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道安及其佛學

來源: 111417 更新: 人氣:1428 關鍵詞:

   與佛圖澄的神異不同,道安在佛教史上是以譯經家和理論家的形象出現的,他組織國家譯場,總結翻譯經驗,整理所譯經典,研究佛學理論,制定僧團戒律,對佛教的中國化進行了積極而又有益的探索。

        道安(312-385),俗姓衛,常山(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縣南)扶柳人,他的家庭是儒學世家,但他自己生于亂世,自幼父母雙亡,由外姓兄長孔氏扶養,在人生的早年就遭逢百難。他七歲開始讀儒書,十二歲出家(此據《高僧傳》,也有記為十一歲、十三歲乃至十八歲出家者)。因為他面孔長得丑,膚色黑,雖有悟性,卻不被師傅看重,而是被打發到田里做了三年農活,但他并未因此而懈怠,仍舊“執勤就勞,曾無怨色,篤性精進,齋戒無闕”(《道安傳》,《高僧傳》卷五)。他向師傅借來一部五千言的《辯意經》,晚上干完活交還時,就能全部背誦出來,后來他又借了一部萬言的《成具光明經》,當晚歸還時又能全部背出,這才引起師傅的注意。年滿二十,道安受具足戒,并開始其游學生涯。

        道安游學時,曾在后趙都城鄴(今河南省安陽市北)見到佛圖澄,深受佛圖澄賞識,但佛圖澄門下的其他僧人,則因道安外貌不佳而看不起他,佛圖澄對大伙兒說,道安的學識是你們這些人誰也比不上的。道安在佛圖澄講經以后,經常加以復講,解答大家的疑問,做這種事他感到非常輕松,大家不得不佩服他,說:“漆道人,驚四鄰。”(同上)這個黑和尚真令人驚訝。

        佛圖澄死后的第二年,道安為避亂而來到濩澤(今山西省陽澄縣西)山區,在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他堅持讀經,又向同樣逃到這里來的一些僧人學習佛法,并寫下了《陰持入經注》、《大道地經注》、《大十二門經注》等作品,后來又與同學竺法汰一起避難到飛龍山(今山西省渾源縣西南),在此遇到他當沙彌時的好友僧光(一作僧先),兩人在討論佛理時,對以前兩人都遵循的“格義”方法產生了分歧,道安這時已放棄了格義,他認為,“先舊格義,于理多違”(同上)。這是道安學術風格的一大轉變,而僧光卻還是堅持老觀點,不允許道安對先賢所創的格義有所非議。

        約在東晉永和十年(354),道安從山東來到河北,在太行恒山(今河北省阜平縣北)建造寺院,傳教弘法,信徒多達幾乎占河北人口的二分之一,有“中分河北”之說。升平元年(357),道安又回到河南的鄴地,住受都寺,在此組織了數百人的僧團。這時石虎已經死了多年,后趙亦亡,鄴地已是前燕的都城。升平四年(360),燕王慕容□死,內亂爆發,道安再次避難,先后到過鄴城西北的牽口山、王屋(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北)的女休山和陸渾(今河南省嵩縣東北)一帶,期間遭盡磨難,天災人禍,一齊襲來,在陸渾,道安曾以木為食。興寧二年(364),前燕慕容□派兵攻打河南,道安決定到襄陽去。

        在往襄陽途中,行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時,道安提出了佛教發展的兩條措施,一是需要得到君王的支持,二是要依靠大家的弘傳。鑒于第二點考慮,道安決定分張徒眾到各地去傳教,命竺法汰到揚州,法和到四川,他自己則率領慧遠等人直奔襄陽(后來前秦攻打襄陽時,道安又第二次分張徒眾,派慧遠東下,而慧遠則輾轉到了廬山)。

        約在東晉興寧三年(365),道安到達襄陽,開始其歷時十五年的襄陽時期,在此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中,道安的事業進入第一個高峰期。

        道安在襄陽的活動包括:

        與名士、官員交往。道安交往的名士如習鑿齒、郗超等,官員如桓豁等。道安與習鑿齒的關系尤善,習鑿齒在道安接近襄陽時,就給道安寫了封信,表達他對道安的敬佩之情和對佛法的理解。到襄陽后,道安拜訪習鑿齒,習鑿齒自報家門,“四海習鑿齒”。道安也自報,“彌天釋道安”。一時成為名對。為了與南北朝時寫過《二教論》的道安相區別,在佛教史上也稱東晉的道安為“彌天道安”。

       講經注經。道安對般若學特別重視,他每年要講兩次《放光般若》,他還對《放光》和《光贊》進行了對比研究,首次向內地介紹《光贊般若》,至于經注,據《高僧傳》載,道安在襄陽所做的經注有二十二卷,其中包含了對般若類經的注。

        制定僧規。為了加強僧團管理,在戒律仍不完備的情況下,道安制定了一些僧人所守的戒律,這些戒律包括講經說法時的儀式;日常的修行、飲食諸方面的規范;布薩(半月一次的誦戒集會)、差使(每年夏安居結束后請有德者指出他人罪過)、悔過(自悔其過)諸方面的儀式的規范。

        制定經錄。自安世高譯經以來,所譯經典缺乏一個系統的整理,道安第一次進行整理編目,并考證譯者。有了這樣的經錄,后人的譯事和撰述就有了根據。關于這部經錄的名字,首見于隋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卷八,為《綜理眾經目錄》。此錄原本已佚,《出三藏記集》卷二至卷五是以此錄為藍本的,大致可以見其原貌。此錄包括經、律、論錄二百四十五部,四百五十七卷,失譯經錄一百三十四部,涼土異經錄五十九部,七十九卷,關中異經錄二十四部,二十四卷,古異經錄九十二部,九十二卷,疑經錄二十六部,三十卷,以及道安自己的著述二十四部,二十七卷,還有雜經志錄,共收佛典六百三十九部,八百八十六卷。

