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法雨禪寺亦稱后寺,位于白華頂左、光熙峰下。明萬歷八年(1580)大智禪師創(chuàng)海潮庵于千步沙之北,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二十七年欽賜藏經(jīng)。三十二年賜帑金,住持如壽、如光等增建殿宇,三十四年,賜額“護國永壽鎮(zhèn)海禪寺”。明參將陳九思《今上賜“護國鎮(zhèn)海禪寺”奉題一首》詩云:“東表神州浸大贏,盤根無地巨鰲擎。琳宮又創(chuàng)天開境,寶號新頒帝賜名。佛火夜懸龍藏曉,海靈朝結(jié)蜃樓明。香船萬里帆于葉,得渡爭跨彼岸行。”三十九年,再賜《藏經(jīng)》。四十年閏十一月遭火,寺盡焚。四十二年,住持了空等重建齋堂、止閣,余殿逐年建復(fù)。崇禎十六年(1643),圓通殿焚毀。
清順治三年(1646),住持明如于圓通殿址建小殿5間、伽藍殿5間。康熙八年(1669)遭寇亂,寺焚,唯存殿塔頂。十年,水師提督張杰捐建大殿5間,當年遣僧,淪為荒墟。二十三年弛海禁,住持明益治荒結(jié)宇。二十六年,提督陳世凱等延請別庵性統(tǒng)禪師為住持,建藏經(jīng)閣、東禪堂、三生堂等,翌年,建智食樓、教誡樓。二十八年賜帑重建方丈殿,次年建圓通寶殿。三十二年,建大雄寶殿及藍公生祠。此后,又有禪堂、水月樓、怡情室、天王殿等殿堂之建。三十八年,賜金陵(今南京市)明故宮建材及琉璃瓦重建圓通寶殿,因殿頂有皇家宮殿九龍藻井,又稱九龍殿,賜額“法雨禪寺”。雍正九年(1731),賜帑建御碑亭、天后閣、牌坊等。光緒初年,住持立山翻建圓通寶殿及大雄寶殿。光緒十二年(1886),住持化聞建拜經(jīng)樓,漸成巨剎。
新中國成立初,殿宇年久失修,1956年,住持妙善鼎新之。后由海軍進駐。1980年,海軍騰退,1983年起,由普陀山佛協(xié)全面修復(fù),重塑佛像,大修九龍寶殿。同年,國務(wù)院60號文件列法雨寺為全國漢族地區(qū)142座重點開放寺院之一。爾后,新建或重建的有拜經(jīng)樓、九龍壁、石經(jīng)幢、石牌坊等。198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正式將法雨寺劃歸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管理使用。199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列法雨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雨寺基寬200米,深235米。東邊天后閣3間,閣下為山門,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院內(nèi)古木成蔭,昔有石牌坊1座、旗桿2座和鐫有“唵嘛呢叭咪吽”照壁1座,均已毀。現(xiàn)新建九龍壁高2米,寬12.5米,浮雕盤龍9條。東、西石經(jīng)幢各1座,高12米,稱“尊勝幢”和“大悲幢”。
中間第一重天王殿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入門,東鐘樓、西鼓樓,均雙層重檐。拾級而上,第二重玉佛殿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雍正年間改名御碑殿,內(nèi)豎漢白玉雍正御碑,并供玉佛,均已毀。現(xiàn)供玉佛高1.6米,1989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
第三重圓通寶殿,單層重檐歇山頂,蓋黃琉璃瓦,內(nèi)頂九龍盤拱藻井,系從明故宮拆建;光緒五年住持立山大修,殿中供奉高6.6米毗盧觀音座像,兩旁善財、龍女;后壁為大型彩塑海島觀音群像,兩邊十八羅漢;殿外石欄“二十四孝圖”乃明代石刻精品。庭院中有古銀杏樹2株。1962年郭沫若題名為“龍鳳古柏”。
第四重御碑殿,昔有“康熙蠲免錢糧碑”及雍正漢白玉御碑,均已毀。現(xiàn)殿中供奉千手觀音。第五重大雄寶殿,中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合稱“三世佛”。大殿東配殿供“西方三圣”;西配殿供關(guān)帝。第六重藏經(jīng)閣,樓上昔為印光法師寮房,現(xiàn)為“印光法師紀念堂”。樓下中間法堂,西側(cè)稱正續(xù)堂,又稱“西方丈”或光熙山房;東側(cè)稱“東方丈”或錦屏丈室,均建于康熙二十六年,光緒三年住持立山重建。
東山門內(nèi)依次為龍王堂、三圣堂,今為伽藍殿;松風(fēng)閣,又稱芋香樓,樓下為功德堂;內(nèi)壇,上懸康熙三十八年御書“修持凈業(yè)”匾。東側(cè)第二排依次為后齋堂,后改建為拜經(jīng)樓,毀后于1989年重建;鶴煙居、香積廚,今改建為大齋堂。
西山門內(nèi)依次為藍公祠,內(nèi)祠掛清定海總兵藍理像;水月樓,樓下稱華悅堂,現(xiàn)稱老客堂;挹翠軒,樓下稱三生堂,今作庫房;正續(xù)堂,又稱大方丈(殿),現(xiàn)樓下作新法堂。西側(cè)第二排依次為華樓,1984年建為1號賓客樓;齋戒廳,舊為留衣堂,今重建為2號賓客樓;雨華樓,今稱新客堂;智食樓,又稱云水堂,今作餐廳;怡情室,又稱珠寶殿,內(nèi)供康熙四十八年御賜珠寶觀音1尊,建國初失竊。
1989年以來,改建西客堂、翻修大雄寶殿。掛有趙樸初、張性初、孫信德、馬鼎煌等所書楹聯(lián)27副,匾額35塊。殿臺六重,依山起勢,飛樓插空,曲徑通幽,蔚為壯觀。2006年5月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電話:0580-6690540
地址:普陀山法雨路(白華頂下左邊)
票價:5元
法雨禪寺又稱后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xiàn)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臺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后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nèi)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jié)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lǐng)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后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xù)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2006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雨寺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萬歷三十四年(1601),改名為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并賜匾額“天花法雨”,于是改為“法雨禪寺”,后經(jīng)歷年擴建,法雨寺逐漸成為普陀第二大寺。
