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集慶樓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于明永樂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距今五百八十余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墻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墻一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樓群形成于13世紀初,同樣依山而建,土樓與層層梯田構成壯麗景觀,氣勢磅礴恢宏。初溪原名粗溪,意即粗溪,有著粗心大意的含義,由于寓意不好,所以改成現在的名字--初溪。
集慶樓堪稱初溪土樓群的代表,由經營紙業的徐姓人所建,建筑規模比周遭的要大得多。土樓以隔板分隔成72個單位,與上述的土樓設計不同。現在已無人居住,作為土樓博物館之用。與別處土樓不同的是,樓內沒有水井,只能從樓旁的河邊打水,而且僅得一道大門,與其他土樓有3至4道大門不同。從對面山頭的觀光亭能一覽依山而建的初溪土樓群,土樓或大或小,或方或圓,一覽無遺,景象叫人陶醉。 在此后數百年間陸續夯造的土樓,所有的樓層都是環環相通的。集慶樓這種聚族而居又彼此獨立的模式,在動蕩年代里,既消除單門獨戶的恐懼心理,又避免了一般土樓沒有私密空間過度嘈雜的缺點,實在是兩全其美的創造性設計。
集慶樓的房間、樓梯、隔門全用杉木構建,相鄰處全靠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在穿越將近600年的風霜雨雪后,依然與厚達兩米的生土墻一起巍然屹立,顯得古老而不破敗。初溪村里最年輕的土樓是善慶樓,建于1979年,一樓走廊及天井全部用同一規格的方形花崗石鋪就,采光通風的效果極佳。走進善慶樓,猶如置身于陽光明亮的廣場。善慶樓與集慶樓相鄰,在善慶樓的襯托下,集慶樓的滄桑之美震撼人心,更顯得雄渾莊嚴而又恬靜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