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印度佛教初傳來華時,人們多視之為黃老方術之一種,隨著譯事的發(fā)展的傳教的深入,國人對佛教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這一水平上,三國初期,中土人士對佛教的理解在《牟子理惑論》中有集中的體現(xiàn)。
《牟子理惑論》一書的真?zhèn)危瑢W術界一直有爭論,現(xiàn)在可以斷定它是三國初期的作品,并不是偽書。牟子是生活在漢末、三國之際的歷史人物,漢末亂世,他攜母避亂來到交趾,在此學習了儒道佛三家文化,而當時的儒道人士對佛教有許多錯誤的看法,是為“惑”,牟子以自己對佛教的理解,作此書以理清這些疑惑。
對于佛的理解,牟子認為,佛是一種謚號,猶如中土的三皇五帝之號。佛的意義是覺悟,佛也是道德之祖。對佛的描述,書中采用類似莊子對真人的表述:“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理惑論》,《弘明集》卷一)
對于佛教教義的理解,牟子認為,佛法之道,其基本的精神是要引導人們達到無為的境界,也可以修身、齊家、治國,與儒道的作用是一致的。牟子特別討論了“更生論”,即佛教的輪回理論,這一教義是與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學說相聯(lián)系的。牟子說:“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同上)這是形盡而神不滅論。在此基礎上,而有因果報應,“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同上)。
對于佛教修行方式的理解。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要求削發(fā)出家,不娶妻生子,身披袈裟,不施跪拜之禮,這些在儒家看來,都是與禮教相違的。《孝經(jīng)》有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佛教僧人要剃發(fā);不孝以無嗣為最,而佛教徒主張不娶;儒教禮制對容貌服飾都有定制,而佛教徒身披赤布,見人不施跪禮。牟子認為,僧人削發(fā)只是權宜施設,終極目的是要達到成佛之境。不娶妻,乃是以清凈無為作為修行方法。同樣,披赤衣,不跪拜是表示出家人不溢情,不淫性,唯以上德之道為貴,也是為了修道之故。追求上德,就無須注重形式上的禮節(jié)了,這叫“上德不德”。
《牟子理惑論》中對佛教的理解,涉及的內(nèi)容較多,這種理解的核心是以儒道思想來比附佛教,這正體現(xiàn)出佛教的中國化傾向。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1938起4澳門大三巴、巴黎人埃菲爾鐵塔、官也街、龍環(huán)葡韻、銀河鉆石表演、永利吉祥樹表演雙動三日游22.11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jīng)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xiāng)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