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全橋長2255米,寬3-3.8米,橋墩361座,橋上有水心亭、樓亭、中亭、雨亭、宮亭等五座。橋東頭有白塔,高22 米,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長橋,相映成趣。
橋墩筑法,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331座,狀如長虹,為中古時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
此外,長橋的兩旁置有形式古樸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欄桿柱頭雕刻著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皆為南宋的石刻。 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薩像。兩翼水中筑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
中亭二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zhí)劍,雕刻形象威武,這都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在橋頭有磚塔和觀音堂,塔高達22米,為五層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時所創(chuàng)建。
1961年3月,五里橋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撥巨款重修巳傾圯塌斷的橋墩橋板,修復三座橋亭、橋塔和橋欄。掘除橋兩側淤積,恢復水映長橋美景,橋下游處今辟了公路和閘橋,交通更加方便了。
【性質(zhì)】安平橋是體現(xiàn)世界海洋貿(mào)易中心運輸網(wǎng)絡的代表性遺產(chǎn)要素。它是泉州與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qū)的陸運節(jié)點,體現(xiàn)出海洋貿(mào)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tǒng)的發(fā)展。同時,安平橋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xiàn)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mào)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mào)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jīng)濟繁榮和財富積累。
【選址】安平橋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晉江安海鎮(zhèn)與南安水頭鎮(zhèn)交界的海灣上,這里是泉州與其南側的漳州、廣州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要道。因橋上五華里,俗稱“五里橋”,為中國現(xiàn)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
【整體介紹】安平橋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由僧侶、商人、政府官員和當?shù)孛癖姷群狭ㄔ臁蝮w為東西走向,橋長約2255米,橋面寬2.9-4米,條石鋪就,兩側護以花崗巖欄桿。共有石砌橋墩360座,有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等式樣。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板作為橋面,石板長5-11米。
安平橋上及周邊建有多座附屬建筑。橋東端建有瑞光塔、橋頭亭、橋中的水心亭,橋西端有海潮庵。橋身中段水中還筑有4座方形小石塔,均起到護佑商旅平安的作用。水心亭規(guī)模最大,與橋同期建造,又稱泗洲亭、中亭,原供奉泗洲佛,后改供觀世音菩薩,周圍保存有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柱旁還立有兩尊護橋石將軍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橋東、西兩側建望高樓、聽潮樓兩座隘門。橋身中段建有兩座雨亭,供過往行人休憩避雨。
【白塔】白塔,又稱“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海西畔安平橋頭超然亭的東北側。該塔通高20.55米,為五層六角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每層均有六個塔檐,除最高層有六個拱門外,其余四層只有對著安平橋的西面筑一拱門,余下五面只筑拱形龕,塔頂有一巨形葫蘆,內(nèi)空心,第四層起有圓木塔心柱支撐塔蓋和塔剎,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稱“白塔”。底座為石構,特別是六角形基座拐角處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個力士造型各異,動作夸張,表情極為生動。塔下有石欄桿圍護。
