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泉州天后宮tianhougong

泉州天后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泉州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我國東南...
詳細介紹

泉州天后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泉州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我國東南沿海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媽祖俗姓林,名默。北宋清源軍(后改名為泉州)莆田縣湄洲嶼人,生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羽化飛天”。泉州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范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

泉州天后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筑規格最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天后宮是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

泉州天后宮是臺灣各主要媽祖宮廟的分靈祖廟,每年媽祖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前后都是一年中進香團最多的時候,每年都有10萬多海內外信眾前來參拜,其中很大部分是來自海峽對岸的信眾。

泉州天后宮指南

文化地理

泉州天后宮的位置十分顯要,內通城區,外連海港,通過德濟門,可就近抵達晉江。
【性質】天后宮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遺產要素,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體現出民間信仰與國家意志相結合對海洋貿易發展的共同推動,它與泉州的商人群體密切關聯,見證了海洋貿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
這里是外來商人、貨物進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媽祖之后,順著晉江通往江口碼頭或者石湖碼頭前往海外貿易的第一站。
【三大價值】

1、天后宮媽祖信仰是伴隨宋元泉州海洋貿易而形成、發展的民間信仰,體現出民間機制對海洋貿易的貢獻。

2、宋元官方對媽祖信仰的推崇使民間信仰與國家意志相結合,顯現了國家對海洋貿易的推動。

3、天后宮與泉州商人群體的活動密切關聯,它是宋元泉州南部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見證了海洋貿易繁榮下泉州城市的發展和布局。
隨著泉州民眾不斷地向東南亞各地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移民和進行海外交通貿易活動,媽祖信仰文化經由泉州港向這些地區廣泛傳播,泉州天后宮是這一獨特海神信仰的歷史見證。
【總體概述】天后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是祭祀泉州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范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伴隨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宮歷經營修、發展,現仍保存了 16世紀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寢的布局特征。現存建筑群坐北朝南,總體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門、戲臺、拜庭、天后殿、寢殿、梳妝樓,兩側為東西廂房、軒房、齋館和涼亭等附屬建筑將院落圍合,建筑群用地面積約6800平米,是海內外眾多天后廟宇的建筑范本。
【正殿】正殿內供奉天后像及諸輔神像,是12—14世紀出海經商的人祭祀海神媽祖,天后殿現存主體結構形成于19世紀,是信眾祭拜天后的主要場所,祈求航海平安。正殿臺基座高出地面1米,花崗巖砌筑,四面圍堵浮雕鯉魚化龍、神駒飛馳、鶴舞祥云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富有藝術感染力,烘托天后宮莊嚴肅穆的氣氛,寄托人們追求美好愿景的期望。
正殿前面的廣場是拜亭,這株古榕樹已經有250年樹齡。拜亭是舉行媽祖祭祀活動的場所。海內外信眾一般在媽祖誕辰日(農歷三月二十三)聚集此地,舉行祭拜,祈求保佑。由主祭人率領信眾向媽祖神像上香,行“三拜禮”,第一拜,祈求五谷豐登;第二拜,祈求財源廣進;第三拜,祈求合家安康。接著,行“三獻禮”,獻鮮花,表示對媽祖的祝福;獻水果,祝愿信眾豐收富裕;獻金帛,祈求媽祖保佑眾生。最后,行三鞠躬禮。
【進入正殿】正殿始建于1196年(南宋慶元二年),始稱順濟宮,1232年(南宋紹定五年)曾為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繁榮做出貢獻的真德秀第二次出任泉州太守,為了肅清海盜,保護泉州內港及外海航道的平安,真德秀親臨天后宮,祭祀媽祖,祈求保佑。從此,祭祀媽祖納入官方祭典。