法雨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94間,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寬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現(xiàn)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雍和宮移來的,原來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從緬甸請得的玉制釋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細,后被毀。
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印光法師俗名趙紹嚴,陜西人,光緒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經(jīng),長達十余年,著述甚豐,在他的影響下,數(shù)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圓寂。他是公認的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介紹
法雨寺位于普陀山風(fēng)景區(qū)中部,被稱作“后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前寺”普濟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因為它在山腳下,有景區(qū)的旅游巴士直達,每天來此朝拜的香客非常多,是來到普陀山的游客不可錯過的寺院之一。
游覽法雨寺,你可以從佛頂山上的慧濟寺順著香云路的臺階走下來,也可以坐車或走路從普濟寺過來(約3公里)。進入山門的牌坊,來到放生池上的海會橋,抬頭便能看見紅墻上“天華法雨”四個大字,兩邊的放生池里成群的紅鯉魚也是法雨寺令人難忘的一景。
過了放生池,沿著彎曲的步道上坡,前方便是法雨寺的主體建筑群。寺院依山而建,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殿殿升高。隱在樹蔭環(huán)繞的香樟林中的法雨寺,給人既華美又沉穩(wěn)的感覺。
寺內(nèi)值得一看的是天王殿對面的九龍壁,以及玉佛殿和九龍觀音殿(大圓通殿)。玉佛殿內(nèi)的原是供奉著緬甸請來的玉制釋迦牟尼像,后在文革中被毀。現(xiàn)在看到的玉佛是后來從北京雍和宮請來的,比原來的小一些,也很精致。
九龍觀音殿就在玉佛殿后面,是法雨寺的主殿,也是國內(nèi)規(guī)格較高的佛殿。奪人眼球的是屋頂上南京明故宮移來的琉璃瓦,以及殿內(nèi)天花板上的九龍藻井。這二者都是古物,尤其是九龍藻井,雕的是九龍戲珠的圖案,來到殿內(nèi)千萬不要忘記抬頭觀賞。
拜過各大殿的菩薩,最后去到寺廟里的法物流通處請法物。這里的法務(wù)品種很多,價格也比較親民。此外,法雨寺素齋也值得推薦。齋飯有中午和下午兩頓,上午十點半左右,下午四點半左右,5元/人,便宜管飽,更不失為體驗佛門氛圍的途徑之一。寺廟外不遠處是千步沙,拜佛祈福過后步行前去看看海,在沙灘上散散步,感覺很清靜。若是傍晚,還能看到海上日落。
開放時間
全年 06:00-18:00開放
優(yōu)待政策
兒童:身高1.2m(含)以下或6周歲(含)以下的兒童,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身高1.2m(不含)以上—1.5m(含)或6周歲—18周歲(含)的未成年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優(yōu)惠
老人:全國七十周歲以上(含)的老年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全國六十周歲(含)至六十九周歲(含)的老年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優(yōu)惠
學(xué)生:全日制普通學(xué)校的在校學(xué)生(不包括夜大、電大、網(wǎng)絡(luò)教育、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繼續(xù)教育、脫產(chǎn)教育等),持本人有效證件,優(yōu)惠
殘疾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軍人:全國現(xiàn)役軍人,含武警、殘疾軍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記者:持新聞總署頒發(fā)的記者證,免費
教職工:僅限教師節(jié)當天,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導(dǎo)游:持全國導(dǎo)游證,免費
僧尼: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全國勞動模范: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全國道德模范: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離休干部: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烈士家屬: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
補充說明:1、符合減免對象人員請持本人有效證件至檢票處核對后進山。 2、普陀山景區(qū)門票不包含寺院香花券和洛迦山景點門票。 3、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普陀山景區(qū)當天披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