        道安的個人品德和學術成就,引起了前秦君王苻堅的注意,他曾遣使送給道安許多尊貴的佛像,一直想得到道安,以輔其政。前秦建元十四年(378)苻堅遣苻丕攻打襄陽,次年攻下,獲道安,并送回長安,苻堅非常高興地宣稱,“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同上)。一人指道安,那半人指習鑿齒,習鑿齒腿有殘疾,故苻堅戲稱為半人。自此,道安開始了長安時期的生涯,直至去世。

        在長安,道安的主要活動是組織力量譯經,長安的譯事得到了苻堅政府的支持,所譯經典,包含了大乘般若類經,比如補譯了《大品般若經》,這就是《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五卷;也有小乘類經,包括阿含類和毗曇類;還有戒律類經,如《十誦比丘戒本》一卷、《比丘尼大戒》一卷和《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一卷。

        道安總結了佛經漢譯的經驗,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原則。“五失本”是指五種改變或失去原經本來表達方式的情形:一是把原經中的倒裝句改為漢語的表達習慣;二是把原本中質樸的表達方式加以修飾,以適應漢人好文飾的習慣;三是刪除原本中繁雜重復的部分,使之簡約;四是對于原本中總結全文的“義記”部分,因為與前文重復,可以不譯;五是原本在講完一事而另述一事時,常常先重述前事,再啟下文,這段重述,也可以不譯。“三不易”講三種使譯者很難表達佛經原意的情形:一是圣人造經,都是因時制宜,譯文也應適應時勢,但這很困難;二是譯文應當適應人們的理解力,這也比較困難;三是經文離佛久遠,理解力平平者要想準確地表達佛經的原意,也相當困難。有此三大困難,譯經者應當謹慎從事。

        道安在長安的前四年中,仍沿襲以往的習慣,每年講兩次《放光經》,后來逐漸參與政事,為苻堅當參謀,深得苻堅敬重。

       道安的佛學思想,涉及戒定慧三方面,尤以慧學方面的般若性空思想最為突出。就其戒學思想而言,道安以戒學為戒定慧三學之首,他認為戒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如果行為不矜不莊,就已產生了傷戒之心,如此則難免不入三惡道中。在家和出家者都應以戒學為學佛之始,要堅定戒心,寧可持戒而死,不得犯戒而生。他還主張,戒學亦應該以慧學為理論基礎,只有悟般若真諦,才能真正持戒。

        就其定學而言,道安的早期思想中,由于受其師佛圖澄的影響,他也十分重視禪學或定學,他主張,“定”有三層含義,禪義、等義和空義,此三義對治人生的貪、瞋、癡三毒。禪定的目的是要認識般若本體之無,“執寂以御有,崇本以動末”(《安般注序》,《出三藏記集》卷六)。定學也是和慧學相聯系的。

        道安的慧學,包含大乘和小乘兩個方面,其大乘慧學,即其般若學,在般若派中,道安是屬于本無宗一派的。他非常推崇“般若”,他認為,“般若波羅蜜者,成無上正真道之根也”(《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所謂“正真之道”,也就是“如”、“法身”、“真際”。而所謂“如”,是指如同這個樣子。什么樣子?“本末等爾”,本體和現象如一不二的狀態。所謂“法身”,指一,指常,指凈。凈也有“無”的含義,“有無均凈”。以這個“凈”為基礎,才能持戒,行定,“于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同上)。“真際”是指無為而無不為的本體,“真際者,無所著也,泊然不動,湛然玄齊,無為也,無不為也”(同上)。道安也把般若本體等同于“真如”、“法性”,在處理本體和現象的關系時,道安把“執寂御有”看作“有為之域”,反對從本體的空性來認識現象,而應“據真如,游法性”,直接體現本體之無,“據真如,游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奧室也”(《道行經序》,《出三藏記集》卷七)。這真是好無之談。其實這個執寂御有正是道安早期禪學中的觀點,這反映了道安思想的變化,同時也可以明顯看出道安思想體系中的道家、玄學思想痕跡。

        道安的小乘慧學,特別表現為對毗曇學的推崇,他認為毗曇之學無比宏富,無比深邃,“要道無行而不由,可不謂之富乎?至德無妙而不出,可不謂之邃乎?”(《阿毗曇序》,《出三藏記集》卷十)佛法要道無不從毗曇流出,一切妙德都從毗曇產生。

        道安還統一了出家人的姓氏,以往僧人的姓氏,從西域來的,多以其國名為姓,天竺來的多姓竺,月支國來的多姓支,康居國來的多姓康,漢族僧人,或隨師姓,或多姓竺。道安規定,出家人都姓“釋”,這得到大家的認同,一直延續至今,這有利于增強僧團內部的凝聚力。

        道安信仰彌勒凈土,愿生兜率天,他常和弟子法遇等人“于彌勒前立誓,愿生兜率”(《道安傳》,《高僧傳》卷五)。關于彌勒信仰的經典,竺法護譯有《彌勒成佛經》一卷、《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一卷。彌勒是被認為將來要接替釋迦牟尼的未來的佛,住兜率天,兜率天在六欲天中。

        道安于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在長安五重寺圓寂,他一生著述頗豐(多收入《出三藏記集》中),弟子眾多,以慧遠為最著名。道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影響亦為恒久。唐代僧人彥琮在其《辯正論》中對道安的評價,是具有代表性的,他說:“道安法師,獨稟神慧,高振天才,領袖先賢,開通后學,修經錄則法藏逾闡,理眾儀則僧寶彌盛。世稱印手菩薩,豈虛也哉?”(《彥琮傳》,《續高僧傳》卷二)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