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您所在位置:首頁 > 目的地指南 > 亞洲 > 中國 > 福建 > 泉州 > 晉江 > 草庵

草庵jinjiangcaoan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
詳細介紹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
    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
    草庵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筑。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現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考古發現,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像作為討論會的紀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后,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     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是利用巖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
    佛像頭部比較特別,呈現輝綠巖(青斗石)顏色,長方形面孔,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巖石質,散發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這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
    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寶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是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所以明初盛極一時的明教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于明正統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稱“四位一體”)于摩崖上: 勸念 清凈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草庵指南

文化地理

【性質】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本系列遺產中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作為宋元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見證,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顯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
【位置】在1000多年前,泉州摩尼教徒特地選址在遠離城區和海邊的深山里,因為摩尼教宣揚“否定現實社會,寄希望于未來”的宗教思想,受到官方的壓制甚至打擊,所以一直以來教徒活動相對秘密,不敢在官方嚴管的郡城活動,因此選擇在離泉州城區21.3公里,相對偏僻的華表山。一是華表山南連高州山、石刀山、靈源山,北接羅裳山、崎山、八仙山,腹地大,便于結社和活動;二是這一帶有“泉南佛國”的宗教信仰基礎,便于立足和扎根。
【背景】摩尼教系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糅合襖教、基督教和佛教教義創建的,持‘二宗三際’說。為了在世界各地成功傳播,摩尼教傳經團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采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翻譯經文,以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所以摩尼教經典由古敘利亞文先后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等十多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地。摩尼教主張否定現實社會,通過抗爭改變現狀,寄希望于未來,符合社會底層民眾的精神需求,因此憑借著波斯在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在10世紀時,已成為風行亞、歐、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約公元6-7世紀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新疆,后由新疆傳入唐朝長安。9世紀,唐武宗廢佛運動,摩尼教也受嚴禁和打擊,法師逃避民間秘密傳教,其教義與佛教、道教相融合,改稱“明教”。9世紀,隨著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發展,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商人和信奉摩尼教徒的波斯商人來泉州經商者眾多,“番客”們在經商的同時,也把各種外來文化以及伊斯蘭教和摩尼教等宗教傳入泉州。據史書記載,9世紀就有摩尼教法師在泉州傳教;10世紀泉州明教與民間巫術相結合,改變了原來摩尼教的性質;11世紀,北宋初政府禮遇明教,泉州信徒公開在華表山結社;12-13世紀,明教再遭嚴禁,轉到華表山秘密活動并建草庵;14世紀,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加上元朝政府對各門宗教兼收并蓄,并在泉州設立機構管理明教,明教得以公開活動。1339年,泉州明教徒在華表山改草庵為石室、雕刻摩尼光佛,與泉州佛教、道教、民間信仰進一步融合,開始有偶像崇拜;14世紀,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定天下,以三教范民”。以明教上逼國號,擯其徒,毀其宮。摩尼教再次轉入秘密活動,從此走向衰亡。15世紀,草庵住山還在庵前的崖壁上,刻摩尼教“四位一體”的“勸念”石刻,說明草庵仍有明教活動。16世紀,明教與民間信仰結合成為村落埔境神,繼續在草庵周邊傳播。
【特點】草庵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庵為草構,故名“草庵”。元代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年)草庵崖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并建石室。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具有三大價值特點:一是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具有珍稀性;二是摩尼教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珍貴物證,其與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體現出10-14世紀泉州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會特質。三是保存了體現較為完整的摩尼教教義和儀軌的系列物證(“明教會”碗、廟宇、光佛造像、記事石刻、勸念石刻),是摩尼教研究的重要依據。
【功能、活態特征】草庵自建成以來,與當地信仰融合,一直都是當地居民虔誠信奉的寺院,農歷六月十三是摩尼公的生日,當地民眾都會自發到草庵進行祭拜。15世紀以來,除了在草庵祭拜外,周邊社區蘇內村等地一直都將摩尼光佛當成鋪境神。當我們站在草庵,現在還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幽靜和偏僻,周邊的歷史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
【重點遺存】重點遺存有“明教會”碗出土處、廟宇、摩尼光佛造像、兩方紀年具名的記事崖刻、“勸念”石刻,能夠完整地體現摩尼教的教義、儀軌,以及在泉州的傳播發展和歷程。
【文物保護碑】這是1996年國務院公布草庵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碑。早在半世紀以前,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就充分認識草庵和摩尼光佛造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予以立碑保護。因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的文物價值和保護工作得到國務院的認可,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明教會”黑釉碗出土處】

 ↑ 宋代“明教會”黑釉碗照片成冬冬 / 拍攝
1979年,在草庵前發現一古井,清理出一件“明教會”黑釉碗和幾十塊殘片。該碗敞口淺腹,碗內壁陰刻行書“明教會”三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底高0.08厘米,是磁灶窯的產品。幾十塊殘片中,有13片有陰刻“明”、“教”、“會”字樣。經考古調查,找到生產“明教會”碗的就是磁灶窯系的大樹威窯址,因在窯址出土同樣刻有“明”、“教”、“會”字樣的殘片,說明草庵“明教會”碗系以訂燒方式生產,經鑒定年代為北宋。“明教會”碗是北宋摩尼教在草庵有組織的結社活動提供實物見證。
【草庵建筑】草庵始建于12世紀(宋代),初為草構,得名“草庵”。1339年改為石構,1932年重修。現存櫨斗、梁架的形制、風格為14世紀(元代)。20世紀30年代擴建外檐部分。
【摩尼光佛造像】摩尼光佛造像雕鑿于1339年,浮雕于庵內崖壁直徑168厘米的圓龕上,身著寬袖對衽道袍,結帶為扣,盤膝端坐蓮花臺上,背后有18道毫光。

1、造像雕于圓龕內,圓龕意在象征日形、月形,與摩尼教崇拜日月的義理吻合。

2、十八道背光,意在象征“光明”,與‘清凈光明’的偈語對應。

3、其形象與敦煌出土的唐代寫本摩尼教重要經典《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所描述的“摩尼光佛,頂圓十二光王勝相,……其居白座,像五金剛地”基本形似,有暗合之妙。

4、草庵的摩尼雕像白色的道袍與新疆吐魯番發現的摩尼教壁畫一致。

5、據歷史記載,本來反對偶像崇拜的摩尼教在元代合法傳播,與泉州的佛、道信仰融合,借鑒佛道造像,創造了“道貌佛身”的摩尼形象。
摩尼光佛造像成為多元文化一佛共存的奇觀,表現傳入中國的摩尼教“三圣同一”的思想。
【記事崖刻】在壁龕的上方左右角有兩方非常重要的紀年具名的記事崖刻。1、左上角崖刻記載謝店市陳真澤捐錢刻造像和造像年代
2、右上角崖刻記載羅山境姚興祖捐錢建石室一間。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草庵立寺時間、立寺人、摩尼光佛石雕像鐫刻時間和石構建筑始建年代最可靠的原始文字記載。
【保護】石造像石質穩定,且在室內又有佛龕保護,基本無風化威脅。

去了草庵都想去

去了草庵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