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吳地佛教,其時間跨度自黃武元年(222)至天紀四年(280),共近六十年的歷史。吳地佛教以建康為中心,佛教活動仍以譯經為主,與魏地佛教相比,吳地譯經更具規模,著名的譯經僧有支謙和康僧會,這兩人雖然祖籍西域,但由于生長在漢地,長期接受漢文化的熏陶,因而在其譯籍中能夠注意佛教文化和漢地文化的結合,這是印度佛教在中土生長的重要標志。
支謙,字恭明,生卒年不詳,佛教居士,祖籍大月支國,他祖父在漢靈帝時來華,他自己則是生長在中國的僑民。他十歲開始讀書,學習中國文化,十三歲學習西域文化,據說后來他能通曉西域六國文字。他曾從支讖的弟子支亮受學,漢獻帝末年,因避亂而過江,來到東吳,受到吳主孫權的重視,孫權親自垂問,拜為博士,并任東宮太子的老師。當時吳地佛教雖然很流行,但經典多是梵本,缺少漢譯本。支謙通梵漢兩語,就集眾經,著手譯介,從黃武元年(222)至建興(252-253)年間,共譯出經典二十七部(此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之《支謙傳》,同書卷二又載為三十六部,四十八卷,《高僧傳》卷一《康僧會傳》所附之《支謙傳》則記為四十九部)。太子即位后,支謙謝絕世務,從竺法蘭受五戒,成為居士,所交往者皆僧人,后來終了在穹隘山中,俗齡六十歲。
支謙所譯的主要經典有:
《維摩詰經》二卷,此經已佚,現存標為支謙所譯的同名經典乃是后人所譯,冠以支謙之名而已。
《大明度無極經》四卷(或作六卷),此經是支讖所譯《道行般若經》的同本異譯,宣傳大乘般若思想。
《首楞嚴經》二卷,此經是支讖所譯《首楞嚴經》的改定本,支謙覺得支讖譯出的這部經典,譯文辭質而多胡音,因而加以修訂。
《慧印三昧經》一卷,此經是大乘禪經,“慧印”是指如來智慧同諸法實相的契合相印。修習這種禪定,能夠得到如來智慧,此為慧印三昧。
《老女人經》一卷,此經也是宣傳大乘般若空觀的。
《阿彌陀經》二卷,此經宣傳彌陀凈土信仰,為了有別于后來羅什所譯的《阿彌陀經》,支譯此經也稱《大阿彌陀經》。
《了本生死經》一卷,此經的內容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時所宣說的四諦、緣起論等學說。
《法句經》二卷,此經是支謙和竺將炎共同譯出,其梵本是天竺僧維祇難帶來的,一說此經就是維祇難所譯,其實現存標為維祇難譯的《法句經》,可能是由支謙修訂而成的。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此經宣傳大乘陀羅尼門修行法,從體裁上看,屬于一種會譯,是由《微密持經》、《總持經》和《陀鄰尼經》相對照而會譯成的。
這些譯典中,最為重要,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當是《維摩詰經》,此經講述了在家居士維摩詰的故事,強調佛法不離世間,信佛不一定要出家,關鍵在于要有堅定的信仰和自覺的修行。此經的核心理論,乃是“不二法門”,所謂“不二”,是一種非一非異的中觀思想,生滅不二,垢凈不二,善惡不二,罪福不二,有漏、無漏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明、無明不二,色空不二,佛與眾生不二,等等,共有三十一種不二法門,然其意在說明,一切都是無差別的,是沒有對待的境界。這種思想極受魏晉士人的歡迎,也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
支謙譯風總的特征是重“文”,即偏重于意譯,支敏度稱,支謙的譯典,“頗從文麗,然其屬辭析理,文而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合首楞嚴經記》,《出三藏記集》卷七)。但要做到文而信是很困難的,事實上道安和僧肇也都對支謙之譯提出過批評。
如果說,支謙是吳地佛教的奠基者,那么,康僧會則推動了江南佛教的更進一步發展,對江南佛教的貢獻更大。
