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僧肇對般若學的總結和發展

來源: 111317 更新: 人氣:2037 關鍵詞:

般若學六家七宗是在羅什譯典還未出現的背景下形成的,待羅什譯典行世后,人們就可以有根據地檢討般若學的得失,僧睿有過這樣的檢討,而在具體的分析基礎上提出自己系統的般若思想的是青年僧人僧肇。

       僧肇(384,一說374-414),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俗姓張,他出身于貧困家庭,自小以抄書為業,但也因此而得以閱讀大量的書籍,他尤其喜好老莊之學,于老莊之中,又特別喜好莊學。后來他見到一部舊譯《維摩詰經》,才知自己內心的歸趣所在,于是出家為僧。

       出家后的僧肇遍閱三藏,尤善《方等》類經,剛剛才二十來歲時,他在京城已經名聲很大了,曾有人千里慕名來京,要和他一辯。

       當鳩摩羅什到姑臧后,僧肇離開長安,遠投羅什,又隨羅什回到長安。羅什在逍遙園譯經,姚興指定僧肇和僧睿為主要助手。由于長期參與譯事,又常向羅什咨稟,僧肇的見解大有提高,《大般若經》譯出后,僧肇寫出《般若無知論》,呈羅什過目,羅什給予極高的評價,廬山的慧遠和劉遺民得文后,也大為贊賞。僧肇又著有《不真空論》、《物不遷論》以及《維摩經序》和其他多種什譯諸經之序。羅什去世后,僧肇又著《涅槃無名論》作為悼念,并上表于姚興,姚興備加贊述,下令刻寫流布。

       義熙十年(414)僧肇卒于長安。

       僧肇所在的羅什僧團關于般若的觀點,被稱為“山門義”,僧肇對于六家七宗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家,即心無宗、即色宗和本無宗進行了分析批評。

       心無宗,主張無心于萬物而萬物未嘗無。僧肇認為,這種觀點的合理之處是“神靜”,使心神虛靜,不執著于萬法,但不足之處是沒有認識到“即物之自虛”的道理,沒有認識到諸法本性之空。那么這種看法實際上只是心無法有論,我空法有論。

       即色宗,主張色不自色,雖色而非色,以這種觀點作為色空論。僧肇認為,論色,應該是“當色即色”,直接就色法的本性上來體認其空性,而不是要等到眾緣和會成色法后再由因緣來論其空。即色宗的合理之處是認識到了“色不自色”,色法沒有自性,因緣故成。不足之處是不知道“色之非色”,沒有直接從色法的本性上來認為色空。

       本無宗的特點是,寄情于無,一開口就講無,般若中道的非有非無論,在本無宗這里,非有時是講無,非無時也是講無。實際上,講非有時,是否定真實存在之有,講非無時,否定真實存在之無。僧肇認為,本無宗的觀點,真是“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肇論·不真空論》)

       在這一分析的基礎之上,僧肇提出了自己“不真空”為代表的般若中道觀。

       所謂不真空,是指即體即用,非有非無的中道觀?!安徽婵铡边@個概念,“不真”為一邊,指世俗之假有;“空”為一邊,是真諦之無?!安徽妗睘榉菬o,“空”為非有,合而成非有非無之中道。僧肇也將此稱為“即偽即真”。

       如何理解這個不真空之中道呢?僧肇提出了“即萬物之自虛”的命題,這一命題的意義是,直接就世俗謂之實有的事法本身來認識其虛空本性,而不是像心無宗那樣離開事法來空卻自心。萬法之有,雖有而非有;如果認為它是無,實際上又是雖無而非無。有無都不落。有如果是真有,就不必待緣而有,應該是恒常的有,然而事實卻是,萬法都待緣。無如果是真無,也應該是永恒的無,不應當以緣起說來解釋諸法本性之空無。僧肇由此而證明非有非無的中道。

       僧肇又從運動和靜止和角度來論中道,提出“物不遷論”,這個命題中,“物”是一邊,代表運動,世俗認為,物體總是運動著的?!安贿w”是一邊,表示靜止,從佛法真諦的角度來看,諸法無來去,不變不動。對于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也要以中道來把握,非動非靜。僧肇說,談真諦之靜,則世俗難以理解;而如果順應世俗之動,則又違背真諦。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在動靜之間處其中,“寄心于動靜之際”(《肇論·物不遷論》)。

       如何才是動靜之間處其中呢?同“即物之自虛”的觀點一樣,僧肇提出了“求靜于諸動”的觀點,是為即求靜,即動即靜,在世俗認為是運動不息的事物之中直接體現其靜止的本性,達到動靜不異的境地。即靜,則雖動而常靜;即動,則雖靜而動。雖動而靜,則不遷而遷;雖靜而動,則遷而不遷。明白了這一道理,就能做到“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同上)。

       在認識論問題上,僧肇又以知和不知論中道,是為“般若無知論”。般若智慧,無知而知,是無所知卻又無所不知的“無知之知”。世俗之知,有所知,卻實際上是無知,知而無知。按照非有非無的中道觀,僧肇認為,“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肇論·般若無知論》)。所以,“般若無知”這個命題,“般若”是一邊,指無知之知,和非無相聯系;“無知”是一邊,指知而無知,和非有相聯系。前者是真智,后者是俗知。非有非無,非俗非真,乃是中道。

       在解脫論上,僧肇以涅槃之有名和無名論中道,是為“涅槃無名論”。涅槃是指達到沒有生死,與虛空合德的境界,從這一點來,是無名,是“絕稱”的,但這種境界又要有一個概念來表達它,因而又是有名的,所以就有“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等名稱。絕稱的無名,是“無”,這里的有名,是“有”。對于這個有名與無名的關系,也必須以中道來處理,“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肇論·涅槃無名論》)。在這種方法論的前提下,僧肇才進一步討論涅槃理論的其他問題。

       僧肇的中觀論體系,實際上是兩晉般若學的終結,代表了般若學的最高水平,自此之后,中國佛學進入了更廣泛的研究領域,而有諸學派的出現。

旅游攻略

周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