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普陀山·寺院管理系列之一|普陀山佛教—以文化提升為抓手 遏制商業化傾向

來源: 051418 更新: 人氣:1235 關鍵詞:普陀山

2017年11月3日,國家宗教局等十二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對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從十個方面明確政策界限、提出治理意見。

近些年來,浙江普陀山在治理佛教商業化問題上制定了各種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刊特此刊發相關文章,介紹普陀山在治理商業化問題上的做法和經驗。

一、抵御佛教商業化的主要思路與對策

寺院經濟原本就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傳統。宗教經濟活動包括社會公益活動,是宗教融入社會的一條路徑。佛教寺院的法施、財施等公益活動,依托寺院的經濟活動以達到動員和召集信眾的目的。佛教經濟事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宗教、功德、公益性質,有時也是社會公益事業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佛教的演進歷史中,三衣一缽、靠他人供養的情況,已被佛教禪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清規所取代。寺院經濟作為佛教存在的基本條件,伴隨著社會的演進而不斷的變化。關鍵在于佛教的信仰及其弘法利生的原則不能變。佛教經濟收入的目的在于弘法利生,而不是謀取商業利益。因此,統戰宗教部門要求和指導佛協在制度設計層面呈現出當代社會所要求的理性,非常關鍵。

如何保持普陀山僧團道風清凈、佛教圣地信仰純正,主要采取了以下對策措施。

1.引入行政管理的有效經驗,不斷加強僧團管理層的班子建設。加強集體領導,民主決策,規范管理,杜絕一把手個人獨斷專行而導致的寺院佛教商業化傾向。在佛協層面,建立會長會議、常務理事會會議制度;在寺院層面,全山各寺院都建立民主管理小組,重大事項由集體討論決定。在理事會上,從思想政治、道風教風、履職盡職和能力素質等方面對全體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進行民主測評,并將測評結果及時反饋,明確優點,指出今后努力方向。建立對佛協領導班子成員約談制度,宣傳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完善寺院負責人的選拔和任用,建立寺院副負責人后備人員庫,寺院副負責人只能從后備人員庫中提拔任用。在寺院請職執事過程中,必須要經過民主管理小組討論通過,民宗局會同佛協對新請執事進行民主測評,然后再提交常務理事會通過。

2.督促佛協完善協會章程,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架構和運行方式。按照集體領導、民主決策和規范管理的原則,全山寺院(單位)管理遵循“三統一”原則,即“人事上統一調配,經濟上統一核算,修建上統一規劃”,實行一個法人(佛協)、二級(佛協、寺院)管理、統分結合的僧團內部管理體制。佛協主要從人事、財務和基建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重大事項必須經過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在人事上主要做好寺院負責人和執事隊伍的管理,寺院(單位)主要做好清眾和職工的管理;在財務上建立與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寺院(單位)財務收入支出管理制度,建立收支兩條線管理,所有收入統一上繳佛協,在基建方面,佛協對寺院(單位)的修建實行年度計劃管理,全山寺院維修、改建和新建,均由佛協統一籌劃實施。

3.理順各方關系,保障佛協的正當權益。在人事管理方面,嚴格按照國宗局《宗教活動場所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的規定,對全山各寺院住持(方丈)或監院等主要負責人任免建立向宗教部門備案制度,做到事前征求意見,事后備案。在經濟管理方面,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辦法(試行)》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等規定,建立財務審計制度和財務報告制度。佛協和各寺院(單位)管理小組主要負責人換屆或離任時,依法進行財務審計。在基建管理方面,按照《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實行嚴格審報制度,服從普陀山朱家尖管委會統一規劃、依法管理。寺院(單位)外的基本建設如道路、園林綠化等由普陀山朱家尖管委會負責修建;寺院內由佛協按照基建審批內容統一實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普陀山朱家尖管委會積極落實宗教政策,多方協調,妥善安排,在前期劃歸10多處寺院的前提下,近期又劃歸了10多處寺院給佛協,到目前為止,已劃歸了22處寺院給普陀山佛協,保障了佛協正當權益的落實,維護了普陀山佛教的純正性和信仰性。