康僧會(?-280),也是生于中國的西域僑民,其祖當為康居國人,后移居天竺,他父親是商人,來華經商,居住于中國南端的交趾一帶。康僧會十歲時,父母去世,他服喪期畢,隨即出家為僧。出家后,他廣泛閱讀,對佛經和儒家六經,以及諸如天文、地理、圖讖等方面的典籍,都有很深的了解,他也寫得一手好文章。如此看來,吳時在南方沿海,佛教流行很廣了,此地佛教,或是從北方傳來,這是可以肯定的,安世高就到過廣州,或是從海上傳來,這也有可能,吳國與東南亞、印度,甚至大秦(羅馬)都有來往,完全有可能從印度傳入佛教,但這還需要史料的證明。
康僧會于吳赤烏十年(247)北上到達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一說是赤烏四年(241)到達(見《吳主孫權論敘佛道三宗》,《廣弘明集》卷一)。據說他剛到建業時,吳地人還是第一次見到持錫著袈裟的僧人,許多人認為他十分“矯異”,甚至有人把此事向皇上報告,要求嚴加查處。孫權以他漢明帝夢見金人的知識,召見康僧會,康僧會以異術取得孫權的信任,他后來在京城的佛教活動,都得到了孫權的支持。
康僧會的譯典數量,《出三藏記集》卷二記為二部,十四卷,即《六度集經》九卷和《吳品》五卷。《高僧傳》卷一本傳中還講到康譯《阿難念彌(陀)經》、《鏡面王經》、《察微王經》和《梵皇王經》,這四種經其實已收入《六度集經》中了。《吳品》已佚,后世道安等人也沒有提到過此經。康僧會還寫有一些經注及經序,現存《安般守意經序》和《法鏡經序》。
康僧會的佛學思想,大小乘兼具,儒道佛會通,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佛學家。
自安世高開譯事以來,中土佛教就存在著兩個系統,即安世高所傳的小乘和支讖所傳的大乘,康僧會把兩者結合起來,他的小乘佛學是直接從安世高的三弟子(韓林、皮業、陳慧)學的,而且是“非師不傳”,不敢超出。他的異術,也與其小乘佛學的修養有關。從其譯籍看,他又十分重視大乘佛教,所譯《六度集經》,乃言大乘菩薩所應修持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明(后譯為“智慧”)。小乘佛教講自度,以禪修正自心,大乘佛教更講度人,以六度救世人,治國家,兩者結合,為“正心治國”(《六度集經》卷八《明度無極章》云:“教吾子孫,以明佛法,正心治國。”),這極似儒家的修齊治平。
康僧會還融儒家的仁孝學說入佛,他曾告誡末帝孫皓,明主以孝慈訓世,以仁德育物,而孝慈仁德“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康僧會傳》,《高僧傳》卷一)。完全可以為佛教所用。儒佛各有特點,“周孔所言,略示近跡,至于釋教,則備極幽微”(同上)。兩者可以互補。康著還多采道家之言,例如,其《安般守意經序》中論“心”云:“心之溢蕩,無微不浹,恍惚仿佛,出入無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逆之無前,尋之無后。”(《出三藏記集》卷六)這完全是道家的語言風格。康僧會實際上已有三教會通的看法,這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是首創。
吳地的佛教文化,應當提及的是梵唄和寺像。關于梵唄,支謙和康僧會都有制作,據《高僧傳》卷一載,支謙依《無量壽經》(當為《大阿彌陀經》)、《中本起經》(當為《瑞應本起經》)作梵唄三契,康僧會則作泥洹(涅槃)唄。康制梵唄成為以后梵唄的楷模。吳地佛寺,最著名的是孫權幫助康僧會建立的建初寺。佛像也在吳地出現,康僧會到建業后,曾經“設像”,此像當為佛像,從交趾帶來。當時的畫家曹不興(一作曹弗興),工龍、虎、馬和人物畫像,他在歷史上有“佛畫之祖”的稱譽,據說能在五十尺長的絹上作巨大的佛畫,他見到康僧會帶來的佛像,曾經加以摹寫,為吳地著名的佛畫家,但其畫跡早已散佚。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