017年3月,在政府支持下,張乾勝將平講戲帶進校園,先后在屏南二中、漈頭小學培養出40多名學生。

  走進漈頭平講戲傳習所,鏗鏘的鑼鼓、五彩的臉譜、纖長的水袖、悠揚的曲調,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在戲臺一角,幾名少年正在有板有眼練習著丁字步、蓮花步、挪臺步、扭頭、捏指、盤腿、撇嘴、扮鬼臉等。張乾勝介紹,他們都是漈頭小學的學生,學習平講戲已經有兩年多,平時利用節假日來這里學唱。六年級學生周榕說:“我已經能登臺演出了!”

  2017年6月,在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扶持下,張乾勝邀來導演、編劇,根據屏南戍臺名將甘國寶傳說故事,編創大型廉政歷史題材劇目《陋規案》。數月精心編排,老中青三代藝人同臺獻藝,張乾勝武館中的學生也來客串跑龍套。當年11月20日,《陋規案》在屏南縣文體中心首映,現場掌聲雷鳴。此后,《陋規案》參加了“魅力閩東戲曲展”,并到屏南古廈社區、長坋社區開展惠民演出,好評如潮。2018年12月,《陋規案》赴福州大戲院,參加第七屆福建藝術節暨第二十七屆全省戲劇會演,一舉奪得劇目、編劇、導演和音樂等四個三等獎,另有兩個藝人分獲表演二等獎與三等獎。

  “平講戲是上代人留下的寶貝,丟了可惜,一定要傳承下去!”張尊盟反復念叨著這句話。為著這個樸素的心愿,他還在堅守著,盡管已是耄耋之年。

  讓他欣慰的是,他的兩個孫子及外孫也踏上了學習平講戲之路。(本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張尚瑤 張聲平 文/圖)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