4.加強財務監督,指導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根據《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以及《關于調整和完善普陀山佛教協會現行體制和制度的決議》《普陀山佛教協會寺院管理制度》,為進一步規范普陀山寺院(單位)財務管理,建立與“一個法人、二級管理、統分結合”的僧團內部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寺院(單位)財務收入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障資產安全,制定了《普陀山佛協關于寺院(單位)財務收入管理暫行規定》和《普陀山佛協關于寺院(單位)財務支出管理暫行規定》。在財務統一核算的基礎上,全山各寺院實行經濟收支兩條線,財務收入由佛協集中收繳管理,寺院支出實行結報制,均由佛協財務結算中心統一辦理。佛協根據年度財務收支情況,編制各寺院的年度經費預算,預算額度內由各寺院按財務制度規定自行簽批。這樣,保障了佛協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了全山各寺院因收入不同而引起的在經濟上相互競爭的情況,去除了寺院的商業化傾向,保障了各寺院(單位)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寺院的教務和安全等工作,各寺院(單位)可以一門心思推進文化建設。

5.健全議事制度,嚴格基建項目的管理。佛協修建規劃服從普陀山管委會統一規劃、依法管理。佛協對全山寺院(單位)基建實行計劃管理。各寺院單位年初將要修建的項目和經費預算(包括籌措渠道)上報佛協,由佛協會長辦公會議研究初選項目。并將選定的項目書面征求市民宗局、普陀山管委會同意后,最后提交常務理事會研究確定項目計劃,由佛協修建辦公室辦妥相關報批手續后按計劃實施。引入政府基建招投標制度,對重大項目的建設實行招投標制度,公開招標,公開投標,公開確定中標結果,嚴格基建項目管理,實行項目監理制,確保工程質量。

二、普陀山佛教發展以及避免商業化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山經批準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共有47處,現有常住僧尼近1100名,職工近1000名,年接待香游客700萬人次左右。近年來,普陀山佛教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全省宗教工作會議精神,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持續推進普陀山佛教中國化進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提升為抓手,遏制佛教商業化傾向,建設真正清凈莊嚴的觀音道場。

1.確立文化提升的現代僧團建設目標,注重內涵豐富,摒棄商業炒作。

(1)建立如法如律又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叢林制度。按照“三統一”和“一個法人、二級管理、統分結合”僧團內部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人事、財務和基建等制度,完善寺院(單位)僧眾、執事和職工編制,制定職工管理制度,規范管理。

(2)實踐普陀山“三三制”發展新理念,探索管理新模式。在全山探索形成一部分僧眾精嚴佛事,弘法利生;一部分僧眾安心辦道,信解受持;一部分僧眾護持常住,莊嚴道場的局面。對相關寺院進行功能調整,開展禪修、閱藏、閉關和觀音文化研究等,增強文化建設分量,增強普陀山觀音文化內涵。

(3)實施系列佛教文化項目及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普陀山宗風館、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和普陀山佛教書畫院展廳建設,改建完成普陀山印順圖書館。

(4)加強觀音文化弘揚與研究。舉辦觀音文化研討會,完善寶陀講寺普門講堂常態化弘法講經活動,做好普門講堂講經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推進《普陀洛迦山志》的重修工作,做好《普陀山佛教》雜志的編印發行工作,辦好“普陀山佛教”網和“南海普陀山佛教”微信平臺。建立檔案和管理制度,推進文化傳承,加強文物保護,提升佛教博物館管理水平和開辦質量,增強普陀山佛教文化底蘊。

(5)打造佛教對外交流普陀山品牌。積極實施佛教走出去戰略,加強與海內外佛教界的聯系,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6)打造現代佛教教育典范。按照打造世界名校的要求,圍繞“國內一流、影響世界、能出大師級人才”的目標,大力推進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建設,加強學僧的素質教育,培養愛國愛教、信仰虔誠、學修并重的新時代僧才,為普陀山觀音文化的研究和深化發展輸送優秀僧才。