塔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系安平橋建成之年,鄉(xiāng)人以造橋余資建造,作為安海港航標塔,建成后“金標涌地,映蔭海市萬家”之譽,明、清間多次重修,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峰塔”,白塔由航標塔賦予文峰塔功能,古代曾有“白塔點燈,金榜題名”的佳話廣為流傳。
安平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又有所創(chuàng)新。首先,橋墩基礎采取“睡木沉基”法,即在打入海底的木樁之上再橫臥一層木樁,其上再砌筑石橋墩。這一做法既可加固地基,又可使地基平整。相較于洛陽橋使用的拋石為基的筏型基礎,這一做法既節(jié)省石料又節(jié)約人力。其次,在橋墩的設計上,由于橋跨越多個港道,港道有深有淺、水流有緩有急,設計者非常注意港道地質(zhì)的變化,根據(jù)海潮洪水的流速、流向和地質(zhì)條件的不同,在不同位置分別設置長方形、單尖船形和雙尖船形三種橋墩,因地制宜。這是海洋貿(mào)易帶動的泉州大量橋梁建造實踐中積累、發(fā)展出的先進技術。
【超然亭】也稱“橋頭亭”,祀觀音,面闊一間,磚木石結構,以橋亭為拜亭。明代重修,清道光年間,分香水心亭佛祖于此奉祀。
【澄渟院】澄渟院門匾石刻“澄渟院”三字,署名“沙門一音”及“李瑞美號”,兩旁是“寒山”、“拾得”石刻浮雕像,石門楹聯(lián)石刻“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是弘一法師親筆題寫的。1938年農(nóng)歷九月二十日,弘一法師由漳州經(jīng)同安梵天寺走過五里橋來到安海,就駐錫五里橋上的水心亭澄渟院,達一個月之久。期間,許多安海地方人士慕名前往拜訪,曾多次應邀在金厝祠堂向安海民眾講佛經(jīng),后輯為《安海法音錄》一卷。當時,弘一法師樂與安海紳商學各界他們交往,并以書法廣結善緣,據(jù)考達300多幅,一時傳為佳話。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2月,弘一法師的高足豐子愷先生曾攜其女豐一吟專程來此尋覓瞻仰其師的遺跡,住進弘一法師曾住過的澄渟院。
【望高樓】望高樓系拱形門的兩層石牌樓,俗稱“隘門”,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東西朝向,兩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鋪設樓板,下為拱門,橋從拱門通過。樓上嵌有楷書“望高樓”、“金湯永固”等石匾額和石刻,是清同治三年甲子仲冬重修時黃章烈所題。望高樓的另一面朝西,門上一方石匾題有“寰海鏡清”。
【中亭】橋中段處的憩亭稱水心亭,俗稱“中亭”,因早期奉祀泗洲佛,也稱“泗洲亭”。
明崇禎鄭芝龍修中亭,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界”,把橋上所有建筑物全部焚毀,中亭也在其內(nèi)。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復界后,施瑯即予修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亭西側填海建寺,以亭名寺,即稱水心亭。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陸路提督藍理筑西埭,以海土填水心亭兩旁,闊十丈,長一里許,蓋屋168間,建了一里長的街市。后藍理被罷職,中亭市遭毀。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水心亭寺,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殿后舍,以橋亭為拜亭。中門立柱鐫“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為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中亭時由黃恩承撰立。殿中祀奉釋迦牟尼,陪祀觀音大士和勢至菩薩,中亭有二尊宋代護橋石將軍,軀高1.6米左右,披甲執(zhí)劍,形象威武。
中亭是碑刻最為集中的地方,可稱其為小“碑林”。這里有歷代修橋的碑刻,共有十幾方。現(xiàn)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橋記》,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修建安平橋現(xiàn)存最早的石碑。有明萬歷庚子年(1600年)所立的《水心亭碑記》、崇禎十一年(1638年)所立的《水心亭記》、清雍正五年(1727年)所立《重修安平橋記》和《重修安平西橋碑記》以及清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間所立諸碑,均說的修橋之事,從工程技術、人文藝術、文物考古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橋記》 成冬冬 / 拍攝
中亭前埕有一石塔,塔身八角形,高三層,塔檐層層收分,節(jié)形塔剎,通高5.8米,底層八面各雕蓮花圖案,二、三層各雕8尊佛像,其中三層有一龕祀泗州佛。
【聽潮樓】位于水頭鎮(zhèn)入橋處,俗稱“隘門”,造型同安海橋頭望高樓,清嘉慶戊辰年(1808年),重修,兩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鋪設樓板,下為拱門,橋從拱門通過。
【海潮庵】位于水頭舊街口南側,為安平橋的橋尾終點,占地160多平方米,坐東朝西,祀“三世尊佛”。
安平橋作為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為研究我國的橋梁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