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鳩摩羅什以其譯經的功績被載入佛教史冊,雖說中國佛教史上有四大譯經家之說,但最為重要的是鳩摩羅什和玄奘,鳩摩羅什的譯典代表了有史以來譯經的最高水平,他譯介了以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為主的經典,所譯一直在歷史上發揮影響。
鳩摩羅什(343-413)簡稱羅什,意為童壽,其生卒年代有多種記載,難以精確界定,這里采用僧肇《鳩摩羅什法師誄》中的說法。羅什祖籍印度,其父鳩摩羅炎放棄國相之位,出家為僧,并東渡蔥嶺,來到龜茲國,國王將御妹嫁給了他,生鳩摩羅什和弗沙提婆兩兄弟。羅什幼年時,母親出家為尼,羅什自己則是七歲出家,學習毗曇,九歲時他隨母親到罽賓國,這里流行小乘的說一切有部,羅什從罽賓王的堂弟槃頭達多學習《雜藏》、《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羅什的天份受到槃頭達多的稱贊,其聲譽也傳入皇宮,罽賓王請羅什入宮同外道辯論,而使外道折服,國王對羅什也多有賞賜。三年后,羅什又隨母親回龜茲國,途經大月支國時,據說羅什在這里受到一位羅漢的高度評價,聲稱如果羅什在三十五歲之前仍未破戒,必定能大興佛法。離開大月支國,羅什又經疏勒國,在這里留住一年,先學小乘佛法,后從在這里講學的莎車國參軍王子須利耶蘇摩學習大乘佛法,并放棄原來的小乘立場,改宗大乘,廣學大乘空宗諸論。離開疏勒后,羅什和母親來到龜茲國的鄰國溫宿國,他在這里因為挫敗一位外道而聲名大振,以至于龜茲國王親自到溫宿國來迎接他們母子倆。
回國后,羅什繼續宣傳大乘佛教,到二十歲時,他在宮中受具足戒,又從罽賓沙門卑摩羅叉學習《十誦律》。他的母親這時又要到印度去了,臨別時囑羅什今后要到“真丹”(指中國)去傳教,羅什表示,一定不惜性命,到東土去弘法。
羅什在西域的聲譽,同時也傳到了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率兵七萬西征,囑咐他說,如果攻克龜茲,立即將羅什送回。但呂光并沒有遵囑,他攻克龜茲后,卻想在西域稱王了,并逼迫羅什娶國王的女兒為妻,羅什含辱應允了。
呂光后來聽從羅什的建議,離開龜茲,在河西走廊建立后涼政權,但呂光本人是不信佛教的,所以羅什在呂光手下一直難以施展抱負。長安的后秦政權建立后,姚萇、姚興二王先后來請羅什,但呂光不允,后秦弘始三年(401),姚興發兵攻打后涼,后涼兵敗,上表歸降,并把羅什等人送回長安。同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到達長安,時年五十八歲。
長安時期的羅什,受到崇尚佛教的姚興的禮遇,姚興積極扶持和發展佛教,尊羅什為國師,把羅什請入著名的逍遙園。羅什在安定的環境中,開始其譯經事業,由于他先已來華多年,已經通曉漢語,在語言上不存在什么障礙。
羅什的譯作側重于般若類經,特別是龍樹一系的空宗經典。這一類經典包括: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四卷(或作三十卷、四十卷),此經譯于弘始六年(404),又稱《大品般若》。相對于這一《大品》,《道行經》被稱為《小品》(《放光》、《光贊》也稱《大品》)。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新小品經》)七卷,此經譯于弘始十年(408),是《道行經》和《大明度無極經》的同本異譯。
《金剛般若經》一卷,譯時不詳。
《中論》四卷,譯于弘始十一年(409),這是中觀三論中最重要的一種。
《百論》二卷,譯于弘始六年(404),中觀三論之一。
《十二門論》一卷,也譯于弘始十年,中觀三論之一,此論實際上是《中論》的提要。
《大智度論》一百卷,譯于弘始四年(402),此論以闡述般若性空理論為主,兼及大小乘各種思想,內容豐富。
羅什還譯有其他各種類型的經典,其中包括:
大乘禪經:
《坐禪三昧經》三卷,此經也譯于弘始四年,這是羅什最早譯出的一部經,他根據當時禪典不全的狀況,抄出各家禪要,譯為此經,從其內容來看,此經包括大小乘的修行法,但實際上其中的小乘禪法部分,亦要從大乘的立場來理解。弘始九年(407),此經又加以重校,稱《禪法要經》。
《禪法要解》二卷,譯時不詳。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譯時不詳。
戒律類經:
《十誦律》六十一卷,也譯于弘始六年,其中前五十八卷是羅什和弗若多羅、曇摩流支等人合譯的,所以《歷代三寶記》卷八只稱此經為五十八卷。后三卷是卑摩羅叉在羅什死后譯出的。這是說一切有部的律典,其中規定了比丘戒二百五十七條,比丘尼戒三百五十五條,是中國佛教所遵從的基本戒律。
《十誦律比丘戒本》一卷,譯時不詳。
《梵網經》二卷,譯于弘始八年(406),此經規定了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也是中國佛教的基本戒律。
還有一些重要的大小乘經典,諸如:
《阿彌陀經》一卷,也譯于弘始四年。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譯于弘始四年。
《佛藏經》四卷,譯于弘始七年(405)。
《妙法蓮華經》七卷,譯于弘始八年(406)。
《十住毗婆沙論》十四卷,此經可能就是《十住論》,有的經錄卻是二經同列的。
《維摩詰經》三卷,也譯于弘始八年。
《成實論》二十卷,譯于弘始十三年(411)。
羅什的譯經數,《出三藏記集》載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開元釋教錄》載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現存三十九部,三百一十三卷。這個數字和《高僧傳·鳩摩羅什傳》中所列三十一卷共三百余卷相近。