2.堅持正信正行,促進文化提升,有效遏制佛教商業化。

(1)加強制度建設,從源頭上遏制佛教商業化傾向。從佛教團體和寺院人事管理、財務收支管理、僧才培養、僧團道風、公益慈善和文化保護等方面制定系列標準,實現整體規范提升,在制度上壓縮和減少了商業化的操作空間。如在《普陀山佛教協會寺院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佛協及寺院要堅持不對外借資、不向外投資、不參與合資的“三不”原則,明確了佛協及寺院不參與商業運作,資金只用于與自身相關活動及公益慈善事業。在財務收入管理規定中,明確了包括功德箱管理在內的十一種收入管理,加強對功德箱、樂助、寫緣、佛事、香花券等的監督和管理,去除其他商業化的行為。

(2)推進道風建設,建設清凈道場。以教風建設為抓手,堅持以戒為師,以法為依,勤修三學,共同維護道場清凈,保障僧團和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建設政治上可信、作風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質領導班子,做作風過硬、會風端正的好團體。嚴格以“僧裝、素食、獨身”為佛教教職人員的起碼條件,進而引導僧眾潔身自律,做維護觀音道場形象的好使者,具足僧格、圓滿僧格、保持僧格,引導僧眾遵守法律法規和教義教規,持戒精嚴、威儀端莊,確保僧眾行為與身份相應,真正做到是非明白、定力深厚、僧德高尚、學養豐沛,使全山僧眾隊伍達到“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要求,以整體修持抵御商業誘惑。

(3)在觀音文化園觀音法界等項目建設運行謀劃上,體現公益性、文化性,避免商業化。觀音法界以中國漢傳佛教傳承千載的觀音信仰為內核,以觀音圣地普陀山僧團為主體,在硬件形態上凸顯能夠代表當代佛教建筑最高典范的“建筑地標”,在軟件功能上成就現代佛教弘法理念的“精神地標”。按照“舉世無雙、流芳百世”的工程建設目標,內容創意上注重文化性,運行管理上體現公益性。

(4)鞏固全山文明禮佛成效。以打造清凈佛國為主題,倡導并實施在全山范圍內的文明敬香活動,實行“三支清香表誠心”,去除燒高香等不良行為,有效遏制商業化傾向,優化普陀山生態環境,將文明敬香與發展旅游、保護環境、移風易俗、弘揚正信佛教緊密聯系起來,不斷提升普陀山在廣大信眾心目中清凈道場的良好形象。

(5)推進供養機制符合佛教教義教規。佛教所指的供養是以資金、物資等供給佛法僧三寶。供養僧人修行就是助人成就,僧人接受供養也是為了修行成就。如果供養者和接受者有其他條件和某種目的,那就違背了供養的本意,如果接受了供養而修行沒有成就,不能達成一定的社會價值,用佛教的話說叫做“虛食信施”。因此要讓受供養的僧眾感恩與國家人民,更好地學習修行,更好為廣大信眾服務,更努力奉獻社會。同時要讓發心供養的人從功利觀升華到功德觀,增進無私奉獻的社會人文道德風尚。應按照這樣的理念,建設一個完善的機制來確保供養如法清凈,去除商業化氛圍,保持純正的信仰關系。

(6)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按照《普陀山佛教協會公益慈善事業工作規程》,做好公益慈善事業,每年安排一定規模的專項資金用于開展扶貧濟困、助學助殘、大病救助、少數民族村和“五水共治”等公益慈善事業,使公益慈善事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正常化軌道。

總之,盡管在強大的商業力量的沖擊下,佛教寺院自生自養、安于一偶的局面正面臨著全新挑戰。但是只要佛協堅持對大小寺院平等關照,僧團恪守“少欲知足”的佛教本位;同時,統戰宗教等職能部門依法管理,做好制度設計、做好協會管理上的智力支持,推進佛教寺院從香火興寺轉為文化興教,佛教就一定能夠探索新出一種堅守佛教本意、去商業化的自養發展模式和與社會教化相統一的發展路徑。


普陀山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