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介紹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先后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被金兵燒毀,沿用523年之久。應天門是當時舉辦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若元正、冬至、陳樂、宴會、赦宥罪、除舊布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等重要慶典,皇帝均登臨聽政,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這座城門既見證了隋煬帝楊廣入主東都、唐高宗詔釋百濟扶余王、女皇登基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的王朝盛世 。每逢上元節,應天門廣場也會舉辦盛大的百戲表演,隆重的時候,演出的隊伍會從這里一直綿延到4公里外的郭城的正南門。
應天門在不同時期名稱也有所不同:隋代初建,根據《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取“以天為則”之意,故稱“則天門”;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執政時期,避武后尊號“則天大圣皇帝”,改稱應天門。唐玄宗開元年間,此樓改稱為五鳳樓,五鳳樓一直沿用至五代、北宋時期;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洛陽成為戰場,遭到嚴重破壞,金兵一把火燒毀了這座繁華了530多年的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應天門規模宏偉,氣勢浩大,是中國禮制中能彰顯身份和地位的建筑之一。《元·河南志》記載:宮城正門曰則天門,門有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來計算,折合今天的36米左右,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應天門上向南眺望,并作詩云:“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在應天門上就可以看到15公里外的龍門伊闕,顯示出應天門的雄偉壯闊。
開放時間全年 09:00-22:00開放,如遇景區客流量較大,閉園及工作時間以現場安排為準。優待政策兒童:12周歲(不含)以下或者1.4米(不含)以下(需有1名購票成人陪同),免費老人:60周歲(含)以上憑身份證(建議有1名購票成人陪同),免費殘疾人:憑殘疾證(視力、智力、精神、多重四級以上、聽力和肢體二級以上,可以有1位免費陪同人員),免費軍人: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軍隊離休干部、退休士官憑有效證件,免費記者: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放的記者證、港澳臺及境外記者應持有加蓋單位行政公章的記者證和工作證,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