羅什的譯籍被稱為新譯,在《出三藏記集》中,凡是羅什重譯的,多標以“新”字。羅什譯文的質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行文優美流暢,概念準確,受到時人很高的評價。羅什譯經態度的嚴謹也是十分罕見的,在他的譯場,參譯的義學僧人常有五百多人,有時達到二千多人,每譯一經,都要經過眾僧反復討論研玩,然后確定譯文。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時,經過了三譯五校,譯《維摩詰經》時,“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圣意”(《維摩詰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八)。但翻譯實在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羅什譯文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漢語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表達方式不能靈活運用,這也遭到時人的批評,僧肇批評為“方言未融”(見其《百論序》)。僧睿批評為“方言殊好,尤隔而未通”(《大智釋論序》,《出三藏記集》卷十)。這種情形導致的缺陷,有的在當時經過校譯而得到了糾正。
羅什本人的思想,難見其詳,他沒有留下系統的佛學著作,據說他曾著有《實相論》二卷、《注金剛經》和《注維摩經》等,均佚,《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又名《大乘義章》)是回答廬山慧遠所提的一些問題,也非系統闡述其思想的。從鳩摩羅什的譯籍來看,他的佛學思想是屬于大乘空宗一系的。
羅什的譯籍,所弘傳的主要就是大乘空宗的中觀思想,對于空,《放光經》中曾列舉出十四種,羅什所譯的《大品般若》則列舉出十八空,它們是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所要表達的乃是一切皆空,連空的本身也是空的。這種空觀,可以用“緣起性空”論來表述,所謂空,是指自性空,諸法因緣而起,沒有自性,因而稱之為空,但這種空又不是不包含“有”的絕對空,或惡的空,它還是一種“有”,一種存在,是沒有自性的虛假的存在,稱之為“假有”。對于一切事法,既要看到其性空的一面,又要看待其假有的一面,亦有亦無。既不能執著于性空,又不能執著于假有,非有非無,非真非俗。對這種觀點也不能執著,非非有非非無。這就是中道。
關于“中道”,還有“八不中道”之說,任何一法,都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去),沒有產生和消亡,沒有連續性和間斷性(也即沒有無限和有限),沒有同一和差別,沒有運動變化。這也稱為“八不緣起”論。
這種中道,就是諸法實相,諸法的本質,認識到這一實相,就能進入涅槃,就能成佛。而這里所講的認識,是指以佛教智慧去證得實相,不是世俗所理解的認識,是以“一切智”從總體上對事法進行觀照,而獲得諸法性空的認識,以“道種智”去獲得這個一切智,又以“一切種智”對諸法進行具體的考察而獲得每一事法都是性空假有的認識。
羅什譯籍的歷史影響,是任何一位譯僧都無法和他相比的。他譯介的般若類經典,首次比較完整系統地展示了印度佛教般若空觀的內容,為解決般若學六家七宗的爭端創造了條件。什譯各種經典,也多為后來形成的佛教諸學派、宗派所宗,《成實論》為成實學派所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學派及三論宗所宗,《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宗,《法華經》為法華宗所宗,《十住毗婆沙論》是華嚴宗所重的重要經典,《維摩詰經》和《金剛經》則特別受禪宗推崇。宋明以后,《金剛經》和《阿彌陀經》則成為廣泛流行的經典。什譯禪經和戒律類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羅什的從業弟子號稱有三千,著名者,有所謂四圣、八俊、十哲之稱。四圣指道生、僧肇、道融、僧睿,八俊是在四圣之外加道恒、曇影、慧觀、慧嚴四人,十哲是在八俊之外再加僧□和道標二人。這些弟子之中,就對于中國佛教的貢獻而言,當推僧肇和道生為最,僧肇于般若學,道生于涅槃學,都有獨創之見。
¥3299起1泰國曼谷、芭提雅雙飛五日游*尚品泰國
¥2380起2泰國曼谷+芭提雅+金沙雙島出海美食經典6日游*泰有魅力
¥918起3泉州到武夷山高鐵三日游
¥273起5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園祈福一日游
¥1999起6「中班機」泉州普陀山飛機3日游SC
泉州三日游怎么玩?經典游攻略 來自:泉州
普陀山三日游攻略 來自:泉州寶中旅行社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求什么最靈? 來自:建筑史學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超全拜佛攻略 來自:普陀山
世遺圖鑒:閱盡千年泉州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難忘故鄉一抹紅 來自:海絲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