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求法高僧法顯

來源: 111317 更新: 人氣:1467 關鍵詞:

對于南方佛教中律典的缺乏,慧遠深感不滿,并派人西行求法,另一位高僧法顯也感到此事的欠缺,他親自遠赴印度,求取律典,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求法壯舉。法顯(約337-約422),俗姓龔,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兄弟四人中有三人早亡,他父親擔心他也有不測,在他三歲時就把他送入寺院,出家為沙彌。十歲時,他父親去世,他的叔叔曾要他還俗回家,但他沒有從命。二十歲時,他受了具足戒。

        法顯是一位非常注重戒行的僧人,“志行明敏,儀軌整肅”(《法顯傳》,《高僧傳》卷三)。但當時戒律方面的經典很不完備,法顯立志西行求法,尋找律典。后秦弘始元年(399),法顯和同學數十人從長安出發西行,走絲綢之路的南路一線,經張掖而到敦煌,再沿大沙漠邊緣走到鄯善國,又花了十五天的時間穿過沙漠,往西北而到北路一線上的焉夷國。這一段路的艱辛,法顯有這樣的記載:“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目極望,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法顯傳校注》第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法顯這時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離開焉夷國后,法顯又折向西南,再次穿越沙漠,回到南路一線上的于闐國,“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同上)。又經過子合國(故址在今新疆葉城縣)而進入蔥嶺。越過蔥嶺,就入北天竺之境了。法顯游歷了北天竺、西天竺、中天竺,沿途遍訪佛教圣跡,在中天竺摩揭提國最大的城市巴連弗邑居住了三年,學習梵文,抄錄律典以及其他經典,計有《摩訶僧祇眾律》、《薩婆多律抄》等律典和《雜阿毗曇心》、《綖經》、《方等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等其他經論。

        抄得諸經后,法顯西行的基本目的就達到了,他于是準備回國。沿恒河東行,經瞻波大國(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加爾普爾),南下至海邊城市多摩梨國(今印度加爾各答西南的塔姆盧克),在這里乘船沿南天竺海岸到達師子國。在師子國又居住了兩年,抄得國內沒有見到過的《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和《雜藏》等經典。離開師子國后,法顯一行飄到了耶婆提國(今蘇門答臘或爪哇島),在這里停留五個月后,法顯繼續回國之路,經過三個多月航行,準備到廣州上岸,卻飄到青州的長廣郡(今山東省內的嶗山一帶)去了。最后在義熙九年(413)到達建康。

        這一次西行,陸路去,海路回,經西域六國,印度二十一國,加上師子國和耶婆提國,共歷二十九國。

        回國后的法顯在道場寺開始譯經,和法顯合作的有佛陀跋陀羅等人,所譯經典計有: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這是印度小乘大眾部佛教所持的律典。

    《大般泥洹經》六卷,這部經在當時對中國佛教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經中倡導一切眾生都能成就如來平等法身,但又明確認為一闡提人,即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

    《雜阿毗曇心》十三卷,已佚。

    《僧比丘戒本》一卷,已佚。

    《雜藏經》一卷。

    《方等泥洹經》二卷,已佚。

        以上共六部,六十三卷,其余帶回的梵本未能譯出。

        法顯后來離開建康到荊州去了,以八十六歲高齡逝于江陵的辛寺。他對中國佛學的貢獻,主要在戒律方面,印度小乘佛教的六種律典,即常稱的五部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脫戒經》、犢子部律)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法顯傳回三部,即《十誦律》(《薩婆多律》)、《五分律》(《彌沙塞律》)和《摩訶僧祇律》。他對毗曇學也有所貢獻,而由他帶回,并由佛陀跋陀羅等人譯出的《大般泥洹經》則對推動當時的涅槃學,很有意義,這是涅槃類經的第一個譯本。法顯向人們顯現的,還有以堅定的信仰所支持的不畏艱險,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他所著的記載西行求法經歷的《佛國記》則具有多重的價值。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