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官橋嶺兜村】是南安最早建立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老蘇區村。從1930年至1949年,該村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革命歷史時期的戰斗洗禮,建立發展、壯大黨的組織,成立武裝游擊隊,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在艱苦、殘酷、尖銳、復雜、曲折的戰斗歲月里,該村人民遭受過國民黨五次血腥的“圍剿”和鎮壓,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和代價。但紅旗不倒,終使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為革命作出了貢獻,在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官橋嶺兜村是泉州市唯一的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均為中共晉南縣委、晉南工委、泉州中心縣委、閩南特委等泉州地下領導機關駐地,是泉州地下革命的政治、軍事中心,為泉州地區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張極生故居】 位于南安市官橋鎮嶺兜村義里。1939年,晉江安海養正中學曾內遷梅嶺,在此大厝設立校本部。同年12月,中共閩南特委書記李剛在此主持黨員培訓班。從1945年至1949年7月間,這里是泉州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也曾經是中共閩南特委和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泉州團隊部機關所在地。機關舊址為閩南紅磚厝建筑,由官橋嶺兜旅菲華僑、張極生之父張作成于1931年建造。舊址旁邊建有泉州(南安)市黨性教育基地,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
【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南安市官橋鎮嶺兜村。早在1930年夏,嶺兜村就成立中共嶺兜支部,開展革命活動。之后,中共晉南特支、晉南縣委先后在此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嶺兜一直是閩中游擊斗爭根據地之一。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許多革命先烈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僅嶺兜村就有11位同志犧牲、116位同志被捕入獄、3個自然村被戰火所毀,被搶劫財物不計其數。1956年1月,晉江專區老區建設委員會在梅花山建立了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
【蔡氏古民居】作為傳統閩南紅磚建筑的典型代表,由清末旅菲愛國華僑蔡啟昌、蔡資深父子所建,最早興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全部完工,前后歷時50多年,建成漢式大厝、祠宇、當鋪、書房、梳妝樓等23座宅第,大小房間近400間,東西通長21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總建筑面積16300平方米。蔡氏古民居因其規模宏大,布局嚴整,裝飾精美,內涵豐富,被譽為“閩南建筑大觀園”。
依托蔡氏古民居所建設的家風家訓館,占地約400平方米,由家學淵源、跨洋創業、僑彥風范、造福桑梓、崇文重道、家訓家規、家風傳承七個板塊構成。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再現蔡資深南下創業的艱苦歷程、樂善好施的僑彥風范,以及對祖國、對家鄉的濃厚情誼和奉獻精神。游客在欣賞“閩南建筑大觀園”精巧建筑工藝的同時,也能感受其蘊含的優秀家風家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