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奎聚樓位于永定湖坑鎮(zhèn)洪坑村西北部,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后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墻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筑時便是根據(jù)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窗戶中是用磚塊疊成的四個“林”字,體現(xiàn)主人林姓。土樓中門平時不開,只有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F(xiàn)在開放旅游,中門當然洞開以歡迎游客。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奎聚樓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70多年歷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三堂兩落,高約15米,現(xiàn)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里,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lián)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氣象新”。
奎聚樓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形成樓宇參差、錯落有致的格局,樓內(nèi)檐梁雕刻十分精美,如同西藏的布達拉宮,是一座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體現(xiàn)了客家人獨有的匠心和智慧。
奎聚樓之美不單單是建筑和文化,而更在于藝術,樓中的雕刻、彩塑和繪畫中的花鳥、人物、山水、臺閣、故事都顯得活靈活現(xiàn),充滿了濃郁的客家歷史韻味和鄉(xiāng)土氣息。
樓內(nèi)有一塊牌匾上寫著“儒林第”,可見奎聚樓文風之盛。據(jù)資料介紹,一百多年來,奎聚樓主人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土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文革”期間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