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電話:無
地址:普陀洛迦山
票價:60(往返船票+門票)
洛迦山,相傳為觀音菩薩修行之地,與普陀山齊名,同屬朝佛勝地,歷稱“普陀洛迦山”。佛教信徒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的說法。如今,重新修復后的洛迦山已成為普陀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迦山海岸線長3.33千米,灘地面積約0. 074平方千米,呈銳長三角形,南北向,南北長約1.05千米,東西寬約0.6千米,面積約0.36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99.3米。遠望酷似一尊大佛仰臥在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腳均分明可辯,故有“海上臥佛”之稱。
洛迦山四面環海,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下,冬暖似春,夏涼如秋。四季氣候變化不大,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山上洞壑幽然,林木蔥郁,四季花香鳥語,環境十分優美。山頂常有云霧繚繞,若隱若現,似天庭仙境。春夏季節,云霧飄繞山尖,時淡時濃,撲朔迷離,變化莫測。山東南面還有一座國際燈塔,不分日晝、雨霧,常年累月地閃閃發光,為各國商船和漁船導航。燈塔前的海面是著名的洋鞍漁場,每年冬季帶魚旺發時,我國沿海六省的漁民有十余萬人聚集在此捕撈。夜幕降臨,漁船上的桅燈齊亮,紅、黃、藍、綠相繼而起,機聲隆隆,組成一片海上鬧市,實為海中一奇景。山中原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賞四座茅蓬,后因“十年動亂”之故,四座茅蓬和佛像、法器都遭破壞。到1979年開放時,山中僅存圓通破茅蓬一座。
1987年初,普陀山佛教協會組織修建隊伍,著手對洛迦山進行了整修。到2007年底止,已累計投入1.2億余元,將原來的圓通蓬擴建為圓通禪庵,還修建了大悲殿、伽藍殿、大雄寶殿、土地祠、聞思亭、石牌坊、五百羅漢干塔、四十八圓塔等建設,總面積達2689平方米。尤其是建在洛迦山中部的妙湛塔,又稱五百羅漢塔,工程浩大,前些年已對外開放。此塔呈四方形,塔身三層,高27.6米,其邊長16.3米,塔院占地面積為960平方米,總投入800余萬元,塔座為雙層須彌座,邊長12米,下束腰四角飾有四尊大力士金剛托頂,東南西三面束腰飾有30尊護法神,北面飾有蓮花浮云。全塔共雕有各種姿態羅漢518尊,還有四海龍王,朝圣六種不同的觀音大士。塔頂層設龕,內雕漢白玉四面觀音像,四角飾鳳首,最頂端置蓮花葫蘆,造工細致,建筑雄偉壯觀。此塔塔名“妙湛塔”三個大字為已故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全山方丈妙公所題。妙湛塔是普陀山現代帶有宗教色彩佛塔中花資最多,工程最大,建筑最雄偉的一座仿古佛塔。此外,在各庵殿中還塑制了觀音、彌勒、四大天王等佛像135尊。琉璃燈、元寶桌、香燭亭等法器具92件(只)。新鋪設碼頭至山頂的石條路3000米,通往各景點的香道路1650米。原有的龍泉古井、仙橋、水晶宮等景點也先后修復。
為進一步改善洛迦山的旅游環境,近年來,普陀山管委會又投入300多萬元(其中香港拼牌集團董事長王建全先生捐資約30萬元人民幣),在洛迦山南、西兩面重建了客運碼頭和新建了一條長70余米、寬2米多的避雨長廊,還建了建筑面積為91平方米的休閑亭。這幾項便客工程竣工后,不僅方便了去洛迦山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的香游客,還成為洛迦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如今的洛迦山海天風光更加迷人,已成為普陀山十大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