媽祖原本是一位泉州沿海的漁家女子,為人善良,熟悉海上風潮,多次在風浪中拯救鄉民,受到人們的崇敬。媽祖去世后,被泉州沿海民眾視為航海的保護神。10—13世紀,泉州九日山奉祀的“通遠王”,是出海人祈求信風的海神;真武廟奉祀的“真武大帝”,是出海人祈求航行平安的海神;媽祖則是出海人遇險時,祈求拯救生命的海神。三個海神各自承擔不同的庇護功能,寄托泉州航海人渴望航行平安,希望獲得好收成的良好愿景。
13—14世紀,泉州港對外貿易繁盛,德濟門一帶成為泉州繁榮的商業區,各地商賈云集,交易繁忙。泉州天后宮媽祖的信仰地位隨著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得到增強。原本,媽祖被稱為“泉州神女”。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朝廷敕封媽祖為“天妃”,1281年派遣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師文為使者,主持敕封儀式,泉州天妃宮列入國家祭典。
1329年(元天歷二年),朝廷在祭祀泉州媽祖的祭文中,第一次明確將泉州天后宮為媽祖信仰的“發祥地”,肯定了泉州媽祖在海外貿易中的作用,以及對于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短短的30年間,泉州媽祖從一位區域性海神,升格為全國性的海洋保護神,從信仰文化的擴張,看出當年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繁盛,印證了泉州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第一大港的歷史地位。
1407年(明代永樂五年),鄭和下西洋,獲得天妃庇佑,奏請修繕天妃宮。1684年(清代康熙二十三年),泉州人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奏請朝廷,敕封媽祖為“天后”。泉州天后宮因此享有歷代朝廷欽崇的崇高禮遇,成為媽祖信仰在閩南的發祥地和對外傳播的中心。
1815年、1821年按原有規制進行兩次修繕。1989年以來,以政府投入為主,臺灣和東南亞地區信眾踴躍捐資參與修繕。各地信眾的廣泛參與,也印證了泉州天后宮在海內外媽祖信眾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正殿后方清代壁畫】這里保存一幅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繪制的大型壁畫,以寫實的筆法描繪了當時湄洲島天后宮的建筑格局,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當年湄洲島重修媽祖廟的時候,特地到此考察,借鑒了壁畫里展示的歷史建筑的信息,設計了湄洲媽祖廟重建的格局。湄洲島是媽祖的出生地,曾經隸屬泉州管轄。泉州天后宮繪制湄洲媽祖廟風光壁畫,一是表示對媽祖出生地的尊敬,二是,借助泉州港重要的海外交通的地位,以及泉州天后宮的文化影響力,增加媽祖信仰文化的的傳播。
【寢殿】寢殿位于正殿之后,始建于1196年。1540—1544年(明代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年)重修。這里保存有一對維修時移用至此的輝綠巖元代印度教十六角形石柱。其雕刻手法與開元寺大雄寶殿后回廊檐下的古代印度教石柱相同。但是,開元寺里的石柱雕刻有古代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如“解放象王”“七女出浴”等,而這里石柱上雕刻的圖案明顯具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藝術元素,見證了多元文化在泉州交融。
1997年,修繕寢殿,采用墩接、貼補、加固、拔正、找平等方式,盡可能地保留16世紀(明代嘉靖年間)修建時使用的構件和形制。木構部分保留原有彩繪殘留的痕跡,凡是新粉刷的灰漿盡量清洗,涂刷桐油,加以保護。修繕后的寢殿樸素無華,卻顯得莊重嚴整。

實用信息

介紹

天后又名媽祖,指的是海上神——林默。她是閩南地區的信仰,海邊的人大多相信天后,所以很多人來祭拜。泉州的天后宮始建于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較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筑。進入后,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檐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舉辦過“閩臺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臺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后殿前有兩個形狀非常別致的柱子,那兩個內柱子有來歷的,本身是元代的印度教寺石柱。門口有土地公,上面蓋有“福德正神”的天棚,祈禱學業有成,附近學校的學生來這里拜祭的非常勤快。來到這里,相信的不妨拜下天后娘娘。如果你沒有相應信仰,也不妨以一個游客的心情看看建筑物拍拍照。

開放時間

全年 07:00-17:00開放,具體營業狀態以當天開放情況為準。

去了泉州天后宮都想去

去了泉州天后宮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